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双减”的环境下,如何教育好孩子,确实值得大家思索和探索。就我而言,我不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有多成功,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对孩子的陪伴是没有缺席的。总结起来,我认为三个“信”很重要:把信任还给老师,把信心留给自己,把信赖送给孩子。
一、把信任还给老师。学校是孩子们求学的圣地,老师是孩子们心中智慧的象征。作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最重要的是对学校充满信任,对老师充满信任。我们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给了老师,就要充分地相信,学校会给孩子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老师会一视同仁地对待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能够在学校的培养下、老师的教育下健康成长、快乐成长,会不断地的获得知识,增长智慧,能够成长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有用之才。只有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只有信任,才能有效地施教。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强对孩子的督促和提醒,要求孩子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在学校温暖的大家庭,我相信孩子们的进步是必然的。我们做家长的,要把信任还给老师,老师会教给我们的孩子用智慧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未来。
二、把信心留给自己。有人问法国大作家大仲马先生,他最好的作品是哪一部小说?大仲马回答说:“我最满意的作品是小仲马。”这说明,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作品。而这部作品,是优质品、上等品,还是劣质品、下等品,在于家长们的培养和塑造。家长有信心,这部作品才有信心。当然信心不是能够无中生有的,它需要我们去努力、需要我们去争取、需要我去打造。一是多陪伴,让孩子学习不孤单。孩子的学习,在学校有老师陪着、有同学陪着,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会强一些。到了家里,没有了学校的氛围和竞争,自然也少了学习的劲头,相当部分学生需要家长的督促才会完成作业。这个时候,需要家长们放弃休闲娱乐时间,放下手中的手机、麻将和胡子,陪伴孩子学习看书、做作业。我相信有了家人的陪伴,孩子是会认真完成作业的。前几年,在网上看到一则故事,说是贵州省某贫困山区一个家庭,培育了一个清华生、一个北大生,而孩子的父亲却是文盲。文盲的父亲每天在孩子学习的时候,自己拿书一边看一边陪孩子做作业。后来,儿子发现父亲拿着的书是倒的,才知道父亲不识字,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读书,父亲才那样做的。二是多示范,让孩子学习有标杆。育人先育己,育己后育人。在家庭,父母要发挥学习的模范作用,带动孩子多学习、勤学习、爱学习。我是大学中文专业毕业,而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没有认真的读过,我现在正在努力“补课”。孩子上小学了,我发现她喜欢看书,也经常要求我去买书,我很高兴,为孩子买书花钱我从不吝惜,书买后,孩子看我也看,有时我也问她一些问题,这使得读书不再枯燥。还有,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我就带她去练习书法,学习颜体楷书,她写我也写,到现在足足写了四大本,孩子的字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得到学校老师的肯定和许多家长的青睐。三是多激励,让孩子学习有动力。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对孩子表现好时,有时就带她去新华书店买书,有时带她去看电影,有时带她到农村去体验生活,有时也奖励她一些钱(不是很多),让孩子感到读书的乐趣。有条件的家里,也可以在暑假寒假带孩子们出去旅游,那样会更加开阔孩子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当然孩子很多的时候要求并不多,也不过分,有时他们仅仅是渴望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聆听、一个拥抱,哪怕是摸摸头、背一背、拍拍肩膀,他们也会觉得很满足。
三、把信赖送给孩子。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行,孩子的明天一定会比我们今天好,孩子的未来一定会比我们现在精彩。不管我们怎么富有,我们都不能陪伴孩子到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关爱而不溺爱、放心而不放任、牵挂而不牵绊。一是少关心成绩,多关注习惯。我在这里强调:好习惯比好成绩更重要,习惯好了,成绩也不会差多远。俗话说: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在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集会。有记者问7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卡皮察回答说:“在幼儿园。”记者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卡皮察回答:“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思考,要仔细观察自然等等。”我们能够看出,卡皮察说的其实就是要养成好习惯。很多孩子在平时的测试中,大都犯有粗心的毛病,如果把这个坏习惯解掉,我相信成绩是会提高的。二是少批评指责,多正面引导。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成长阶段,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往往比较单纯或幼稚,也会常常犯一些错误,对此我们家长应该包容应该理解也应该宽恕,不要一味加以指责呵斥。也有个别家长总爱拿自己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当面说自己的孩子怎么怎么,别人的孩子如何如何,结果,不但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感,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有一段文字说得好,在这里与大家共享: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学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在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己周围的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三是少溺爱宠爱,多关心关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爱。爱孩子必须有一个度,那就是既要严管又要厚爱,也就是少溺爱宠爱,多关心关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是孩子的朋友,在学习上我们可以与孩子一起思考商量,有些地方孩子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鼓励孩子有创新的想法,并帮助孩子努力实现。等等。
总之,孩子的成长,是父母的一次修行。我们对孩子的基本态度应该是守望和陪伴,而不是控制和包办。让我们相信自己、信任老师、信赖孩子,架起理解的桥梁,连通心的距离,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