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师,寒假已经来临,我们的读书活动也要正式开始了,从发出寒假共读的通知到现在已经有半个月了,大家的书已经买了吧?是否已经开始读了?还是在等待?等待什么呢?等待忙完手头的事情?等待内心真正能宁静的时候?等待一路同行的小伙伴?还是在等待出发的号角呢?
秦望老师在百忙之中不忘指导我们寒假要读书,他要求我们共读王晓春老师的这两本书,但是他没有说为什么要我们读这两本书,买回这两本书之前,我也在想,为什么要读这两本书?这两本书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诊疗”,什么是“诊疗”?百度百科解释说“诊疗”就是“诊断治疗”,《资治通鉴》中注释:“诊,候脉也。疗,治疾也。”这个词语一般用于医学,是指医生为病人看病需要两个过程,先候脉,即有方法有依据地诊断,再治疾,即有目的有策略地治疗。
教师与医生的职业看似甚远,实则相似,医生救治的是人的身体,教师救治的是人的灵魂,所以二者之间的对象都是人,方法自然有相通之处。但是很多老师却并没有明白这一点,医生没有诊断不会妄开药方,但很多教师却王晓春老师将这一词语运用到教师处理学生问题上,他们常常毫不犹豫地从问题直接跳到采取措施,忽略了中间最重要的环节——诊断!比如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某个学生怎么怎么顽劣,制造了多少多少事端,以前的班主任都搞不定,但是我采取了什么什么措施,现在这孩子就转变成一个好孩子了。像这样没经过诊断就开药方不是说完全不奏效,但是这种操作却如同盲医开方一样,拿学生的成长当儿戏。
所以王晓春老师提出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因人施教,对症下药。这种教育思路是科学的、研究型的、开放的,它不排斥常规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约之以法“的教育方式,而是力图减少常规方式的盲目性,同时对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予以探究,而不是回避。
他在《给教师一件:新武器“》一书中写道:
没有人反对因人施教和对症下药,然而事实上很少有老师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搞清一个个学生的个性,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班风诊断和学生个案诊断。既然学生和班级的情况在他们心中是模糊一片,若明若暗,那么他们采取的对策也就只能是笼统的、一般化的。所以,“侦察”的技术,“心灵体检”的技术(心理测验),诊断的技术,分析思考的能力,就成了关键。愚以为,这些应该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
在书中,王老师还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清晰的诊疗思路,那就是假设——验证——诊断——处方,相信我们在这样清晰的思路引领下,结合书中具体的技术指导,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努力成为一位诊疗型教师。
各位老师,《给教师一件”新武器“》一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为教育诊疗技术和心灵档案,偏理论,我们计划用4天时间完成;下篇是使用心灵档案诊疗的案例,我们计划用6天时间读完。也就是说在除夕之前我们可以将此书初略读一遍。群里每天会设置专人领读和打卡制度,老师们每天按要求打卡(读书进度+读书心得200字以上),截止时间为当天晚上12点之前,领读人每天早晨9点之前先公布前日打卡情况,再发当天导读文字到群里。
老师们,疫情期间,宅在家里是对身体健康的负责,坚持读书是对专业成长的负责,然而独行快众行远,让我们隔空抱团阅读,在这个寒假共同实现专业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