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和认知客体相关的知识。
认知客体相关的知识有三个方面:
1、对阅读目的的认识
2、不同阅读任务采用不同方法的认识
3、对阅读文本本身的认识
1、阅读目的如何影响外语阅读理解?
我们在做外语阅读理解任务时,它的主要困难在于不能进行选择性阅读,此时我们的阅读看起来就像是一台计算机在进行解码过程(词句水平一对一翻译)而不能根据阅读目的提取有用信息、舍弃干扰信息。也就是说我们通常做的就是把外语阅读当成译码过程而非获得意义。
那么,我们在学习时,到底应该重点提升语言熟练度还是着眼于阅读者的需要和目的上呢?似乎母语时通用的一切规则在此时都不生效了,阅读本身失去了它应有的样子。
但同时又有研究表明,在高学历学生中,外语阅读的成功与否极大地依赖于他们使用技能策略的与否。
因为,在专业领域的阅读中,学生们只是为了获取学科和研究所需要的信息,完全专注于阅读目的本身而忽视了语言的密码,他们的阅读理解反而更加高效和有选择性。
后来,又有人做了个实验,让小孩子们去根据以下四个目的去读外语故事:
a、为了娱乐
b、为了拟定出一个题目
c、为了尽可能快地找到一个特定信息
d、为了学习、研究
然后他们发现,平时母语阅读中的表现出现了,母语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们会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去调整他们的阅读策略,以便使自己的任务完成更加高效。
因此,外语的应用本质上是为了提取信息这个过程必须的工具。强调目的性会使学生们更加专注于信息和任务本身而不是编码解码本身,提升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2、不同阅读任务采用不同方法可行吗?
之前有人提出过外语阅读的另一大难点在于学生们不能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去选择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方法。比如说:学生们阅读学术性论文时,所使用的方法和阅读一篇故事别无二致。但在母语阅读中,他们的通常做法却是:阅读不同的文本需要用到不同的阅读策略。除非是阅读能力非常低下的学生,才会采取同样单一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所有类型的文本材料。
低水平外语阅读具体的表现有:
a、缺乏对元文本的注意:包括作者的目的和所面向的人群
b、在修辞和艺术风格水平的理解上没有灵活度
c、对文本本身表现出不完全、割裂的、不正确的反馈
而对高水平阅读者的研究中则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模式:
例如,有人做了一个研究, 把七个物理学家召集在一起,进行理解专业外文文献的考察。结果显示,鉴于他们研究目的的特殊需要,这些物理学家们在选择读什么时就会进行筛选了。比如,他们会快速扫描期刊的条目,进行选择性阅读,对关键词一直保持着警觉性,一旦这类词被他们识别到,他们就会对这篇文章进行更为细致的认知加工。当这些阅读者遇到不熟悉或者很难的材料时,他们就会先考虑它是否具有潜在价值,是否值得去花时间阅读。
这些科学家的阅读方法相当多样,不仅会根据呈现的信息类型,而且也有赖于他们想要用它做些什么。
总的来说,他们的方法是:快速浏览全文以形成一个整体印象。然后会细致地重复阅读,寻找有用信息,并将之分类。有需要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读上第三遍。一旦里面的信息与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相吻合时,他们就会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细节阅读了。
因此,在外语阅读中,我们应该鼓励意义明确的阅读。这样是帮助学习者养成在阅读时根据需要获取的信息类型而运用不同阅读策略的习惯。
3、对不同阅读文本的认识有什么影响?
在国外大学中,大部分的国际学生都是通过语言中心提供的渐进发展的语言课程,先获取足够的语言能力,然后再从以往的语言阅读转入到学术学习里去。
但大量的研究却表明,基于内容的阅读指导有助于提高语言阅读和能力,并且可以更好地使国际生由单纯的语言课程转入到学术课程里去。
为什么阅读文本的内容会起到这样的作用呢?这引发了很多的争论:
a、进行有意义、有语境、有背景的材料阅读,尤其是为了获取信息时,语言水平会得到发展。
b、在基于内容的阅读中,外语语言水平不但在使用中得到锻炼,反而是在这一阅读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相关的学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同类的材料。
c、外语学生通过基于内容的阅读提高自己的理解技能之后,这些技能就会迁移到非相关领域,从而使他们的整体阅读水平得到提高。
d、基于内容的阅读课程训练提高了外语阅读理解能力,而经过设计并选择基于内容的策略指导则在整个知识整合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和促进作用。
因此,文本主题不同,阅读方法便也不同,对整个外语阅读理解策略有非常大的影响。
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
a、外语学习中,先定下策略是关键和促进。比如:自己在哪些领域极其有优势或者感兴趣,便可以在哪一领域做切入点。
b、材料的选择。根据基于内容的阅读训练影响到外语水平。选择训练材料时应该选择更加诱发学生迫切寻找信息或者明确目的的材料。
c、把外语学习融入到兴趣学习或者学科学习为导向的课程中去,让外语真正成为服务于信息获取的载体。让学生们通过外语这个工具,既得到了学科或者兴趣领域的成就,又得到了外语水平的提升。
认知客体就聊到这儿。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