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讲继续说“修身”。本讲围绕修身的途径与方法,选编了10副。
先看桂馥(1736-1805)先生一副:
冲深其智则厚,忠信之礼无繁。
上联“冲深其智则厚”,是说要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这样学问才能深厚。
下联“忠信之礼无繁”,是说“忠信”的内在精神需要用礼仪的外在形式来表达,要注重细节,不要怕麻烦。孔子讲: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记得有学者曾经提出过一对词语,叫“形文化”与“质文化”,“形文化”指各种礼仪的外在形式,“质文化”指各种礼仪的内在精神。“质文化”虽然是决定性因素,但是它需要“形文化”来表达、巩固以及强化,这大概就是礼仪的价值吧。
比如说端午节,大家吃一吃粽子、赛一赛龙舟,不仅享受了美食、锻炼了身体,还培养了团结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一代代的中国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形文化”,继续传承、弘扬了屈原忠于国家的不朽精神。要没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形式,估计好多中国人连屈原是谁都不知道了,更不用说传承他的精神了。
再比如说寒食节,按传统习俗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冷食。但这个习俗好像大部分中国人都忘了(据说南方有些山区的人还继续坚持着,真是“礼失而求诸野”呀)。个人感觉不生火、吃冷食这个形式还是能坚持为好——明年开始,先从自家做起吧。有了这个“形文化”,才会让介之推先生功成身退、不慕富贵的高尚气节更好地传承下去。
还有,记得小时候,每次过端午、中秋、腊八等传统节日时,家里饭菜往往比平时好一点。妈妈总要让我先端到祖辈的牌位前敬献一下,一般是磕个头、或者鞠三个躬。那时候日子过得苦,平常吃饭几乎没有油水,过节时稍微改善一下生活,孩子们看着饭菜早就流着口水、急不可耐了。但妈妈总是让大家等这个仪式过后,才能吃饭。
自己成家后,这个习惯就不坚持了。现在写到这里,感觉还是能坚持为好。《中庸》上讲: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通过这样的形式,时常怀念一下先辈的嘉言懿行,检点一下自己的过失不足,也算是继续在尽孝道吧。
有句流行语讲“细节决定成败”,职场上的好多礼仪就是如此。如果我问大家——你知道如何发电子邮件吗?大家可能会嗤之以鼻,觉得这个问题很“弱智”。但是,大家要是认真读一读下面这篇文章,可能你的反应就不一样了: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电子邮件?发件人叫“还好只是近黄昏”,邮件的标题是:“你好!”你觉得,这一定是漏网的垃圾邮件,但还是打开看了一眼,发现居然是供应商的方案和报价。你找了半天,没有方案,也没有报价啊?回信问。他说:啊!忘了添加附件了。我再发一遍。
你会怎么看待这位供应商?如果是我,能不合作,就不要合作了。太不靠谱。
如果你是一名管理者,我建议你做一个测试。找到5名与客户打交道最多的员工,然后随机抽取每位员工10封来往的邮件,看一下标题,问候,分段,用词,署名,字体,颜色。估计你会一身冷汗——我们就是这么一步一步把客户逼走的!
1999年,我以工程师的身份加入了微软。当时,微软雇佣了十几位语言专家,校对每一封邮件。他们非常吹毛求疵,邮件的标题怎么起,怎么问候,第一句怎么开始,什么时候用阿拉伯数字1,2,3,什么时候用单词one,two,three,如何署名,单词和语法不但不能有错误,更要信达雅。被语言专家折磨足够时间,最终毕业的工程师,才能直接给客户发邮件。
有一次,我问语言专家团队负责人Michelle,有必要这么严格吗?她说,你想象一下,有很多人,这辈子你都不会当面见到,你给他印象的唯一方式,就是邮件。
她的这句话对我醍醐灌顶。我想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见字如面”吧。在互联网时代:见邮件如面。
那么,一封好的邮件,到底应该长什么样呢?我们与人见面的基本礼仪,不是貌美如花,而是干干净净。一封好的邮件也一样。简洁、干净,是基础。然后才是你的风格。这里以“邮件的标题”为例说明一下:
邮件接收者首先看到的是两样东西:你的显示名,和邮件标题。
所以,邮件礼仪的第一步,就是用真名。比如“刘润”,或者“润米咨询-刘润”。个性化、诗意化,尤其是二次元的名字,比如“还好只是近黄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可以用在你的QQ签名上,不要用在商务邮件里。
然后是标题。用不到20个字,总结这封邮件的核心内容。“你好”,“来自xx公司”,“报价”,都不是一个好标题。“请审阅:X公司关于Y项目的方案和报价”,才是一个好标题。
——摘自得到APP《刘润:5分钟商学院》
看完之后,大家感觉怎样?
我们回头再看“忠信之礼无繁”,你能以如此严谨认真的态度发一封邮件,这就是你对所从事工作的忠诚;你能在发邮件时关注到这么多细节,你就会让收件人肃然起敬,也更容易取得对方的信任。这,大概就是“忠信之礼无繁”吧。
接着看翟云升(1776-1860)先生一副:
居德斯颐善最乐,顺理则裕学弥惇。
上联“居德斯颐善最乐”,其中“居德斯颐”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善哉行》。这一句的意思是——以积德作为养生之道,而最好的“德”就是善。俗话不也老说“积德行善”嘛!记得马英九先生的办公室有一副对联,也在讲“善”——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下联“顺理则裕学弥惇dūn”,其中“顺理则裕”出自宋代大儒程颐《四箴zhēn》(视、听、言、动,各有一箴)中的《动箴》,原文如下:
哲人知几,诚之于思;
志士励行,守之于为。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
造次克念,战兢自持;
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顺理则裕,从欲惟危”的意思是——按照天理行事,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如果只想着满足自己的私欲,那就会越来越危险。
“学弥惇”是讲做学问也一样,也要按照天理行事。只有这样,学问才可避免杂乱无章、自相矛盾,才能融会贯通、越积越厚。
下面看何维朴(1842-1922)先生一副:
修德不殆知足不辱,好问则裕无欲则刚。
这一联说得很清楚,不细讲了。
接着看翁同龢(1830-1904)先生一副:
守口如瓶爱身若鼎,窥古独汲研冬自华。
上联“守口如瓶爱身若鼎”说的是——不要随便讲话,要自重自爱。有的人觉得自己性格内向是个缺点,但实际上人们往往更愿意和不传闲话的人合作。古语云:人必先自重,而后人重之。“内向”和“自重”多少有点相关吧。
下联“窥古独汲研冬自华”说的是——做学问要下得了笨功夫,要耐得住孤独寂寞;没有严冬的磨炼,就不会有新春的芳华,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嘛。
下面看汤金钊(1772-1856)先生一副:
敏事慎言存心养性,居仁由义颂诗读书。
这两句“敏事慎言存心养性,居仁由义颂诗读书”,本身就是一副修身良方,可以作为座右铭了。
接着看宋湘(1748-1862)先生一副:
敏事慎言就正有道,诵诗读书尚友古人。
这一副“敏事慎言就正有道,诵诗读书尚友古人”,和上一副类似。说得也很明白,不多讲了。
下面看吴大澂(1835-1902)先生一副:
在福则冲能勤有继,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上联“在福则冲能勤有继”,“在福则冲”意思大约是——对于福气要抱一种谦冲的态度。福气来了,可以接受;福气不来,也要淡然。不要总觉得到手的都是自己该得的。“能勤有继”大致在说——日子要想继续过下去,就得勤快一点。爹又娘有,不如己有。万贯家财,也会坐吃山空的。
下联“为善最乐读书便佳”,说得很明白,不多讲了。
接着看董诰(1740-1818)先生一副:
勤能补拙俭能寡过,静以守诚动以审几jī。
上联“勤能补拙俭能寡过”,“勤能补拙”是说——智力平平的人,只要勤劳,也能把日子过好。曾国藩先生曾经感慨地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俭能寡过”是说——生活简单朴素了,需求也就少了,也就不会老想着贪人财物、占人便宜,自然也就少犯错误了。
下联“静以守诚动以审几”,“静以守诚”是说——静下来的时候要多多反思,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正心诚意。“动以审几”是说——一旦头脑中有一个新的念头,要认真琢磨它是善的还是恶的,要时常提醒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这里的“几jī”意思是“苗头”。唐代史学家刘知几jī(661-721),字子玄。这里的“几jī”和“玄”可以互相解释,都是“微妙之处”的意思。
佛家讲: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意思是——菩萨十分看重动机,动机不善,则会立即了断;而普通人则往往忽视了动机的善恶,等到大祸临头了,才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下面看梅调鼎(1839-1906)先生一副:
礼以制行乐以和德,俭则足用勤则有功。
下联“俭则足用勤则有功”比较明白,这里只说说上联吧。
“礼以制行乐以和德”讲的就是“礼”和“乐”的功用。
追本溯源,西周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是中国礼乐制度最早的总设计师。关于“礼”“乐”的含义,初唐大儒孔颖达(674-648)在《礼记》注疏中说:“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意思是说“乐”是用来协调情感的,“礼”是用来区别尊卑的,推行礼乐制度的目的就是——在保障社会贵贱有序的同时,又力求社会上下和谐。
回头再看上联,“礼以制行”是说——“礼”就是人的行为规范,不同等级、不同角色的人应当按照各自的行为规范来立身行事。“乐以和德”是说——相对于“礼”的“区别”功能,“乐”的作用则是“和谐”,也就是让不同等级、不同角色的人和谐相处。
从实际生活来看,我们发现教师、公务员、窗口人员等等都有成文的行为规范,好多企业也会对各类员工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现代版的“礼以制行”。那“乐以和德”呢?我们看看当前流行的“团队建设”活动吧,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拉近团队成员之间的距离嘛。
最后看俞樾(1821-1906)先生一副:
里有仁风爰得我所,良称善御不失其驰。
这一副写得很典雅,上下联都引用了《诗经》里的句子。孔子曾讲过:不学诗,无以言。那时候的《诗经》就像成语字典一样,贵族之间的交流,你只有这样说才像个样子、才有贵族范。距离产生美,多用成语、典故,就会在语言上产生距离感,使表达有了更大的景深和内涵,因而显得更加优美。
上联“里有仁风爰得我所”,意思是——我居住的地方民风仁厚,真是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呀。
“里有仁风”不知出处,但《论语》二十篇中的第四篇为《里仁》,该篇第一句讲——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通“智”)?”意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不选择和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爰得我所”出自《诗经·魏风·硕鼠》。
下联“良称善御不失其驰”,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如下:
昔者赵简使王良与劈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或以告王良。良 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 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谓王良。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小人乘,请辞。’御者且羞与 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如枉道而从被,何也? 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春秋时期有个叫王良的人,是驾驭马车的高手。但他驾车有他的规矩,像《诗经》上讲的“不失其驰”一样,他不会让马车违反规矩、随意狂奔。主人要想随心所欲指挥他驾车的话,他是不会干的。
“不失其驰”出自《诗经·小雅·车攻》,其中"失"应为"佚",同“逸”,意思是“放纵”、“失控”。
整体看下联“良称善御不失其驰”,作者是想借助驾驭马车的例子来讲这样一个道理——做人得有规矩,不能任着性子、想干啥就干啥。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