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开放性,说白了,就是“听得进去别人说什么”。
简单一句话,但要做到其实非常难,尤其是,当你是老虎型或者猫头鹰型的人的时候。
我们有一个误区,就是在公共场合,或者公共的沟通环境下,会像螃蟹举起钳子一样,捍卫自己的观点。谁要是赞同自己的观点,我们就觉得这个人有智慧有见地;谁要反对自己的观点,我们往往会觉得这个人是来找茬的。
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集体决策的效率虽然低一点,但基本可以保证不犯常识性的错误。那么,就要求我们在与人沟通中,要保持绝对的开放性,所谓“民主协商,统一领导”。先民主,后统一。
如何做到保持开放性呢:
一是搞清楚自己知道什么。比如,几个部门一起承办公司的年会,在协商会上,要列好清单:我们部门已知的事项是什么,我们部门还不确定的事项是什么,穷尽列举,让信息在一个一个交还主体间尽量对称。
二是吸纳自己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这一点,就需要我们“清空内存”并“包容并举”。因为每个人的知识储备、逻辑架构、负责工作、擅长领域不同,可能对一件事的看法是完全不同的维度,保持开放性, 才能找到“我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点,谦虚吸纳并学习。
三是激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事。这个领域,就是大家的认知盲区了。在沟通过程中,除了“对称信息”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发现盲区”,比如讨论一个商业广场的项目,我们解决了“人为什么来”,解决了“人来了以后如何分流”,但财务模型是什么样,大家都不清楚。于是,项目组就需要吸纳财务专业的人,或者谦虚去向财务请教。
我们公司有一位总经理,就是我见过的,在沟通中保持开放性最好的领导。
每次月度会议,研发、销售、采购、生产、质量、海外的分管领导依次发言后,轮到总经理讲话,他的第一句就是:刚才大家讲的都很好,我完全赞同。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保持开放性的开端,刚才汇报工作的人也会很开心,因为被领导肯定的。下次,他可能会谈更具有挑战性的话题。但如果反过来,领导一上来就秀存刷优越,那下次开会,大家可能只会挑领导喜欢听的话说了。
当他说完这句话,然后就开始肯定成绩,大家都做了什么,很辛苦。再找出问题,虽然前面“完全赞同你的报告”,但在找问题阶段,依然会针对性地提出很多需改进的问题,这样,因为没有抵触心理,大家也基本都能谦虚接受。最后,再提出下个月的工作目标。所以,每次参加这家公司的月度例会,我都会觉得非常振奋。
综上,保持开放性,及时破除“我执“的过程,没有那多重的”我“心和胜心,坦然接受赞同的和反对的意见,认真倾听,仔细辨别,积极吸纳改进,这才是最有效的沟通,你也会变成受人欢迎的沟通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