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八十年代的中专才是学霸”被热议,我作为八十年代末由初中考入中专的经历者,倒也百感交集。一晃已经毕业三十多年,这个学历带来的各种酸甜苦辣早已尝遍,自认为还是有发言权的。
我认为学霸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时代和一个时代可以有所差异。比如,咱们现在公认考入清北的学生是绝对的学霸。但我父亲六十年代由于家庭成分原因最终被一所现为985的大学录取,我叔父老三届,12年不拿书本一恢复高考就考入现华五之一的大学,我就认为他们不失为学霸。那么拿我岳母来说,五十年代上了一所高中专,我认为她也可以被称为学霸。在早先的年代,能够高中毕业都很难得了,高中毕业后能够继续得到教育那就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女生,那凭什么他们不能被称为学霸?
当然,这批学生可以被称为初中专生。延续时间也不长,也就十余年,86年开始,最多到96年吧。
第一,这批学生有一定的特点,那就是农村或乡镇生源占绝大多数,来自城市的很少。我上学后,班里大约四十个同学,只有我和另一名女生原来是商品粮户口。这里面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是家庭的无奈。父母的眼界,家庭经济上的窘迫,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因素。毕竟,初中就去上中专,比上高中再一路顺风上大学,最起码能早工作早挣三年工资呢,而且毕业了也是吃商品粮,干部身份。
稍有知识的父母都知道书读得越多越好,那么上大学肯定比上初中专强啊,那还不是没办法么。所以热议者,我建议首先考虑这个因素,也是对当年的初中专生的一种体谅。
第二,这批学生在当时的农村或乡镇同学里,确实基本都是学霸。我苏南老家的初中同学中考后,第一第二名都去上了中专。有一名女生当时不幸亲人病逝,受影响发挥不好,班主任顿足惋惜她的分不够中专,只能去上高中,其实不就是想让她早点自立么。这个在我的中专同学里也能看出来,基本上都是县里的拔尖。
第三,在好汉不提当年勇的基础上,也要坦率承认中专教育的局限性。虽然学得也是专业技术知识,出来很快也能独当一面,但是毕竟比大学生要少念好几年书呢。师资力量,学校氛围,学校硬件等都没办法比,说穿了初中专生就是个速成。虽然实际动手能力并不差,但在学识、眼界、底蕴、思维方式上都会和大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承认的,且与是否是学霸不完全相关。到了现在,拿研究所来说,进人起点就是硕士、博士,曾经的初中专生当然都是老师傅了啊,经验没问题,但搞科研能比得过新人吗?
第四,初中专生在坦率承认差距的同时,并不需要自惭形秽。一方面,学历差距不完全等于学习能力差距。以我同学来说,一旦自己自立,都立即投入继续教育的行列,含金量再低,也是一种自我弥补,这同样需要辛勤付出。而我再举个有趣的例子,我现在单位的70后同事基本是名校本科生,还有硕士研究生。十年前一拨人为了评高工去考职称英语,结果我这个根本不知道四级六级为何物的,考分居然和985高校毕业的研究生同事一样,远远领先其他同事,把我一位唯学历论的领导瞪圆了眼睛,难以置信。
第五,自己没有穿过学士服的遗憾,下一代会帮你弥补。最典型的,我那位来自山区小县的同学,当年全县只有一所中学,他自然是全县第一了。而他儿子,全省高考冠军!我后来统计了一下我们同学的下一代,四十来位同学已经有十来个双一流大学就读或继续深造的下一代,这个比例不低吧。可以不无自豪地说,父母的基因功不可没。
所以最后我反而想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生是不是学霸,又有什么可热议的呢?是又如何?不是又如何?不管怎样大家又将站到退休这一共同起点,开始新的生活。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