在学校咨询中,有时会接触到焦虑情绪表现明显的学生,我会好奇学生的焦虑情绪是因为什么原因产生的?同学们也会谈论到自己的家庭,间接表达出自己父母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难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在我阅读到清音著的《幸福的体质--活在人际关系里的72种智慧》后,心中的疑问得到了解答。
在养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几乎所有家长都能在孩子身上找到自己成长的烙印。那父母的焦虑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呢?如果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带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恰当的修复,成为父母后,会把焦虑情绪带给自己的后代,就出现了代际遗传。因为母亲和孩子天然的紧密连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一种是过度担心型妈妈。“过度担心型妈妈”多是什么样的形象呢?在家庭中几乎是个“不被看见”和“不被听见”的角色,往往性格软弱、体弱多病、郁郁寡欢。我们眼前浮现的是泪眼朦胧、唉声叹气、欲言又止的委屈女性形象。这类妈妈总是身体不好,但凡孩子不听话,但凡孩子和她意见不一致,她就身体不好了,或者可以说常年身体不好,不是这疼就是那疼,不是这儿难受就是那儿难受,舒服的时刻很少。这种类型的妈妈对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周遭世界都有超乎常人的恐惧和不安全感。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容易将对外部世界的深深焦虑投射给自己的孩子,对孩子总是很担心。在这部分孩子身上会发现异于常态的敏感和不信任感。
一种是情感失焦型妈妈。这类妈妈的情感往往是错位的,心思往往不能集中在孩子身上。一部分妈妈曾患有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大部分精力用来和自己的糟糕情绪打架;一些母亲情感上不独立,过分依赖丈夫,和孩子争夺家庭的中心和关注度,让孩子感觉自己更像是父母之间的第三者。还有一些母亲,出于对职业生涯的焦虑,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家中老人等,而自己仍然沉迷在工作中。一个典型的场景就是,母亲总是当着孩子的面刷手机,甚至让孩子产生非常强烈的被忽视、被委屈的感受,让孩子觉得“我还没有妈妈的手机重要”。孩子觉得自己是缺爱的,感受自己不是被真实、被温暖地爱着,以及被尊重和鼓励成长的。在遇到环境变化后,这部分孩子内心很慌张和焦虑滋生。
一种是哀伤型妈妈。这类母亲总是不高兴的,永远是忧郁的、悲伤的、抱怨的、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有时候,还会把孩子当成情绪垃圾桶,将各种负面情绪一股脑倾倒给孩子。孩子在家必须和父母的情绪保持一致,不能表现出笑和高兴。这让孩子在面对生活时,常常采用消极应对的方式,遇到事情后唉声叹气焦虑不安。
我是一个高焦虑的人,成为妈妈后,我会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成长经历,这份类“自我研究”,就是想有效干预我的焦虑障碍的代际传递,让孩子有更大机会成为一个自信、清醒、淡定、从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