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 通往灵魂的桥梁》摘录

克老师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很多人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当初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或仇人。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通常会把自己从小到大得不到的、未满足的需求,全部都投射在那个爱我们、让我们觉得特殊的人身上,觉得有了他她,这些需求都会得到满足了

其实这种投射,是把我们理想父母的原型投射在对方身上。当然,世界上不可能有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填补你从小以来的匮乏。然而爱情是如此的盲目,我们的头脑也是会愚弄我们的,在恋爱初期我们最欣赏的对方的优点,可能到了后期正是我们想离开他的原因!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于我们以为对方拥有我们幸福快乐的钥匙,竟然胆敢不给我们。克老师用了很大的篇幅让我们知道,在幻灭期我们和伴侣都会用什么样的偏差行为来进行权力斗争,让对方屈从,好让我们自己快乐。

“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质而存在的,如果总是逃避关系中不好的感觉,一个人就无法真正了解自己。“亲密关系”的功能,让人们可以去面对从内心重新浮现的不舒服感觉,以及认为自己不完整不够好的部分。很多心灵课程都是以了解“无条件的爱”为目的,而“亲密关系”的课题让人们能通过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再次迎回“归属感、价值感、信任感”,从而了悟“我是谁”。

处于亲密关系中的我们,总是把自己的脆弱深深地埋起来,用面具、用防卫与他人互动,当对方的言语、行动触碰了自己的脆弱时,我们总是变换着防卫的花招与对方周旋。但是,亲密关系的另一方最知道我们的脆弱点在哪里,所以总是直击要害,一招毙命。于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受到的伤害远远大于其他关系对我们的伤害。其实,如果能放弃防卫,直接用脆弱面对情绪,我们往往会消融信念,触碰真理,赢回能量。这就是“走过程”,这就是克里斯多福老师众多处理亲密关系工具中一个最常用、最有效的工具。

任何痛苦、无助、无力感都是自己的情绪,那都是自己的事,不要把这些归错到别人身上,更不要抗拒、推开,而是接纳它,自己去感受情绪,去拿回那个纯粹的能量,静静地等待化蝶。

我说:“我想要的伴侣,她会无条件地爱我,当我回家时,她永远都会快乐地迎接我、拥抱我,用最崇拜的眼光看着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我要那个人不管我犯下什么样的错误,她都可以完完全全原谅我、宽恕我,我要她始终对我感兴趣,始终看着我,想象我下一步要做什么,我要一个人不在乎我的形象,即使我披头散发,她也不在乎,也始终爱我。”我朋友听了这些话,只说了一句话:“你不是要结婚,你只是想要找一条狗啊!”这真是挺有趣的,那一刻我就像遭到当头棒喝,我真的看见了,啊,原来我对我太太居然有这么多期望。

当你进入婚姻,进入关系之后,你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你有一种期望,期望经由另一个人,你会变得完满

我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每个结婚的男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他们看到他们太太脸上失望的表情时,他们会觉得他们应该为妻子的快乐负起责任,当他们看到太太不快乐时,他们就认为自己失败了。这种失败感,就和他们小时候的挫折感一样就与面对妈妈不快乐或爸爸不满意时的感受相似。当这种感觉上来的时候,我们不想去面对,我们会立刻走向防御机制。我们会把对方推开,我们会埋怨我们的伴侣让我们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在南京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二十岁的男孩从学校开车回家,撞到了一个骑自行车的女士。这位女士从地上爬起来,她要记下这个男孩的相貌和车牌,这个男孩就从车里拿出刀来,把这位女士杀死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不想把任何困难带到他家里去,因为他把自己的感觉看得非常重要,所以不惜杀人的代价他都要做到。他不要他的家庭蒙羞,他不要他家人对他感到失望。

我的工作坊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从第三个阶段过渡到第四个阶段。从依赖、生存、自我成就过渡到真相。当人们终于觉得累了,就不想再用同样的事来证明自己。这不是灵性的,很多从事灵性工作的人,常常念咒语啊,打坐啊,这不代表他们就走到了真相阶段,他们还是用灵性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当你终于厌倦了要别人来让你快乐的时候,你终于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外在的人和事,可以让我们觉得完整,让我们快乐,让我们找到自身的重要性。因为我们一旦达到了原来设定的目标,这个目标就不重要了,所以我们就要再设定一个目标去追求,这很累

我希望了解有没有一种爱是完全不取决于外在,能不能找到一种爱,不管我太太是快乐还是悲伤的,那个爱都在。我想要感受到一种价值感,可以完全不取决于价值存在或金钱,如果你越来越关注这一点,你所有的关系都会越来越融洽、和谐,因为所有关系都是从失望开始的。你没有给我我要的东西,你是坏人。很明显,我们要一个外在的东西,这是得不到的。那天晚上,我的朋友告诉我,我是要娶一只狗的时候,好像是给我在头顶上点亮了一盏灯。我的太太是没有办法让我快乐的,同时让我快乐也不是她的职责所在,她的快乐也不是来爱我。即使她爱我,我也没有把她的爱放在我这里。

快乐是一种经验,而且它已经在了。在哪里呢?想象一下,你是一个快乐的女神,你要和自己开一个玩笑。你把自己所有的快乐全部藏起来。如果你自己把快乐藏在你自己都永远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催眠自己,假装你不知道你的快乐藏在哪里,你就会成为一个普通人类

在所有的不快乐里面,不快乐是最好的藏匿快乐的地方。当你寻找快乐的时候,你看到不快乐,你会说,哪里才有我要找的东西?你会转头就跑,去那里找你真正的重要性。当你感觉自己不重要的时候,当你的伴侣每次让你觉得自己不重要的时候,你就会想逃跑,你想把这种感觉甩掉。但不要忘了那里才是你真正的价值所在,如果你能够去拥抱你的不重要感,那才是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是隐藏在失败的感受里的。这真是非常巧妙的关系。当你在全世界翻天覆地都找不到你的价值时,你会想要找到真相,想要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你会看到你在无价值感中寻找,在你无价值感的最核心里面,就隐藏着你真正的价值感,你会记起来你真正的面目

亲密关系的圣杯

她是一个很好的女人,给人温暖、关怀,又有幽默感,但是当她的男友却令我抓狂!这与爱无关,而是我无法维持这段亲密关系

月晕现象

亲密关系的过程,一开始是互相吸引,然后一步步发展出浪漫的火花。人一旦坠入情网,难免会有过高的期望,以致最后掉入幻灭的深渊。在梦想幻灭之后,人会开始怀疑亲密关系的真正价值。满怀的希望如果落空,一个人很可能妄下结论,认为亲密关系都不会有好结果。

若我们相信,我们所需要的快乐、安全感、自尊,或其他的许多事物,都要经由别人来实现的话,这就成为一个大问题了。但是要求别人来满足我们的需要,正是我们孩提时代所做的事:我们希望妈妈或爸爸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珍·尼尔森(Jane Nelsen)博士在她的有关孩童正面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这两项需求来自相同的根源,那就是所有人类共同的“爱与被爱”的需求。这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时,我们怎么办呢?还有什么方法可想呢?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这些需求,那等于是放弃了我们的人性。我们必须保留它们,急切地盼望有一天会得到满足。我们使出想得到的所有把戏:哭闹、抱怨、撒娇、甜言蜜语、发脾气、装可爱……但还是不能让需求得到完全的满足。至此我们仍不放弃,于是我们把这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丢进心里的储藏室,并随着时间不断累积

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孩子们努力寻求归属感时,他们很快就了解到,如果想要永远被爱,并成为父母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证明自己具有特殊的价值。他们必须以显而易见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因为父母似乎不能明白,他们的价值是与生俱来的(至少孩子的心里是这么想的)。“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于是诞生。

“想要变得特别”的欲望,正是激发我们浪漫情怀的主因。我们惯于寻找一个非常希望和我们在一起,一旦不能在一起便痛不欲生的人。(由此而衍生出以下的千古名句:“没有你我活不下去”或者“如果你离开我,我会死掉”。)这个人可以无视我们所有的缺点,绝不伤害我们,即使我们有错也永远支持我们,而且永远觉得我们很了不起。这个特别的人需要我们的程度,和我们需要他/她一样多。(如果这个人需要我们的程度,比我们需要他/她还多一点,那就更完美了。)想要有重要性、有价值、有用、被赞赏、被接受等欲望,全都衍生自想当特别的人的需求。因为如果没人觉得我们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将被迫面对被全世界遗忘的难受感觉(我们还必须面对另一个残酷的事实:将不会有人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我们带着所有的情感、幻想和无数没被满足的需求,展开寻觅之旅,希望找到一个为了我们可以抛弃全世界,而且永远把我们放在第一位的理想情人。

我第一次感到自己比我的生命本身还大,是在我初次体验到恋爱的兴奋时。往后的每次恋爱,我也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当我一想到心上人,心就会狂跳,而且乐观地展望未来。一开始我并没有察觉,其实,这种美好感觉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我意识到需求即将得到满足。然而在心灵深处,我却清楚地感受到欲望在啃噬着我,由于我用很强的羞耻心来作为防卫的机制,欲望才不至于暴露出来

让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假设你缺乏自信,那么你难道不会被一个自信满满的人所吸引吗?但对方又如何呢?他有可能被一个没自信的人所吸引吗?你会想,这当然不可能。因此,如果你希望那个人觉得你很特别,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你也是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而对方为了吸引你,搞不好也在做同样的事!这种互动关系,通常就是两个人开始交往的原因,也就是一方误以为另一方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

我又无法降低标准,和比不上梦中情人的女孩交往。于是我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也就是
人类有恋爱史以来,绝大多数人都会作的选择——那就是选定一个最符合条件的候选人,然后进行改造计划,让她变得和我的梦中情人一样。我会买书给她看,让她变得善解人意;我会教她如何做一个亲切的人;如果去踏青时她跟不上我,我会带她去健身;而且,我还会让她习惯乡间小路的尘土、虫子和炎热。我一定要让梦中情人成真,不计任何代价!

期望与要求可分为明说和暗示两种方式。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原因有二:一、你希望伴侣满足你的需求,但又不想表现出软弱且需求不满的样子;二、你幻想你的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你的每个想法。

如果不想明说,那么,在伴侣没有满足你的时候,你就必须十分依赖肢体语言来表达你的不悦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通常就能达到暗示的效果,但如果你的伴侣是属于神经大条型的,你可能就要用更明显的方式才能得到效果了。假设你新认识的情人星期五晚上没打电话来,你一定不希望这种不体贴的行为再次发生,因为那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但是你又不能直说希望对方每天都打电话给你。

如果你是有话直说的人,那么表达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如果能让它听起来像是理所当然的亲密关系的公约,而不是你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需要,那就更棒了。除了命令句以外,还有一种广受喜好的明说方式,就是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空白处请填上你的“每日一需”)

不论是用明说或暗示的方式来提出要求,我们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我们真正需要的,没有人能给,也没有人能让我们快乐

期望的目的是要让需求得到满足,但在这同时,必然会发生两件事:其一,我们感到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自己没有);其二,如果没有某个人——例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希望从妻子身上得到爱,只会让我从前的想法变得更牢不可破:没有人爱我,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都没有爱。

因此,重新感受多年前的挫折失望,便成了我难以逃避的宿命。我们要求别人来爱我们,那就是否认我们自己心中有足够的爱。觉得不被爱,必定会让我们产生一些缺乏爱的信念,如我们不值得被爱,或我们并不可爱……于是,即使伴侣向我们保证我们是可爱的,我们内心却有一个更强大的声音说我们并不可爱。如此一来,不管伴侣提出多少证据来证明我们值得被爱,都是不够的。就好像耳塞能阻断声音一样,期望也会阻断内心的爱。不管我们多努力地运用暗示或明说的期望,试着让伴侣“变得更好”,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我们行为背后的需求,绝不会让我们感觉到自己内心的爱。如果我们执著于期望和要求,那么,就像骑士寻觅圣杯一样,我们寻觅真爱的任务注定要失败。骑士找不到圣杯,因为它的所在,正是骑士们认为最不可能的地方,那就是他们的心中。

如果对别人取悦我们的能力抱以太大的期望,那么失望将会是必然的结果当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因为梦想即将成真而感到兴奋。但当现实的因素出现时,我们原本飞上云霄的心情,就一下子跌至谷底。

期望=愤恨的前身。换句话说,期望终究会转变成愤恨

在你对亲密关系有不满意时,先问问自己:“此时此刻,我希望从伴侣身上得到的是什么?”答案应该很清楚——你所需要的,往往是情绪上的事物,但从表面上看来可能像是实质的需求,例如希望伴侣抚摸你、记得你的生日、约会时不要迟到或是陪你逛街等。我和女友约七点见面,她却八点半才来,我当然会不高兴,但真正的原因不是她迟到,而是她让我觉得自己不够特别。专注在守时这个问题上,只不过是给我一个对她发脾气的借口,而我真正的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当我自问:“我真正想要她给我的是什么?”我才发现,我希望她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重要到她应该愿意为了我而守时,甚至早到!(很巧地,当我了解到我不需要她以守时来证明我的重要性那天,她也开始不再迟到了。)

我们希望伴侣做或说一些事,但却不会意识到我们希望他们这么做,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某些情绪上的需求。我们并不是真的要伴侣记得我们的生日,我们要的是他们证明我们的价值

在你找出自己真正的情绪需求之后,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放弃这项期望呢?”换句话说,我愿不愿意不再把满足这项需求当做伴侣的职责?我愿不愿意寻求自己内在的力量来满足我的所有需求呢我愿不愿意让这种内在的力量成为我快乐的源泉,而不再把伴侣当成予取予求的对象?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该如何放手。你该做的已经做了,剩下的就交给你的灵魂去处理。

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放手了呢?看看你的伴侣就会明白。如果你感到爱在你们之间交流,你就知道你已做到了。如果你没有感到轻松,那么你可能还没有完全放手;或者,如果你真的已经放手了,却发现在第一个期望的背后,还有另一项更强的期望等着浮现,那么,不论你的情形是前者或后者,都请再重复一次上述的练习。

一切都取决于你的意向。如果你愿意放手,就很有机会发现,你所需要的一切,其实都存在于你的心里,不假外求。如果你不愿意放手,那就请作好心理准备来面对更糟的情形。因为不被满足的期望,迟早会变成愤恨,而让你和伴侣渐行渐远。在你能察觉之前,早已置身在前往地狱的路上了。

我们要切记,意向、想象力和直觉是我们人类最有用的三样利器。如果你有真诚的意向,希望自己的需求不再成为伴侣的重担,你的直觉就会让想象力得到目的及方向。想象力会带来可能性,而可能性决定我们能看到些什么。换句话说,能够想象的事就可能实现!

那么,如果你决定放手,该怎么让需求得到满足呢?我知道这听起来会很奇怪,但事实是,我们并不需要自己认为需要的东西。需求是在我们忘记自己的心早已拥有一切时,才会有的错误想法。耶稣说过,天堂在人心中。佛祖说,世上万物都在我们心中。所有伟大的导师及有真知灼见的人都曾说过类似的话。但如果我们不实际尝试,这个理论永远只是美丽的空想。当放弃一项需求时,我们便把心中原本被需求占据的空间释放出来;而宇宙中是不容许有空洞存在的,所以我们心中的空间将会被爱所填满。

在亲密关系“月晕现象”的中心,存在着真爱之光。这种力量,才是人与人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每一段刚开始的亲密关系,都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一开始的心动可能转为真正的热情一开始的欢乐可能成为真正的喜悦;而伴侣间的笑声,提供了调剂生活的幽默。在这一切的背后,蕴涵着纯真的灵魂关系。或许第一阶段的“月晕现象”是很美丽而令人心动的,但由灵魂所导引的亲密关系,远比那光彩还要更美、更动人。这才是我们心中真正向往的。

幻灭

当小孩的归属感和确认自己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他/她就会觉得沮丧。每个孩子感到沮丧的程度不同,但都会导致他们做出某种偏差行为。尼尔森说行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坏孩子,而只不过是沮丧的孩子。她指出了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既然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你将会发现,你以为自己已不再做的这些小时候的行为,其实依然跟着你,只不过是换上了较复杂的形式罢了。当你因为欲求不满而愤恨时,你会重新感受小时候的你在同样情况下所感到的沮丧。这也会让你做出和小时候相同的偏差行为。偏差行为的目的往往是要控制伴侣,并借此避免梦想幻灭。如果对方不愿意主动满足我们,那我们可以耍点小伎俩来诱使他们这么做。如果前两项行为不奏效,你至少还可以用报复的手段来扳回一城。如果这样仍然不行的话,你还有最后一招,就是干脆放弃,把自己缩进冷漠忧郁的壳里。你可能仍会不满,但至少不必感受真正的痛苦。

大人其实也只是幼稚的小孩。”

然而,没有一种吸引注意力的法子能够一直不被识破。你的伴侣早晚会厌烦,而且感觉到这种行为背后的期望所带来的压力。毕竟,如果对方每天都看到同样的举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而不再注意了。当你发现自己不再被注意或赞赏,你会变得更加沮丧。很快你就会开始做出第二种偏差行为——权力斗争。

我们常常以为,权力斗争的方式不外乎是大吵大闹、互砸东西或拳脚相向。但事实上,权力斗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面貌,包括冷战、避不见面、冷嘲热讽,或单单是互给白眼。一对我认识的夫妻如果在吵架,我一进他们家门马上就会知道,因为整个房子静得像座教堂,而且带着恐怖片高潮的那种张力。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采用相同的原则。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也采用相同的原则。和伴侣展开权力斗争,就是为了避免或拖延自己心中浮现的不愉快。这种痛苦的根源究竟为何?想要知道答案,我们必须再回到幼时需求这个问题上。在第一章中我曾提到,孩童的两大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若是这两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我们会很痛苦,甚至严重到心碎的程度。为了把自己从伤痛中拯救出来,我们必须远离造成痛苦的人或事。“妈妈不重视我,我好伤心,我要把痛苦赶走,让它消失!”在远离痛苦的同时,我们也远离了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上面的例子中,痛苦的根源是母亲。事情后把心碎赶走。

但是痛苦并不会消失,如果我们不好好处理,痛苦永远也不会消失。在较早的几段亲密关系中,我最不能了解的是:伴侣只让我发觉到痛苦的存在。其实痛苦存在我心中已经很久了,只不过我不愿去感受

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
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幼时创伤有时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伤痛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的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局限的。既然我们对自己的信念与过去的创伤关系密不可分,而过去的事早已记不清,更不可能改变,那我们要如何才能挣脱束缚呢?这也就是为什么亲密关系是无价之宝了。亲密关系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

你一定要切记:我生气的原因,不是我自己想的那回事

在我看来,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约翰和玛莉同居已经超过一年了,两人住在一间舒适的单房公寓里。本来一切都很好,但最近约翰愈来愈无法忍受玛莉总是把浴室弄得一团糟。一开始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来提醒她。虽然他们在其他事上大都能互相体贴,但玛莉却总是忘记在使用浴室后收拾干净。有一天事情终于爆发了。那天早上约翰一踏进乱成一团的浴室,就立刻转身冲进厨房,而玛莉正在那儿准备早餐。

想要了解真正的原因,我们就得看看约翰和玛莉有些什么样的生活经历。
玛莉是在严格的家教下长大,她的双亲命令小孩子必须要“隐形”。如果爸爸发现玩具没有收好,就会把它丢进垃圾桶,而且没收她所有的玩具,一个月都不准她玩。如果她不把衣服收好,就会被妈妈处罚。如果她没有把牙膏盖好,父亲和母亲都会生气地唠叨她。不断得到这样的回应后,玛莉开始深信,她在父母眼中不过是个麻烦,最好是眼不见为净。很快玛莉就相信,父母希望她死掉,或至少当隐形人。

于是,在一年亲密的同居生活之后,不知不觉地,玛莉又再次感受到小时候被要求做隐形人的痛苦——她觉得自己的存在,对父母来说是个负担。现在约翰又对她传达相同的信息,让她忆起伤心往事。提到盖牙膏的事就像是揭开她的旧伤疤。约翰批评她的某项生活习惯也许会伤她的心,但如果她小时候不曾有过这样惨痛的经验,或她没有把父母的反应诠释为否认她的重要性,那么约翰的批评也就不会对她造成如此大的冲击。她的伤痛,其实大多是旧有的。

那约翰的童年又如何呢?他小时候经常觉得父母及兄弟姐妹都忽视他的存在。一家人吃晚餐聊天的时候,他说的话好像都没有人听见。当家人讨论要去哪里度假的时候,他的意见没有人理睬,还有两次,他的生日都没有人记得。在心理治疗时,他曾说有一次他盲肠破裂,哭闹了好久,父母才发现事态严重,将他送医院,当时他已快死了。在约翰记忆中,不论是发脾气、耍赖,甚至生重病,他再怎么努力想引起人注意,家人总是嫌他烦,要不就是根本不理不睬。

现在,和玛莉在一起,约翰再一次感觉到,他想要什么,别人根本就不在乎。他一再对玛莉说他希望浴室干净整齐,但玛莉还是不收拾好,这就等于说他想要什么并不重要,换句话说,他这个人也不重要。有他这个人和没他这个人也没什么两样。玛莉的脏乱使得约翰心中的防洪坝决堤,幼时的伤痛便倾泻而出。

当他们相遇而恋爱时,约翰和玛莉都以为自己早就把过去抛诸脑后,但那天早上,两人都觉得自己再一次为了表达自身的重要性而受到伤害。他们都很痛苦,却不肯面对真正的问题,而只是选择一味地争吵。这种行为模式实在太普遍了,以至大多数人都相信它是亲密关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事情一直都是如此,以后也不会改变。

从表面上看来,争执的两方似乎往往站在相对的立场。但事实上,所有的争执都起源于双方共同的痛。只要能察觉彼此有相同的问题,他们就能化争吵为理解。不幸的是,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来得容易得多。

在权力斗争中,愤怒有三种表达方式:攻击、情绪抽离,或被动攻击

攻击是公开、明显表示愤怒的方式,通常包含批评、指责、怪罪、威胁、肢体攻击、下最后通牒,或言语中伤等几种形式。不论何种形式,都能明显看出对方在生气,而且要你为他们的痛苦负责。

情绪抽离则是较沉默地表达愤怒的方式,也是我过去的最爱。如果争吵时只有一方在大喊大叫,不要被静静坐着的那一方唬到了。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实可以同样暴力。在贝蒂和荣恩的例子中,表面上看起来,荣恩似乎只是一个被妻子叨念的可怜虫。事实上荣恩是用叛逆和冷淡的态度来火上加油,让妻子更愤怒,使得她看起来更像是坏人,而他则是无辜的受害者。

情绪抽离是我过去的最爱,因为它的用途十分广泛。我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委屈的表情,一副受到伴侣残忍对待的样子,让对方觉得歉疚。或者,我也可以抽离情绪,然后摆出冷冷的、生气的脸,借以告诉对方我很生气,但她不值得我浪费口水。我的言外之意是:“滚开,去死吧。”我还可以摆出一副冷冰冰的表情,好像完全无视她的存在,用没有表情的脸,来暗示对方——她对我一点重要性都没有,所以她再
也不能对我造成伤害。

我还有一个绝招,那就是做出“被逼到绝境”的表情,好像自己整个人被沮丧的乌云笼罩,来暗示对方或整个世界,他们的冷酷无情已经深深地伤害了我,所以现在我只想一个人躲到角落去舔自己的伤口。情绪抽离的各种形式、效果都是一致的:一言不发地让自己远离造成痛苦的人。

被动攻击就比较像是零星的战火,你假装不太介意对方的行为,但你的言语间却充斥着隐隐约约的批评、讽刺、批判、嘲弄或抱怨。另一种表达方式是,装作极度受伤,几乎要哭出来,但并不直接指控对方故意伤害你。装作无辜的受害者,能让对方觉得自己像个坏人,而由于你并没有指控他们做错事,你也同时剥夺了他们自卫的权利。

她受到了伤害,而为了保护自己免于痛苦,她选择暗中攻击伴侣,让他觉得歉疚。这样一来,她的痛苦就变成了他的责任,她自己就不必去面对了。虽然和我们在电视或电影上看到的经典的权力斗争场面不太一样,这仍然是一种企图逃离痛苦,让对方觉得有罪恶感并进而操控其行为的方式。愤怒背后的主要意图也就是如此:让别人有罪恶感,让他们为你内心的痛苦负责。于是,让你快乐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你用何种方式表达愤怒,或别人用何种方式对你表达愤怒,根本就不重要。如果你感到愤怒,怒气其实是在保护你不去感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而如果我们选择攻击伴侣,或抽离自己的情绪,那么我们也许不必去感受痛苦,但同时我们也失去了疗伤的机会,自然也就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

现代的心理治疗都有这样的前提:在特定时间、特定状况下,人类总是尽力做到最好。表面上看来,这似乎不太可能,但我所接触过的客户,在遇到困难时,内心总是渴望解决问题、带来和平的。这种心灵的呼唤——往往是不自觉的欲望——就是我所谓的“爱意”。爱意的产生,是由于灵魂在驱策我们去学习如何真心地爱自己和对方。如果我们能明白,爱意在所有情况下都存在,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了解,痛苦其实是一种转机,能让我们成长并摆脱目前所受的限制。如果不能了解这个事实,那么每次痛苦一浮现,我们就会陷入困惑的挣扎,努力地想争取控制权——战斗,或逃跑。当旧痛浮现,并伪装成两人意见上的不一致时,我们潜意识的行为模式和信念,可能会让我们对伴侣口出恶言,然后生气地离开现场。相反地,爱意则能让我们克制冲动,用负责任的态度来处理我们心中的不快,不致说出责怪或指责的话,而用了解、体谅的话来取代。这样我们便成长了。

只不过首先我们要了解痛苦的真正目的,并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在我的经验中,痛苦和意识成长以及自觉只差一步之遥如果我还没准备好跨出那一步,去面对痛苦并从中学习,那么我就会选择抗拒痛苦,并将其深埋在潜意识里。但如果不跨出那一步,痛苦将会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借着权力斗争,我企图让我的痛苦成为对方的责任,因为我觉得潜意识中的痛苦超出我所能承受的范围。

人必须经过痛苦,才能成长。可想而知,小时候我们处理痛苦的方式,通常是直觉地反应,所以,我们并没有在自我觉知方面有所成长。

亲密关系中也必定要有一方是正方,一方是反方。
以下这张图表列出了正反方各自的特征。

自从发现了亲密关系中有这样的两极区分后,我便相信“反方”即使身在天堂,也会把所有的时间花在寻找灰尘上;而“正方”即使身在地狱,还会给自己做一把摇椅,好享受地狱之火的温暖。

一般来说,只要正反方能尊重彼此的看法,并接受彼此的意见,那么亲密关系中的两极其实可以合作无间反方会发现问题,并把它提出来讨论,正方则会在聆听之后,想出解决的方法。然后,反方会挑出这个解决方案中的问题,正方则在修正后提出可行性更高的方案。两人会不断重复这些步骤,直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为止。在这过程中,你会发现反方变得愈来愈乐观,而正方也变得愈来愈实际。这样亲密关系便取得了和谐的平衡

简而言之,正方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否认问题的存在;而反方逃避的方式,则是专注在恼人的事情上,并将其夸大,借此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如果你不喜欢现在亲密关系的状态,你只要放下立场,去寻求和谐就可以了。在一般情形下,你的伴侣也会跟着改变。如果你觉得对方没有改变,往往是因为你并没有放下自己的立场。有时候,虽然伴侣的行为没有改变,你却不再介意了。还有些时候,伴侣不肯改变,而选择离开。如果是这样,那么两人都可以重新寻觅更适合自己的亲密关系。只要你肯放下立场,不管结果是怎样,对你永远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因为坚持立场所得到的,只有理直气壮和骄傲所带来的不真实安全感。放了手,就能得到自由,让自己在智慧和成熟中成长。

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有效沟通的八个纲要问题:
1.我想要什么?
2.有没有什么误会要先澄清的?
3.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4.我或我伴侣的情绪,是不是似曾相识?
5.这种情绪是怎么来的?
6.我该怎么回应这种情绪?
7.情绪背后有哪些感觉?
8.我能不能用爱来回应这种感觉?

1.我想要什么?

双方接受的结果,远比不上真正可能的最佳方案

3.在这次冲突中,我所表达的情绪,有哪些是绝对真实的?

如果我对妻子说:“你晚回家让我很生气。”这句话就很可能让冲突恶化

比较接近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你没有准时回家,我就生气了。”更好的说法是:“你的晚归,让我了解到我心里有多大的怒气。”不然这样说:“我真的很不爽!这不是你的错——我只是一肚子火!”能对自己的情绪百分之百负责,你说出的话,就会是绝对的事实。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我的理论中,用负责的态度去面对自己感觉的意愿,是沟通的关键,也是解决权力斗争的方法。

报复

如果现在你面对痛苦的方式,还是和三岁的时候一样,那么你就无法成长。你将一辈子在自我防卫中度过,无法信任别人,而且各种微妙形式的报复,将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要记得,报复是一把双刃剑,施加报复的人和被报复的对象,受到的伤害是一样深的。而且,选择报复虽然很容易,却并不是阻力最小的途径。事实上,这是阻力最大的一条路。报复让你难以体验真爱。如果你选择报复,最后一定会走上自我放逐的死路,这也就是结婚誓词从“我愿意”变成“不必麻烦了”的时刻

逃避痛苦、不愿面对的倾向,只会延长我们所受的考验与苦难。许多人在面对痛苦时都倾向于逃避、挣扎、发怒或反应过度,因而使痛苦加剧。看看我们在面对令人不快的状况时,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我们可能会尝试抽离自己的情绪;假装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让双方都不受伤但也不满意;责怪别人并要求他们改善;干脆祈祷问题会自己消失。也有些人可能会用怒气来麻痹自己内心的痛苦,幻想痛苦会就此消失,不再浮现。

以下所列的是十二项我最喜欢的处理痛苦情绪的方式,我曾用这些方式得到了平静,也解
决了“问题”。

A.向感觉吸入空气

找出你身体哪些部位与你的情绪相对应。通常愤怒的感觉会在颈背、下巴和肩膀造成反
应;悲伤的感觉在胸腔和喉咙,或有时在眼睛后方造成反应;恐惧的感觉反应,则往往在消化器官。但这只是一般性原则,对情绪有反应的身体部位会因人而异

一旦你找到了感觉情绪的身体部位,就把你的呼吸导向那个部位。你的吸气必须深到足够充满你的身体。吸气要均匀、不间断,不是吸气或呼气之后就停下来。不断向感觉吸进空气,并接受自己的感觉。如果排斥自己的感觉,你只会让它的负面影响更加壮大,而对你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如果你能平静地往感觉吸入空气,只要一分钟,你就会发现感觉已经开始改变了。如此集中精神,呼吸六分钟以后,你的感觉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有时不一定是六分钟,需要多久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你就呼吸多久。

B.吹气球
找个让自己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想象每次你在呼气时都把气吹进一个气球。这个气球可以无限地扩张,只要你感觉不快,就在呼气时把这样的感觉吹进气球里。当你觉得已经把所有的不快都吹进了气球里,而且感到很平静的时候,就想象自己让这个气球飞向天空,然后拿一根针把它戳破,让气球里的负面能量飞散在太空里

C.能量中心
如果你能感应到身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也就是梵文中所称的“脉轮”(chakras),那么你可以试试这个方法。首先,想象在距离你的头顶十五厘米处,存在着第八个能量中心。我们把它叫做“灵魂能量中心”,或是“灵魂之星”。身体的七个能量中心位于:
①躯干底部;
②肚脐下方;
③胃后方的太阳神经丛;
④心脏;
⑤咽喉;
⑥眉心(又称第三眼);
⑦头顶偏后方。
首先,确认痛苦的情绪存在于身体的哪个部位,并且不断注意着它。然后心里想着一个你真心关怀的人。这个人必须是真正触动过你的心的人。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把这个人放在心里,时时想着他/她,让这个人的爱来支持你渡过难关。

其次,想象你把痛苦移到距离最近的一个能量中心。在移动的时候,感觉可能会变得不一样,注意它在你的身体所造成的感受及压力上的改变,然后把感觉往上移到另一个能量中心,再次感受这次有什么不同。让感觉在每个能量中心至少停留三十秒,然后再上移。如果你遇到困难,无法专注地感受,就想想你放在心里的那个人,让他/她的爱来帮助你。当你把感觉移到了灵魂之星的时候,你看着它和灵魂之光融合在一起,并享受其结果。

最后,让灵魂之星所发出的光倾泻入痛苦的感觉之中。每次你吸气的时候,就让光芒充满这个部位,呼气的时候,就让你的感觉与灵魂之星的光芒结合。完成这个练习之后,记得谢谢你的“心灵朋友”,然后去做你该做的事。

D.克里希那穆提(Krishnamurti)的方法
想象你的身体是一个容器。让你的痛苦充满整个容器,想象你的身体可以一直扩张,直到把所有痛苦都装进去为止。然后,让你心中的爱,散发出温暖的治疗之光。在体验感觉或情绪的同时,看着你的心用无私、无条件的爱去照耀你的痛苦。用开放的心去接受这样做的结果。

E.艺术家的方法
专注在你的感觉上,同时想象自己是个艺术家,把心中的感觉用画或雕塑表达出来。如果是用画的,就用假想的画笔和调色盘,把你的感觉或情绪画在画布上。你会用什么颜色,又会画出怎样的图形呢?
如果你较喜欢雕塑,就想象你的手正在捏塑陶土,或在做石雕、木刻。不断地雕塑,直到满意地表达出你的感受为止。完成这个练习之后,你就会成功地改变自己的感觉。

F.运用肢体表达
依照你的感觉来移动自己的身体。大部分负面的感觉或情绪都是收缩性的,所以你可能会自然地想把身体缩成一团。让身体来表达你的感觉。当你觉得身体已经正确地表达出你的感觉时,你就维持住这个姿势,时间长短由你自己决定。然后,再想象你被快乐笼罩时,身体会做出怎样的动作。想象你另有一个快乐的身体在你的痛苦的、蜷缩起来的身体旁边绕着圈,然后慢慢靠近,最后和痛苦的身体合一。当两者融合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呢?让你的身体来表达其结果。

G.去散个步
下定决心让自己充分感受内心的情绪或感觉。然后去散个步,室内室外都可以。让你的感觉来决定你前进的路线,并专心保持住两者的对应关系。你要选择真理,要记住,如果你所感受到的不是充满了爱的感觉,那就不是真理。要选择真理,但是不要压抑你的感觉,而是要了解并承认它的存在。如果你有决心的话,你散步的方式就能自然地与你的感觉相对应。在感到平静的时候,你就可以停止散步。事实上,散步并不是唯一的方式,洗碗、用吸尘器吸地板、跑步也可以有同样的效果,只要你让感觉来引导你从事活动就可以。让你的活动与感觉相对应,并用开放的心去迎接真理(以及爱、喜悦等)。

H.笔者的方法
这个方法是我在二十岁出头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有一天我感到非常绝望,几乎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我躺上床,闭上了眼睛,突然间我发现自己可以“看到”痛苦呈现出来的形态——它是一团紫黑色的云。我全神贯注地望着它,发觉我的专注能让我到达云的中心。云的中心呈现不同的颜色——它是红色的。于是我专注地看着这片红色的区域,直到我所能“看到”的范围全部充满了红色的能量。现在我发现绝望的感觉已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由无助所导致的虚弱感。我的专注又再一次带我到达这个感觉的中心,这次我看到的颜色是蓝色的。很快地,我就被蓝色的能量包围住,而让我察觉到内心的不被爱的感觉。在半小时之内,我经历了至少二十种深刻的感受。我不断地这样进行着,直到自己体验到极致的爱为止。在那天之后,有好几个星期,我过得非常愉快。然后,我又再一次感受到痛苦,不过这次我就知道该怎么处理了。你也来试试看吧!“看一看”你的感觉是什么颜色。听听看你的感觉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让你的专心致志帮助你到达这个颜色或声音的中心,不管你要揭开多少层的帘幕,最后一定能得到平静。

I.听听感觉说什么
如果你仔细聆听心中的感受,就能听到它从一开始就想说的话。听听它想说什么,让它借由你的嘴来表达,当你知道它的存在以后,感觉就能演变为更高层级的体验。未知的事物总是令人害怕,所以问问自己你的感觉想说什么吧。如果你不知道,就想一想如果你知道的话,感觉会说些什么。想要了解的意向能启动你的直觉,而直觉则能引导你的想象力。所以你一开始虽然只是猜测,却能慢慢演变成精确的表达感觉的方式,而让你的感觉得到释放。

J.释放重负
不论你的感觉为何,不管多么沉重,都可以交给神来处理。我曾经许多次遇到严重的问题及情绪困扰,当时我总是以为这些问题永远没办法解决。但如果愿意把问题交到神的手里,我就可以立刻得到解脱。不过要小心,不要把这个过程当做“否认”,“否认”是假装痛苦和问题不存在,和“释放”是不一样的。“释放”是让爱来处理你心头的重负。

K.感谢的效用
过于情绪化很容易让沟通阻滞不前,但是只要一句简单的感谢的话,就能轻易地让沟通再次变得顺利。当然啦,当你深陷在痛苦的感觉之中时,你可能很难看到对方有什么值得你感谢的地方,但只要你有心,就一定能找到适当的话语,来向对方表达他/她对你多么重要。在黑暗中,爱就像一盏灯,能指引你们的方向,让你们重回对方的怀抱之中。

L.分享你压抑的感情
另一个察觉痛苦情绪的方式,是和伴侣分享你所压抑的感情。你一直在压抑的,也许是一份恐惧、一个秘密,或不想让别人知道的情绪。把你所压抑的感情拿出来分享,就像拔掉一个瓶塞,让关在瓶子里的感觉,能以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当然你必须分清楚哪些感觉是可以分享的,哪些不可以,这样才不会火上加油。就像处理其他情绪问题时一样,永远让心来引导你。

内省

有时候亲密关系必须结束,因为它已变成一种虐待,或因为两人处在瓶颈状态已经太久了。也可能因为两个人已经达成共识,是该向前迈进的时候了,只不过,是各走各的。我并不认为亲密关系应该持续一辈子。但是如果在你的内心里,希望现在的亲密关系或生活现状能够持续下去,那么,也许本章的内容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在“内省”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决心,你心中负面的部分就会投射到你外在的亲密关系中。你的伴侣会自然而然地接收你心中丑恶的事物。然后你就只剩下这几个选择:逃避这些丑恶的事物、试着毁灭它们,或把它们从你生命中排除掉。(你知道这样会把谁也一并排除吧!)有一件事是很确定的,如果无法承认这些丑陋事物是你的一部分,你就没办法去爱它们,因为你无法爱跟你无关的事物。

诚心检视反映在伴侣身上的你的内心世界,可以让你真正地、心平气和地了解你自己。即使你所发现的事物,一开始可能显得丑陋不堪,它却也让你得到了一个机会去了解,在你心中,没有什么事是你不能去爱的。爱能让从前你觉得丑陋的事物也转变成爱。对自己百分之百地负责,不但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起死回生,还能让一部分的你——你认为早已死去,或从未存在过的那部分——也活过来。

在“内省”阶段,你将有机会去了解到,你和伴侣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你会发现,你对待伴侣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你对待自己的方式
你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接受并整合自己不好的那一面,停止争执并提供支持,在伴侣有无力感时诚心地鼓励他/她,并且在相处时保持明辨是非的态度。不要让自己变成迫害者,不要好坏不分;要给予伴侣力量但不是同情,和伴侣分担人类共有的空虚感。“内省”的阶段让我们了解的信息是:“你对伴侣付出什么,就是对自己付出什么。”这个信息的一字一句,都像是用星星的碎片写出的一样鲜明。

在情感上疏远没有满足你需求的人,让你得以免于心碎。在否认、遗忘创伤之后,你又站了起来,并且适应了新的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希望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只要你能够找到对的人就可以了——也许是借由卓越的成就、不断的努力,或纯粹只是走运。在青少年时期,你寻求自我肯定及重要性的对象可能是伙伴团体。成年之后,你寻求满足的方式可能转为和可以共度一生的伴侣建立亲密关系、寻求精神导师、努力工作、信仰宗教、社交生活、创业或干脆当一个寻求灵性提升的流浪者。

不管用哪一种方式,有一天你很有可能又会有想放弃这个“爱的来源”的念头当强烈的无力感压得人喘不过气时,几乎所有的人都会把放弃当做一个聪明的,甚至是救人一命的抉择。最能让人有这种念头的,正是亲密关系,因为亲密关系能让人回想起最深刻的生活体验。你和伴侣越亲近,就越可能想起小时候的无力感——这种感觉的形成,是因为你相信自己不够重要,所以妈妈、爸爸,或其他家人才不爱你。

受害者的监牢

“受害者”这个词让我很不舒服,因为它让我联想到虚弱、无助和恐惧,而我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心里有这些感觉。然而这是我能想到的词当中,最适合解释为什么在旁观者看起来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却能让当局者身陷其中而走不出来。当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只能用三种身份来看待它。史蒂芬·卡普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叫做“戏剧三角形”

遇到问题的时候,你首先会采取的位置是“受害者”,即使只是短短的几秒钟。受害者必须与庞大的力量对抗,但是除非有外力“奇迹般地”出现来帮助受害者,否则单凭自己的力量,受害者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

于是,人类处理问题的机制会驱使你采取一个比较好的位置来处理你的问题。这时候,“迫害者”的角色就登场了。心存责怪、自认优越、追求完美的迫害者会愤怒地设法逃离痛苦,于是他会把问题怪罪到别人的头上。只要你可以找到人来怪罪,就可以不被惩罚——至少可以暂时躲一下。

但是你为什么要迫害自己呢?纯粹是因为你已经没有人可以怪了,而迫害自己可以让你不必感受当受害者的悲惨。你是否曾经在犯错的时候抽自己嘴巴或打自己的头呢?你会不会因为一个小疏忽而骂自己笨,或对自己骂个不停?这就是你心中的迫害者在压抑你心中的受害者,同时也驱策你进步。坚持完美主义的迫害者认为,受害者的不完美是所有悲惨之事的肇因。愤怒则让你得以否认所有痛苦感觉的存在,而强迫心中的受害者站起来继续努力追求进步。迫害者用理直气壮的态度来鼓舞自己,让自己跟软弱的受害者保持距离

我们心中的拯救者所做的事,就是努力地让我们处在没有痛苦,也没有问题的理想境界。拯救者最正面的态度,是除了同情受害者之外,也同情迫害者,并提供有益的忠告。身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慈善者,拯救者会牺牲奉献,“随传随到”,好像他自己都没有需要处理的问题。拯救者会用分析、周密的计划、容忍和卓越的道德感,来帮助受害者站起来并继续向前走。拯救者乐观地相信,受害者有一天一定能恢复独立,不再需要别人的帮助!拯救者总是努力地设法平息迫害者的愤怒与不满。许多人都不明白,其实拯救者的态度才是让受害者保持软弱无助,且让迫害者得以放纵脾气的原因。有受害者和迫害者的存在,拯救者的存在才有其必要。

问题是,当到达“内省”的阶段时,你往往已经由于不断的角色转换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且身心俱疲。到这个时候,你已经完全把内心的监牢投射到亲密关系上了。换句话说,你现在把亲密关系看做是监牢。

在这个时候,你的拯救者往往已经非常疲惫了,只要看看你自己或伴侣就可以知道——你们其中一人已经又累又失望,再也没办法为了“让亲密关系成功”而付出了。当你们对望的时候,其中一人可能会立刻变成迫害者,因为只要一看到对方就觉得讨厌。另外一人则很可能用沉默或明说的方式,来抱怨(受害者)对方缺乏关怀、热情、沟通,或不关心两人的感情现状。

1.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6.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
除了问自己之外,我必须另外打开一个知识来源,才能学会正确的处理方式。面对所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都一样。问题不能够解决,是因为我们在非常有限的知识来源中寻找答案,却不懂得运用我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来突破问题的框架。只依赖旧有的知识,人们永远没办法成长——唯有吸收新知识才能成长。

2.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
在解决问题、得到礼物或经验之后,我了解到,生活中出现危机的原因,其实是因为灵魂要发放礼物或经验。每当灵魂向它的目标迈进一步,危机就会发生。至于灵魂的这一步所造成的痛苦会有多深,完全视我愿不愿意降服而定。如果问题会让我失去些什么,而我却不愿意放弃,那么我就会与问题对抗;而与问题对抗,就会耽搁我得到灵魂赠礼的时间。如果事情这样发展,那么我就只得受苦了。

曾经有几次,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会问自己的灵魂,是不是有什么礼物或经验要给我。我很快就得到了答案,并决定接受这份礼物。做了这样的决定,就能大幅缩减解决问题、得到礼物所需的时间。我相信其中的原因是,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习惯于用忧虑、紧张、恐惧、慌张,或是完全的恐怖来面对恐惧的反应带来的则是挣扎、疑惑、拖延,以及抗拒问题。这样一来,我就会耽搁许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然而,如果心中能将精神集中在即将得到的礼物上,就能产生希望和信任,它们会安抚我的恐惧,让我用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不受迫害者或拯救者的影响

3.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
如果检视一下受害者、拯救者,和迫害者表达自己的方式,你就会发现,三者之间可能发生的互动情形,有数不尽的排列组合。但如果你能了解,监牢中的这三个角色都是你内心所创造出来的,那么你就能不再扮演受害者。这样你就能明白,你自己就是问题的原因——是你的灵魂往前迈进了一步,所以让现状起了大变动。然后你就可以选择,是要和灵魂合作,还是要继续玩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的游戏,而让问题继续存在

4.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地负责。

只有当你愿意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完全负责的时候,你才能得回选择的力量

这个烂摊子是我的一部分

在我们因了解而成长后,“责任”这个词的含义也从罪恶和羞耻变成回应和自由。

5.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
要得到真正的知识,必须提出问题、超脱已知事物

左右为难

“左右为难”的情形,发生在你必须在两个可能当中选择一个的时候。问题就在于,不管选了哪一个,你都会觉得自己失去了某样重要的东西

一位已婚妇女跟一个热情、充满了爱的男人有了外遇。她左右为难,不知道该留在丈夫身边,继续忍受不愉快的感情和性生活,还是选择在精神和肉体上都令人满足的亲密关系,却失去有老公和孩子的稳定家庭生活。

身为一个旁观者,你可能看出了简单的解决方案,或至少明白自己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怎么做,但是你有没有跟身陷困境的人谈过呢?不管你给他们什么建议,他们都能找到很好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这个方法行不通。如果你不知不觉地采取了拯救者的角色,你很快就会充满挫折、失败感,而举双手投降,甚至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迫害者,批评左右为难的受害者太软弱、太优柔寡断。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让这位妇女无法做出正确决定的就是她的恐惧。基本上所有的恐惧都是害怕会失去某些东西,这位妇女也是一样。她怕的是失去她所熟悉的,给她安全感和安慰的事物

要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其实很简单。首先,要选择真理。还有就是要愿意接受两个选择中的任何一个,或是两个都不选。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两难的境地往往会让你相信你就只有两个选择,再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但如果你愿意两个都不选,而且决心追寻真理,你就可以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并发现无尽的可能性。

对家庭死忠

要怎样才能知道你是不是被死忠的观念所限制呢?方法很简单: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真正的天赋;如果你所做的事没有创意,也没有受到启发;或者,如果你处理事情的方式是不经思考就做出的选择,那么你就很可能本着对家庭的死忠,用代代相传的方法在做事——当然还是会加上一点小小的个人色彩啦。

然后,一股充满爱的感觉来到我的心中,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得到启发的想法,我知道该如何在苦痛中接近我妻子了。我出了卧房,走近妻子并向她道歉,告诉她她对我有多重要。在我对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不做任何期望,只是单纯地说出我的心教我说的话。说完之后我就进厨房去准备晚餐。第二天问题就自动烟消云散了——如果你把问题摆到一边,它往往就会这样——而我的婚姻又再次充满了朝气和热情。

牺牲

只要简单地研究一下自己对“好”和“不好”这两个词的感觉,就可以知道你是不是在做牺牲。而别人要求你做一件事,如果你说“不”就会有罪恶感,说“好”又不觉得快乐的话,那你大概就是因为罪恶感在做牺牲。

如果小时候你是“英雄”型的小孩——成绩优秀,或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煮饭烧菜一手包办,或是田径队的明星队员——那你长大以后,还是会扮演英雄的角色,总是给家人最好的,而你自己在工作上一个人当三个人用,还不会生病或疲倦。对了,你还可能是家长会会长,以及男女童军的领袖(也许我太夸张了,但是你了解我的意思)。

如果小时候你是个“隐形人”,在家里总是轻手轻脚的,讲话总是轻声细语,从来不造成骚动,那么你长大以后,会尽量避免跟伴侣冲突,就算发生冲突,你也会溜之大吉,心想——像你小时候一样——你一出现就会造成别人不快乐,所以消失对大家都好

如果你小时候是个甜美、讨人喜欢、有魅力的“小可爱”,那么在你的伴侣心情低落时,你可能会觉得有义务当个甜美、鼓舞人的人。这以前对爸爸妈妈都很有效的啊!

如果你是“代罪羔羊”或“问题儿童”那一型的,你就会招惹伴侣来攻击你,让对方把自己的悲惨都怪罪在你身上,因而减轻对方的挫折感。如果伴侣能够觉得自己是“对的”,就会好过一点,而你认为,让自己为伴侣及家人的悲惨负责,就能偿还你的罪恶。

最后,如果你是“烈士”型的,你就会牺牲自己的生理、情绪或心理上的健康,把所有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并且因而捐躯(如果有必要的话)。如此一来,你所爱的人就会守着你的病床或墓碑而忘记自己的不快乐。这样你们就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就像你小时候所做的一样。

看完以上的所有类型以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扮演了其中一种以上的角色。史匹桑诺博士指出,这五种主要的牺牲者角色,是大部分人成长过程中所选择的。除了这五种以外,还有其他的牺牲模式:好心人、帮手、沉默的受难者、有过人成就者、喜欢社交和享乐的人、娱乐他人的人、小丑、慢性病患者、不能适应环境的人、刚毅木讷的人、流浪者、维持和平者、取悦他人者、叛逆者……当人们为伴侣扮演这些牺牲者角色时,他们在付出的时候得不到真正的喜悦、趣味,或平静。

牺牲会以三种方式来危害你的亲密关系。第一种是你会觉得自己是被迫牺牲,因而感到愤恨。这种愤恨会转变为对伴侣的排斥,甚至是仇恨。你会认为对方期望你所做的事是没有回报的。第二项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是,为了摆脱不断牺牲的模式,你会做出完全相反的极端行为就像我朋友那样并放纵自己从事令对方难以接受的行为。第三项是末日的征兆,就是心力交瘁。你因为不断地牺牲而感到精疲力竭,这时候,你会很想一走了之,以免自己发疯。会有这样的结果,多半是由于你不愿意诚实地面对真正造成你牺牲的原因。

想要为牺牲的模式画上句号,最好的方法就是自觉以及负起全责。如果能为自己的生活百分之百负责的话,我们就会了解,牺牲者的角色其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认定是父母或家人逼迫我们做牺牲并怪罪他们是很容易的。也许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选择了牺牲者的角色。也许我们这么做是因为我们需要爱,或是希望付出爱,却选了错误的方式。又或许,我们做这样的选择是为了活下去。不管动机为何,我们必须了解,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旦我们接受了这个责任,就能得到做出更好选择的力量。

亲密关系的律动就像钟摆

有“放纵者”,牺牲者才能存在。

改变伴侣或为他/她的行为做出补偿都不是你的“职责”,那么你就无法停止牺牲。

如果伴侣放纵自己的怒气,你不必把维持和平当做是神派给你的责任。如果你的伴侣嗜赌成瘾,你也不必把加班贴补家用当做是自己的责任。

虽然弥补伴侣的放纵不是你的职责,但对方的放纵行为确实是你的责任。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有能力对伴侣的行为做出响应,而不是采取牺牲的方式

牺牲并不是一种行动。牺牲是一种心态

依附

在亲密关系中做真正的自己,需要勇气和信任,如果真的有决心这么做,你就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而这些反应有时不怎么令人愉快。

你愿意接受伴侣不必当你的供给者这项事实时,你的意向就能实现。当你愈来愈明白真正的自己时,你也愈来愈接近真理。

魔镜,魔镜

从那时起我就经常发现,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

“阴影人物”是一个具备你自身最糟糕特质的人。当然啦,在你刚认识这个人的时候,你并不会马上发现他就是你的影子(也许永远也不会发现)。这是因为,这个人所具备的某些负面特质,是你拒绝承认自己拥有的特质,你甚至会完全否认有这些特质的存在。

要完全接受阴影人物,需要极高的道德勇气。

我脑中出现了一个想法,让我自问:“如果这个人是你呢,克里斯多福?如果你讨厌的那个人,其实是你的一部分呢?会不会是因为你一直不愿承认自己有这些糟糕的特质,所以你就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表现出这些特质呢?

为了补偿自己封杀了的那些特质,我们做出的外在行为大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但在内心里,我们封杀的却是相同的东西:痛苦、局限的感觉和信念。像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以为是阴影人物的行为在困扰我。但是这种批判只不过是我心中的迫害者在试着补偿这些行为之下的负面特质。在上例中,为了补偿自己的失败感,我选择做个安静的人,而我的阴影人物却用相反的方式来补偿这种失败感。我以为安静的补偿者比大嘴巴的补偿者来得强,因而远离了这两个人行为背后的真正的魅影。

1.这个人有哪些特质是让你受不了的?请记得你要注意的不是行为,而是内在的特质。如果你只能注意到行为,就问问自己,是什么信念或感觉造成阴影人物会有这样的行为?
2.在回答了问题一之后,请在你自己身上找出相同的信念或感觉尽力接受这一部分的自己完全地拥有它。你的阴影其实是你的镜像。如果你举起右手,镜像就会举左手,但你们举手的原因则是相同的。行为或许相反,动机则相同。
3.一旦决定要接受你曾经拒绝的那一部分自己,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自在。要承认你充满恨意的批判,其实都是在针对自己,实在是不太愉快的,但这种不愉快并不会持续很久。事实上,不愉快的感觉是一种指标,它在告诉你,你的努力开始有效果了。要知道,真理往往是良药苦口的。

  1. 现在说出你欣赏阴影人物的哪些地方。这个步骤,在治疗“阴影人物”的问题上,是非常有利的方式。在寻找你能欣赏并尊重的特质的时候,你就对这个人敞开了心胸。如果阴影人物是你的伴侣的话,这个步骤就能重燃你曾经认为早已熄灭的爱火。另外,既然投射原理可以应用在坏的事物上,也可以应用在好的事物上,那么如果你欣赏别人的优点的话,你就有可能察觉,自己其实也拥有这项优点
    5.回到步骤一。重复以上的步骤,直到你感觉和对方较亲近,阴影人物也消失了为止。要记得,你和阴影人物愈亲近,这个过程就愈有挑战性,但也愈有价值。因为一旦你把阴影人物整合为自己的一部分,你曾经拒绝了的天赋就又会回到你身上了。这样,你就重新开启了通往灵魂之门。

对性的罪恶感

如果你能把全部精神用来爱你的伴侣,把对方当做一个朋友、伙伴,以及一份美好的礼物,又会发生什么事呢?这样一来,你会不会愿意和人分享你的秘密世界、你的恐惧、你对异性(或同性)的愤恨、你的幻想、你的不安全感以及痛苦,并让真正的友谊之中的爱和信任成长呢?

竞争

争着当最特别的人的这种竞赛,也会发生在你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中

我发现这些竞争都源自于想要证明自己比较特别。

在你把竞争带进亲密关系之后,你那想当特别的人的欲望,加上害怕被离弃的恐惧,会让你和伴侣不断地较劲,而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天分和目标。竞争和许多负面的经验都会扯上关系,如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嫉妒、比较、希望对方失败、批评、嘲笑、说谎、需求、恐惧、权力斗争、扯对方后腿,以及骄傲。

死神啊,你的毒针在哪里?

在面对一个状况时,不管你做什么选择,都应该以选择生命为动机,这是很重要的。如果你做出选择的动机是恐惧、愤怒,或是恨意,你就必须了解,这些感觉是在带你往死路上走。如果你的动机是诚心诚意地为了每个人好,那么你就是选择了往生命的方向走。选择生命,就能得到很大的福佑。选择了生命,希望、智能、清晰的目标和方向感都会随之而来。你越是坚定地选择生命,就越能感受到内心被启发的赞叹和敬畏感。慢慢地你会发现,生命给了你一份多棒的礼物。即使身处在痛苦中,那种赞叹敬畏的感觉仍会存在,并带给你安慰和灵感。生命的力量,能让你以为早已死去的事物起死回生,并让你得到希望与力量来追寻信任和爱。

以怀疑为手段的阴谋

1.怀疑的心理一直存在你心中。
怀疑的心理等于是小我的所有想法的缩影。小我的想法都是以怀疑做出发点,所以其目的就是要控制你所有的知觉,让灵魂无法影响你。在亲密关系中,这就意味着你会用怀疑的眼光去看待伴侣。如果你对一个人存有怀疑,又怎么能亲近对方呢?

2.在你面临一个重大的转折点时,怀疑的声音会变得更强大。
举例来说,也许你想突破某些障碍,让你和伴侣可以有更亲密的性生活。这时怀疑的心理便会扯你的后腿,或让你的身体不能依灵魂的指示来动作。

3.怀疑的心理会把你过去的创伤投射至你的未来。

4.怀疑的心理是小我用来维持你的自我局限观念的工具,它会让你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5.怀疑的声音会用实际的事物来造成你的恐惧心理。

6.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如果你这样说:“我无法相信伴侣的爱,我想他/她早晚会伤害到我。”那么其实你真正表达的意思是你不能相信自己。你所谓对伴侣的“信任”,其实是一种期望——你希望对方的行为不会对你造成威胁,或使你的旧伤复发。事实上,你是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处理伤痛或爱你自己。

7.对自己的怀疑就像黏胶,让你和你对家庭死忠的观念黏得紧紧的。

8.如果向怀疑的声音屈服,这就表示你不再相信生命。

9.怀疑的心理会支持“不足”的想法,让你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不被爱,也不可能成功。
如果你抱持着“不足”的想法,就会有想竞争的冲动,使你处于两难的境地,害怕冒险,而且感到沮丧。这全是因为怀疑的声音在对你说,你没有足够的价值,所以无法去爱人,也无法被爱。

10.如果怀疑的心理能与爱整合在一起,它就能转变为明辨的态度。

如果把对怀疑心理的了解应用在你的亲密关系上,你就会知道,当你遇到下列情形时,怀疑的心理会让你无法得到更深层的爱:
①你想离开伴侣,去寻找新欢,或开始幻想拥有一个“更好”的伴侣。
②你觉得自己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有所进展,因为你怀疑自己或怀疑伴侣不想改变(所有的怀疑都是对自己的怀疑)。
③你认为自己和伴侣之间的未来,会有愈来愈多的阻碍,而你觉得自己将无法承受更多的困难(自我放逐)。
④你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总是失败,并开始认为你的生活就只能这样了,所以何不干脆放弃(死亡的诱惑)?

我想说的是,我认为你的灵魂关心的,并不是你的亲密关系处在何种状态,或你是不是跟“真命天子”在一起,或你们相处得好不好,事实上它关心的根本就不是你是否能跟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当你遇到瓶颈,无法亲近伴侣时,不要把亲密关系变得像宗教一样——好像如果你不能解决问题,就变成了大罪人似的不要固执地认为,你应该跟目前的伴侣过一辈子。因为我相信,如果你不能自由地离开,那么即使留下来,可能也不是你自己的意愿——你留下来,只是因为你觉得这样是对的,如果是这样,你就很可能会变成牺牲者

我相信你的灵魂真正关心的是你所做的选择,是不是有助于你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如果维持目前的亲密关系对你有所帮助,那么你的灵魂就会支持你往这个方向走。如果离开才是比较好的选择,那么你的灵魂就会引导你往那个方向走。也就是说,我认为你的心和灵魂最关心的不是你在亲密关系中的去留,而是怎样做才能让你了解真正的自己。如果你愿意顺从自己的心,你就会自然领悟出处理亲密关系的方法。

启示

量子隧道

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最快速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灵魂关系

小我会指使你死守立场不放弃,除非你的心和灵魂的力量能够盖过小我的影响力。每次你放下期望,选择原谅而不责怪他人,或是表达真心的感激而不批判人时,你就选择了重要的事物,而把个人的事物摆到一边。爱总是静静地待在幕后,等着你选择它,把它放在首要的地位。爱不会强迫你、操纵你,或夺去你的自由意志。它只会静静地等着你主动邀请它。

你永远不需要去寻找、追逐,或赢得爱,因为爱不会躲藏,不会跑走,也不会向你要求任何代价。你只要在心里为它留一块空间,爱就会自然地注入你心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126评论 6 48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254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2,445评论 0 34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185评论 1 27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178评论 5 371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970评论 1 28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276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927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400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883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997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646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213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204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423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722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