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洪兰
读书笔记写了些了,抄来抄去的,很难内化。似乎又到了某个瓶颈,怎么能把好像在脑子里的东西倒出来呢?
真是苦恼…
洪兰,研究认知神经科学,之前知道她是因为她说,男女大脑本就长的不同。后来听过她的TED,看过她的PPT,还有这本小书,大意都类似。
男孩、女孩大脑发育本就不同,行为必然不同,家长面对处理问题时采用的方式、方法也一定要不同。
但毕竟都是社会人,大的方向,要对才行;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人生本来没有绝对的康庄大道,谁又能说自己走的路就一定是对的,别人选的就一定是错的呢?
所以在这里,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幸福的定义等等,不做讨论,话题太大,manage不了,咱就说说父母和孩子…
之前看过一些书,都在告诫父母,放手,让TA去吧;就算看TA走些冤枉路,也没什么,就当交学费了!摔倒了,换个地方爬起来就好。
人生的很多经验,孩子需要亲自去试,哪怕前面就是火坑,他也要跳,否则他怎么甘心。
由他吧,这时你只要告诉他:你想出来时,唤我一声,我拉你出来。
作为父母,适时陪伴,适时引导,还要舍得放手。
同意吗?
我是同意的,我也是朝这个方向去做的,能做到什么程度,不好说。至少,我在努力着…
以前总认为男孩比女孩就是发育的晚,发育的慢。但其实这个观点也不全对,大脑发育是不同顺序、不同时间、不同进度的:
女孩出生后,一直到2岁,卵巢都会分泌雌性激素,雌性激素使女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情绪和沟通上;而睾酮素使男生不爱说话,专注在竞争上。
女婴出生后3个月,就开始搜索和辨识面孔,跟人眼接触的能力增加了400%;而男婴没有变化。
女婴的听力也比男婴发育的好,女婴会听的更清楚。
女孩连接两个脑半球的胼胝体比较厚,理性和感性会有比较紧密的对话,女孩就会表现出天生的高情感智力。
有研究结论称,语言和精细运动,女孩比男孩早熟6年;空间记忆和目标,男孩比女孩早熟4年;男生会系统化地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女生多半低估。所以男孩爱冒险,也总冒险。
相信在个体发展上,性别差异一定不止上面的这些,表现出来的就是,女孩的观察力、沟通力、同理心都比男生强;而男孩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爱冒险,而这在父母看来也不一定是优势;包括现在的教育,都是偏鼓励女孩擅长方向吧。
所以,作为男孩的父母,能做的就俩儿字,别比。
可啥都不做,是不是也不太好,做点啥呢?
首先,先做自己!要教孩子,自己首先要认可,要能做到。
口口声声阅读重要,父母一年都读不了一本书,咋教?
借着这个话题,说说阅读吧(有点跳啊,就为了说服爹妈们,自己先做)
其实图片携带的信息比文字多,为什么多媒体不能取代阅读?
阅读是个主动的过程,是从视觉皮层到前脑,一路被激活的过程。阅读文字可以随时停下来,思考消化。
而看电视是被动的过程,动画一秒24张图片,不可能有时间让你停下来思考,一思考后面的讯息就被忽略掉了。
大脑的天性就是对动的东西特别注意,影片一直跳动,大脑负荷会过重,看电视会越看越累。
许多抽象的概念和不熟悉的东西,图片比文字更有效,孩子小,绘本的确比文字更容易将孩子领进阅读之门,但图画会限制想象力,一旦接触可能就跳不出别人给画的框框了。林黛玉就是电视演员那个样子,而不是曹雪芹大段的文字描写带给你的想象了。
所以,孩子大了,对文字的掌握,必须要靠阅读才能精进。
那孩子小的时候,是把一本书的读的滚瓜烂熟,还是追求数量,多读书呢?
这个人我觉得要看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本身是喜新厌旧的,如果他要求反复看一本书,说明他需要。
一本书倒背如流,是神经元连接的深,而初学时,深是根基。
虽然是相同的内容,但大人每一次阅读发音、肢体语言,都是在帮助他重新确定读音、语义、用法。
大脑对学过的东西有类化 generalization 的本能,可以从很多不同的刺激中,找到相同之处,进行归纳;也可以从熟悉的知识中,演绎到别的刺激上头。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你认为读到的东西都一样,但孩子每次都在重新修改他的知识构架:今天比昨天多了些新经验,原来没连上的神经回路就连在了一起。
多读书当然一定没有错,那是神经元连接的广,也是必要的学习过程。
然后,结合孩子的特点,适当引导。
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是内隐学习,不需要教,比如母语的习得。
希望孩子语言发展的好,就是跟孩子说话,给孩子读书。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会使孩子不停模仿听见的外界的语言,不会说,不代表他的大脑没在动。
这就是內隐学习,在你和孩子念叨的过程中就完成了,这种情境下的学习,不是单单的生字记忆,还有更多更生动的内容。内隐记忆是自动化的,会直接储存在神经连接的突触上,不需要花什么脑资源;会更牢度、更长久。
那除了这种非刻意的学习,还能怎么学?游戏!游戏的重要性,不用强调了,无数的研究已经证实,孩子只要正常的游戏,大脑就会发展的很好;在游戏中学习,效果最好。
但家长特别想教,怎么教?身教!特别是三岁以下的孩子,还不能讲理,当大人做给他看时,他自然会学进去。
神经学上的研究表明,要改变一个行为最好的方法,是用你要的行为去取代你不要的行为。当你要教孩子,不要只说“不可以”,要指出一条可以的路来给他走。
大脑就像大草原,你要牵着他的手走一条新路,走久了,路自然就出来了,那条旧路久不再走,草长出来,就看不见了。
这就意味着,你教会了孩子,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最后,控制自己的期望,平静自己的情绪
不管时代怎么进步,理想和现实总会拉锯。能坚持信念,很不容易。
美国有个做了40年的老校长认为,教孩子是老师的事情,父母只要爱孩子就好。这个校长说,孩子在学校,无论那天过的怎么样,回家后烦恼可以放下,他可以放松。但如果父母在家自己教,这时孩子仿佛被老师包围,会觉得窒息,学习就变成了压力。
家庭和学校就像两个国家,界限要分明。家就是温暖,就是放松,就是爱!
肯定有无数父母不同意这个观点,尤其在这个压力无限的现实社会;而且家庭学习本身也不一定就是压力,不一定就是窒息。
我们不纠结具体的操作问题,但家的概念是这里我们可以参考的。
父母要做的,是给孩子打造一个可以让他安全表现自己,不因为犯错而受责罚,不和别人比较的环境。
父母要做的,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想办法让他的思考富有弹性,不要一棵树上吊死;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舍比取需要更大的智慧。
父母要做的,是要认真思考,对孩子的期望究竟是什么。
在我们强迫孩子按我们的意愿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偏离了我们期待的大的方向?
人生是马拉松,能跑到终点才是赢家!
说到这里,最后插个话题,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安抚无理取闹的孩子?
先说,骂有没有用?
大脑有个特性,对习惯性的东西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是因为,大脑的资源有限,它无法不停地注意所有进来的信息,所以会依照过去的经验,设立优先等级:动比静优先,快比慢优先,新奇比熟悉优先。
所以大声责骂,第一次孩子也许会吓哭,但次数多了,就习惯了,注意力开始游离,你怎么骂,他都听不见了。
大声责骂的另外一个效果是,他不是习惯,而是紧张,一紧张他大脑会自动转入逃生的机制,交感神经替代了原来的副交感神经,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逃过一劫,父母就白费口舌了。
而且大声责骂还会让孩子模仿,你吼他,他不敢当面和你对吼,去外面吼别人,好啦,在外面被别人收拾了。
那应该怎么做?
人有好奇心,越听不清越会注意去听,偷听是把大脑所有的资源都调派去做听的工作了。因此,要孩子注意听你说话,不必大声吼,只要引起他的注意,让他觉得好奇,你越不要他听见,他越会注意听。和颜悦色,轻声细语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要找到孩子犯错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下。大人要记住,不要引人犯罪,如果不想给孩子吃糖,就把糖拿走,不要放在他面前引诱他。
如果孩子小,无理取闹,满地打滚怎么办?最好方式是转移注意,动手是转移注意力最好的方式,动手促发大量神经的连接,使他专注在眼前。
其实,这篇读书笔记和洪兰已经没啥关系了,对或者错,同意或者反对,都对着我喷。
造命者天,立命者我!
下面的故事是洪兰抄的,你会告诉孩子爱情是什么,亲情又是什么?
女儿问爸爸:什么是爱情?
爸爸说:爱情是,爸爸什么都没有,妈妈依然嫁给了爸爸。
女儿又问:那什么是亲情呢?
爸爸说:亲情是,妈妈绝对不会让你嫁给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
女儿又去问妈妈:什么是爱情?
妈妈说:爱情是,爸爸什么都有了,依然爱妈妈。
女儿又问:那什么是亲情呢?
妈妈说:亲情是,爸爸绝对不会让你嫁给一个什么都有,却不爱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