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大宝快三岁,正好今年上幼儿园。刚开始的一个星期,他有严重的入园焦虑。头两天不愿意和同学玩,就缠着幼儿园的保安阿姨,因为那个保安阿姨是我们一个小区的,他认识。后来才开始慢慢接受老师,愿意呆在教室。
晚上睡前吵着不去上幼儿园,早上起床的第一句话也是不愿意上幼儿园。送到学校更是哭得厉害。
这让我很焦虑,因为他之前一直表现出对幼儿园非常有兴趣,而且我自以为给了他足够安全感,即使我生二宝把他放在爷爷家,或者平时我出去都没表现出焦虑或不安。
我也问周围朋友、同事他们的小孩有没有入园焦虑,他们都说这个很正常,是一个过程,习惯了就好。他们的孩子也一样,有的说自己孩子哭了一个星期,有的哭了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
这让我很疑惑,虽然看过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了解母亲应该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依恋关系,但是孩子和母亲总会有分离的,虽然会难过,但这就是成长。那什么时候分离才是合适的呢?
02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三部曲2:分离》正好解决我的一部分疑惑。这本书是鲍尔比依恋理论系列的第二卷。主要研究了孩子与抚养者(主要是母亲)分离的种种情况对其造成的影响。
鲍尔比指出:“在生命的头三年里个体如果经历了长期的分离或者反复出现的分离,那么分离将会永远存在于他的生活中。”
孩子3岁以前会非常抗拒和父母分离,不管分离的时间长短,所以那些3岁以前去幼儿园的孩子会非常抗拒,焦虑,并且不容易安抚。而3岁之后的孩子接受分离则会相对容易,也能较快被安抚和复原。
孩子上幼儿园第一次离开父母,陌生的人、陌生的地方、陌生的活动都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害怕,会产生分离焦虑。他们会表现出抗拒,哭闹不安。
我们觉得这是每个上幼儿园孩子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与一个重要的依恋对象不情愿地分离会让个体感到痛苦,这也是个体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对孩子来说非常痛苦,经过分离的孩子,更加缺乏安全感,会更加黏着母亲,在性格和行为上会表现出退行、攻击性、破坏性等行为。
家长对孩子最大的支持是,在孩子去幼儿园之前给孩子做足思想准备,带他去幼儿园熟悉环境,熟悉他的老师,让他慢慢去接受,减少分离所带来的影响;尽可能推迟孩子入园时间,可以等他们大一点,最好3岁后再开始幼儿园生活。
亲子之间的分离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分离的时间长短、分离期间是否有稳定的替代照顾者以及母亲的态度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
如果孩子入园后有焦虑的情况,有一些反常的行为,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的耐心,理解包容他,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他们。“一个在心理上时常、不断提出要求的孩子应该被更好、更宽容地对待,而不是要通过惩罚和严格要求的方式才能处理。”
西尔斯也说过:当孩子黏人或者渴望关注的时候,如果母亲越急躁、越爱责骂孩子、越不耐烦,孩子越有可能表现得“依赖人”。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及时回应孩子,尽量不要情绪化,并且不要以威胁的方式管教孩子,千万不要吓唬孩子说如果他不听话就会抛弃他。这对建立孩子的安全感非常重要。“一个稳定的家庭,会让他慢慢疗愈。如果没有,则孩子会收到很大伤害。”
03
读鲍尔比“依恋三部曲”第二卷《分离》收获更多,和生活更贴近,也更容易懂,里面有很多研究例子,比单纯的看理论容易得多。
但是看这本书很容易对号入座,是不是自己某些行为对宝宝造成了伤害,很容易陷入自责。其实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意识到问题,之后就尽量避免再犯同样错误。孩子需要的就是父母全心全意的爱和足够安全感。这对孩子形成独立健康的人格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如果他没准备好,就耐心一点,给他足够的时间,创造环境,帮助他,千万不要把他硬推出去。
“越黏人的孩子越在内心深处相信分离是会重复上演的。”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