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当孩子不听话或者不好好学习的时候,是不是大多数的父母都会忍不住很生气地狠狠批评孩子?而当孩子考试取得了好成绩或者很自觉就把作业写完的时候,父母们又会开心地对孩子进行表扬或者奖励……
这是很多父母的一惯做法,包括这些父母自己也是这样长大的。
但是,当有人对你说“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的时候,你会不会觉得很不可思议?会不会觉得我们以往经历过的,包括之前对孩子所说所做的事情统统被否定了?
其实,我就是因为看到了这个观点,觉得甚是不解,于是才赶紧把书买来读一下,以解心中困惑。
书的名字就叫做《不管教的勇气》,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这本书就是他根据个体心理学创立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思想写就的。
首先,需要隆重地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岸见一郎。他是一位哲学家,1956年生于京都,高中时便以哲学为志向,进入大学后屡次到老师府上进行辩论。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和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做心理辅导,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翻译过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精神病》,著作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不管教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等多部作品。
《不管教的勇气》这本书有个副标题,叫做“跟阿德勒学育儿”。整本书短小精悍,只有190页,6万字,共分三章,不多会儿就能翻完。
虽然每一篇文章都被翻译得很顺畅,可读性很强,观点也很精辟,但读完总觉得心里不得劲儿,总想着再回头翻一遍,可能我的内心是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我特别想记住吧!
在本书中,岸见一郎根据阿德勒的思想提出了教育孩子既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的观点,同时还指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自立。
01
既不批评也不表扬的育儿方式
“你的孩子,
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
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这首《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的诗曾经让很多父母顿悟和感动。
但是,当和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却总是不自觉的拿出“家长”的架势。
很多时候,孩子犯错了,我们以为训斥能够令孩子听自己的话,但事实是,孩子只不过是因为“害怕”而消停,他的行为却没有改变,结果父母不得不日复一日地批评;或者,孩子会为了逃避父母的批评而不去积极做事,成为懦弱消极的人;又或者,孩子是因为不懂怎么做,才会犯错,而父母明明可以耐心解释,结果却用了“批评”这一错误的方式,导致亲子关系逐渐疏远。。
这说明“批评并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
那么,如果不能批评的话,表扬可不可以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表扬的定义:“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以上下级关系为前提才可以进行表扬。”
而且作者讲了一个坐公交车的例子,我觉得特别好,值得分享一下。
比如说你跟孩子一起坐公交车,孩子一路上没有大吵大闹,而是安安静静的,你是不是会忍不住对孩子提出表扬:“你真棒呀!一路上很安静,没有影响到其他人。”
但是,如果你是和老公一起坐公交车,一路上你老公也没有大呼小叫,而是安安静静的,你会表扬老公:“你很棒,一路上没有吵闹,表现很好……”吗?
傻子才那么做对吧?
因为,本来在公共场合就是不要大呼小叫。
所以,如果我们在和相处的时候,能够不因为他是个“小人儿”,就“俯视”他,那么很多事情反而更坦然了。
由此,无论是严厉的“虎爸虎妈”模式,还是温情的表扬和鼓励模式,都算得上是“以爱为名”的支配吧!
02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孩子小的时候,离开父母的帮助是无法生存的。但是,他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庇护,自立起来。所以,培养孩子“自立”的能力,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那么,要让孩子做到自立,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一、能够独立做出选择。
这是自立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对那些孩子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和必须由他自己决定的事情,独立做出选择。
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
我们生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有的言行不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而是要接纳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
三、摆脱自我中心主义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通常,人们会属于多个“共同体”,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谁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期待而活。
03
赋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气
1、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所有事。
2、一定要成为一个不仅知道索取而且更加要懂得给予的人。
3、学习应该认真,但不必过于沉重。
4、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
5、不要害怕失败,要勇于挑战。
6、自卑感能够刺激成长,但不是和别人比较。
7、并非只要取得好结will果就可以,要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8、没有万无一失的人生。
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为了孩子的幸福。我们做父母的,也许应该做的,就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帮助孩子学会自立,让他们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
而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获得孩子信赖的前提,父母要找到那个“管教”的边界,不是事事都指手画脚,横加干涉。
毕竟,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那都是孩子自己的,他最终要靠自己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