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则辞职信又刷屏了,相比于情怀爆棚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文艺感十足的“风决定要走,云怎么挽留”、说出无数单身狗心声的“朋友都结婚了,我也想结婚了”,这则辞职信可是霸气十足。
我在医院已经看到了我退休的样子,30年180万,这个在我闲暇之余仅2年就能挣出来的数字,又何苦要花30年?
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每年赚90万?天天加班到深夜才拿几十万年薪的程序员、甚至穿着西装革履、拿着百万年薪、晒凌晨四点北京的金融精英估计都要哭了。
1
升职加薪的至理名言:你的价值取决于你是不可替代的。
在职场跌跌撞撞了一年,我发现这句话纯粹是废话。
去年,我在一个UGC平台工作,主要任务就是去各种网站上挖大V。由于沟通能力不错,一直做的很顺利,月底超额完成了20%的KPI。
本来兴高采烈的准备再接再厉,结果第2个月boss重新给我分配了任务。
“你工作做得还不错,所以这个月准备给你一些新的挑战,毕竟人总是要突破舒适区嘛。”
当时没多想也就接受了,把手上的重点达人资源交给了另外一个同事,虽然她的工作远没有我做的好。
最近想看看新的机会,面试了一家也是做平台的公司,前面都很顺利,直到最后一个问题。
“你手上有没有各种大V的资源,我们的号想推出去,这些资源非常重要。”
我一下子懵住了,回想起了曾经精心维护的大V群,也恍然大悟了那件事。
原来重新分配任务只是怕我把这些资源独占了,成为不那么好取代的人,如果跳槽了,公司承担的成本太高。
我还是图样图森破啊。
2
这几天知乎上又出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企业宁可花11K招聘一个新人,也不愿给老员工加薪到9K。
其中一个回答让我很在意:
厂里有个年轻组长能力非常突出,带领的小组效率比别的组高10%,节省的成本以万来计算。
不久后年轻组长向hr咨询加薪。
hr试探了一下他的预期,发现只有500,建议他私下直接向老总当面提。
结果还是被拒绝了,老总找了年轻组长以前的师傅当顾问,工资比他高了3K。组长念旧情,没走。
老师傅虽然德高望重,但毕竟年纪大了,工作能力实在有限,生产工时直接延长了2小时左右。光是机器成本,一小时就是几千块钱的损耗。
hr实在看不下去了,提出不如把年轻组长提拔为技术顾问,加1K,把老师傅作为后备顾问,毕竟身体吃不消高强度工作,这样整个生产效率又能提高一大块,大家各得其所,多方共赢。
但老总冷冷地回了一句:公司不接受任何职工的威胁,必须得做两手准备。
hr后来和年轻组长沟通,才得知他提薪时无意说了一句:如果我离职,公司生产会受很大的影响。
而在老板看来,这无异于威胁甚至挑衅。
不久后组长找到了愿意加薪2K的下家,最终还是走了。
拒绝了500的加薪,花了更多的钱找了一个远不如老员工的师傅,结果生产效率还有了明显的降低。
对于公司来说,这个损失不可谓不大。
这个故事很像著名的囚徒困境: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最佳选择,结果却使多方利益受损。
但是公司错了吗?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整个组织的稳定才是第一位的,为了避免未来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甚至可以牺牲暂时的利益。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所谓的不可替代性只是相对而言替代成本较高,比如掌握大客户资源的经理,掌握核心底层框架的工程师等,但绝不是完全不可替代,公司是不会允许这样的人存在的。
越是大公司,对组织稳定性的要求就越高,即使损失一定的利益也要把体系、结构、制度等建立完善,绝不允许某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太强,否则一旦出了问题,公司的损失就太大了。
而实际上,想成为不可替代的人也确实是越来越难,没有了乔布斯的苹果在这六年股票都照样屡创新高,更何况是天资平平,空有一番热血和激情的我们。
在公司的商业世界里,个人英雄主义实际上是不受欢迎的,你确定能在这场博弈中获胜吗?
3
有一个比我大几届的学长,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学生会副主席、某500强公司实习、省创业大赛一等奖……
毕业的时候以高薪进入了一家总部在香港的金融公司。
直属leader很欣赏他,经常带他到两岸三地看项目,毕业第一年,他的朋友圈里各种高逼格餐厅、五星级酒店,状态里再附上个“某某大中华地区经理”、“某某公司执行董事”、“某某CEO“。
刚毕业的小伙子竟然可以和这些高端人士谈笑风生,我们无法否认点赞的时候心里有那么一丝酸楚。
直到今年年中,许久不在校友群里冒泡的他偶然寒暄了一句,才发现,以前金光闪闪的头衔变成了简简单单的3个字:创业中。
自己当老板了,这可值得庆祝,不少校友问怎么样。
”就一个字:苦。本来以为人脉资源都差不多了,结果几乎找遍了所有认识的老板,竟然连一笔天使轮都没人愿意投,现在完全靠以前的积蓄撑着,但也终于看清自己了。”
因为你的平台和你谈笑风生,因为你这个人和你谈笑风生,相同的结果,折射的却是完全不同的自我。
学生时代名校的光环,职场名片上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前缀,这些标签确实让你在芸芸众生中拥有了耀人的光彩,但同时,我们似乎也被遮挡住了视线,模糊了真实的自己。
曾经有一个关注了好多公众号的粉丝吐槽:关注一个号,弹出来的介绍都是:某某国际名校的白富美、某某500强企业的前高管……结果点开是各种广告和互推文,说好的带我牛逼带我飞呢…
再好的学校、再牛的公司,迟早会成为过去,能伴随你永远的,就只有你的名字而已。
想起来《权力的游戏》男主那句万年不变的简单却无比深刻的自我介绍:
This is John Snow。
而能撑起你的名字的,没有你的学校,没有你的公司,只有你做过什么,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牛逼,就是当你的名字就是你唯一的标签与名片的时候。
4
前几天读了畅销书《未来的工作》,这是一本关于未来工作趋势的书,作者想告诉我们未来的企业管理和工作模式会有哪些变化。
最细思极恐的一点就是:现在90%的全职工作岗位在未来20年会消失,全职的员工会变成自由工作者。
这个预测并不是毫无论据的。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从1990年到2014年,美国全职员工的比例下降了一半,自由工作者比例翻倍。
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领英更是大胆预测:到2020年,全球的自由职业者将占总劳动力的43%。
可能你身边的自由职业者还没有那么常见,但是,介绍里一个潇洒的斜杠青年总不陌生吧。
像我司的设计师,业余就在淘宝上开了一个原创的手工店,生意虽然不是多火爆,但能凭兴趣给自己带来格外收入已经足够让人羡慕了。
实习的时候的程序员同事,平时就经常泡在github上,后来偶尔在知乎上回答一些技术问题,渐渐积累了几万精准粉丝,成了个小V,最近听说被一家新锐公司以高薪挖走了。
还有的人才华横溢,副业做的风生水起,最后甚至辞掉了主业,把副业做成了一项事业,实现了财富与阶层的大步跨越。例如在行的第一行家Angie、知名公众号大V六神磊磊等。
个人在这个时代的崛起早已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
因为服务业正在逐渐成为最大的产业,可以说,未来的一切商品皆是服务。
与传统行业相比,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很多工作仅仅需要一台Mac。
只要你拥有稀缺的知识和技能,写作、化妆、烹调…只要有市场需求,就可以作为生产者把这些资源通过网络分享给需要的人,并从中获得收益。
公司的平台效应正在被渐渐削弱,个人的品牌效应则在进一步凸显,公司与员工的关系也越来越趋近多元化。
这一切的本质在于网络对各行各业的高度渗透,放大了人的特性,就像是为个人赋予势能的杠杆,只要方向和姿势正确,完全可以把你送上事业与财富的浪潮之巅。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勇敢的握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