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睿贝妈妈【原创】
1999年的夏天,刚刚升入初三的我,推着自行车去补课。刚出门,被爸爸拦下,说不用去学校了。然后连人带车一起放在了“三马”的后面(一种三轮车,当时农村很常见的运输工具),“突、突、突”的颠向了县城......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
之前在百度作者群听见这名“天津教师歧视学生”的音频,我惊讶、愤怒,更多的是悲哀。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在我15岁的初三生活中,就亲身经历过了。
突如其来的转学,入学时刻记忆犹新,我穿着母亲新做的玫红色碎花的(di)确良衬衣,踩着球鞋,站在新班级的门口,接受T恤+旅游鞋陌生同学们的好奇打量,只盼着找个地洞钻进去。
更恐怖的是班主任,一个瘦削的中年男人,嘴角稀疏的小胡子,总是板着脸,苦大仇深的模样。教我们数学,不仅经常罚大家抄写【数学定理】,还总是骂学生。
他,不是那种歇斯底里的吼叫,声音不高,经常阴仄仄地,一板一眼地,冷嘲热讽学生,尤其是成绩差的。
恶毒的负面评价,像幽灵一样盘旋在耳边,在每一个困难的时刻、面临失败的关口,变成惊雷,粉碎你的自信心!
那个时代,一切为了升学,没有学生敢反抗老师。虽然震惊,却不曾向父母述说。我只是越来越沉默。
初入陌生学校,借住在亲戚家,【不安全感】放大了我的恐惧,整个初三生活,过得胆战心惊。
看到网上流传一个“最美老师”的回应帖。
“我依旧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教育,你们不努力,就会不如你的父母,就会阶层下移。”
感觉很有道理呢!
回想当初,如果不转学,我可能真考不上重点高中。没有父母的努力挣钱,我会不会也像村里的某些女孩,初中毕业就去广州打工?
之前,我也停留在这些认识上。
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在努力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后,我反思自己的成长经历,有些伤痛的影响,确实是一辈子。
在我父母看来,老师有无上的权利,打骂孩子不是应该的吗?都是为了学生成才呀!
真的是这样吗?明显是扭曲的观念!
学生时代是很重要的时期,我们对老师怀有“敬畏”之心,除父母外,他们是与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人,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观察模仿。
孩童时期性格的形成,价值观的确立,社会规则的了解,影响极为深远。怯懦、自卑、没有价值感都能阻碍人快乐的生活。
假设这些孩子信任老师,一样唯【财富至上】,成人以后也只是热衷追名逐利,没有荣誉感,那我们的社会将如何?
那些为国家奉献的人,军人、科学家、更多默默无闻的志愿者,是否后继有人?
作为一名全职妈妈,可以说是“零收入”,我是不是该被孩子“瞧不起”?
如果孩子不信任老师,说什么都当“耳旁风”,教育的意义何在?
什么话都需要三分怀疑的揣度一下,孩子难有安全感,成人以后的生活也很难顺遂、快乐。
这是一起偶然事件,并不能代表全体教师,也不能反映整体的师德水平。
几十年光阴须臾,从学生变成学生家长,我也慢慢看清了教育的真相。
1、教育成本
教育资源永远是“稀缺”状态,家长为了孩子成才,都是下血本“拼”。
20年前,我的转学费是5000元,我知道后很懊恼。当时的农村家庭年平均收入不过千元。父母做小生意,起早贪黑,积蓄都是一角一分省出来的。为转学,甚至卖掉了老屋前的十多棵大树——我的童年时光。
到我自己当了妈,孩子入学,才大开眼界。远的几十万一年的国际幼儿园就不比了。
我们小区的公立幼儿园,一年托儿费也过万。有同学家长还给孩子报名各种知名机构的早教,一门课就过万......
老大上小学了,进入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本想这下轻松了。再看其他家长,各种课外辅导班不算啥。假期带娃各种旅游打卡,增长见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都不耽误!
说“有钱人孩子的素质高”,指的应该是这些。金钱的力量拉开了“起跑线”,难望其项背,往后能靠的,就是拼命追赶。
像我们这样经济基础一般的二胎家庭,基本就是全职妈妈,饮食起居之外,亲自下场辅导孩子学习。人力成本、学习成本、活动成本构成一个家庭日常支出的半壁江山。
2、教育的人
老师是教育工作者,也是普通人,大多数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坚力量。虽然不会把KPI挂在嘴边,心照不宣的,“(重点)升学率”是家长考察学校的标尺。
有情绪,是人之常情。
对一个家庭给力,重视教育,孩子接受能力快,学习好的学生,老师投入精力少,成果高,如何不另眼相待,心生欢喜?
然而,班级是一个整体。
因此,对待“后进生”,如果孩子乖,努力,有进步,自然无碍。
碰到老师卯足劲,学生没动静,还给其它“好孩子”带节奏的情况,无计可施之下,怒气可不就“蹭、蹭、蹭”的起啊!
再谈谈受教育的人——学生。
社会发展快,早不是我们当年迷惑“手机为何物”的时代。
过年时和朋友聚餐,发现旁边一年级的小学生在“刷小视频”,刺耳的音乐,无厘头的对话,混着孩子“哈哈哈”的童声,真的觉得很焦虑啊!
孩子没有掌握辨别的能力,就被扔进“信息的洪流”,长此以往,必定如脱缰野马,行为不受控制,极有可能导致“恶性循环”。
3、教育模式
我们的父母,虽不是文盲,多数受教育程度低,只能盼着好学校,好老师教孩子出人头地。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所以有了“唯老师尊”的局面。也是“权衡利弊”后的一种选择。
现在的高知父母不在少数,对于教育而言,有利有弊。
一方面,国家倡导“素质教育”,学校呼吁“家校共育”,这种观念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家长也是积极主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另一方面,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关注焦点,风吹草动都会引起家长的重视。
自媒体时代,涟漪也能翻起惊涛大浪!
老师的任何行为都会被解读和放大,心理上需要承受社会关注的极大压力,教学方式备受掣肘。同时,“高考”依然是一种较为公平的改变命运的方式。“考试”和“分数”还是家长关心和关注的对象。
家长和学校,都需要在各种矛盾和艰难中,摸索着成长和突破。
最后,讲个秘密:
一个孩子,初三转学到陌生环境,第一次全校模拟考试,考砸了,数学甚至不及格。
开家长会的那个傍晚,“突突突”的三轮车停在面前,望着十几公里外赶来,风尘仆仆的父母,她忐忑不安,害怕挨骂,又很内疚。
妈妈只是递给她一个布包,爸爸温和地说:“没事的。”就去楼上开家长会了。
她在楼下花坛旁,打开布包,看到保温桶,里面盛满她最喜欢的【糯米鸡汤】,那一刻,眼泪溃堤......
暖暖的鸡汤,那一缕芳香,就是这个孩子未来面对困境时,不放弃的理由!她考上了重点高中。
莫言 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说:
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您觉得呢?
我是睿贝妈妈,家有小姐弟。
感谢您的阅读,有缘遇见,以文会友;欢迎关注,成长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