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票房大火,口碑炸裂,可喜可贺,中国动画创作终于从低幼中爬出来了。
知道编剧、导演饺子是个医生时,俺还心理阴暗到爆棚,准备发动夜班护士抢饭碗。
这些年来,中国爆款电影多是跨行跨岗跨专业者所为,肯定不是技术原因。
因为思维模式不同!
传统影视教育僵化了人的头脑,每天蹲墙根抠那点技术,跨行而来的才有不一样的思维习惯。
过去的动画人物大多是“小可爱”,比如《精灵王座》的小剑小盾,相当于在春晚小品舞台上看到一处甜宠剧一样违和。
看黑化哪吒、太乙真二、絮叨一朵云、太妹哪吒母等等,人设都是突破了。
对成人来说,最可爱的是自己的孩子,而孩子们每天扮演着小可爱,够够的了。
在影院里看到小反叛、小无赖、小神经、小二哥、小太妹、小二次元、小无厘头等等,才能引发更爽的观影情绪。
《哪吒》几乎每段情节都经过了喜剧处理,天赋是有的。
理科生更有逻辑习惯,《哪吒》创作大逻辑完整,故事集中,电影实现了内外结合,没有四分五裂,作为中国电影是很难得的。
但是,随着票房超越了《疯狂动物城》《狮子王》,出现了这样的喊声——《哪吒》学到了好莱坞,也能碾压好莱坞,冲向世界!
真的学习了好莱坞吗,能冲向世界吗?
中国的大熊猫拍成《功夫熊猫》征服了世界!
中国的哪吒拍成了《哪吒》还碾压了熊猫,也一定能!
感性!
首先我们要明白动画的“世界”就是好莱坞,您看过几个别的国家的热卖动画片?
意思分两方面,制作达到了好莱坞水准,且创作遵守了好莱坞规律才能走向世界,否则,就不能。
靠,好莱坞那么牛叉,美国人又给世界制定艺术标准!
其实好莱坞一点都不牛,美国人也没给人制定艺术规则,相反,好莱坞商业剧情片为了赚钱低三下四,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迎合大众,给自己制定了创作的依据,简单到就一个字——人!
电影就是给人看的东西。
非人的角色也符合人的性格表现的是人类社会,好吗?
好莱坞的人设、结构、节奏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世人最普遍的观影心理习惯,做到了为人民服务,所以赢得了世界。
《功夫熊猫》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种人物为驱动力的剧情片最常用好莱坞经典三幕剧叙事方式,自我困境、自我挣扎、自我实现。
为什么用“自我”表述,而不是我们常用的发生、发展、结局呢?
没有人物的自我表现,是栏目剧、故事会。
发生发展结局是事件的过程,不是电影创作的逻辑依据。
不同的表述方式体现不同的思维习惯。
“人”才是核心,才是电影的根据,脑袋里要时刻装着这根弦。
《功夫熊猫》故事概述:天生笨拙自卑落入自我困境的大熊猫阿宝,经过自我挣扎历练获得了自信,实现自我梦想成为了神龙大侠的过程。(这个概述很完整圆润)
阿宝要做的是相信自己,浣熊师傅要做的是相信别人,神龟师傅相信的是“道”。
“相信”这个主题每个观众都能看出来,且和电影的结构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
人物的目的和行动也都是非常明确。
我们都知道电影要求紧凑紧密,也知道商业类型片与文艺片的关键区别是——明确。
《功夫熊猫》都做到了。
《哪吒之魔童转世》概述:天生魔性儿童哪吒,经过自我挣扎磨炼后圆满了人性,实现了梦想成为救世小神童的过程。(如果不这样概述,怎么能圆这个故事呢,如果故事不能概述,那么还完整吗?)
相比较,《哪吒》还是那么紧密、明确吗?
人物都与主题有关吗?主题是“情感的力量”还是“我命由我的精神力量”?二者其实不矛盾,但既然网上有两种解读,就证明表述方式是有问题的。
对照检查好莱坞三幕剧的节拍(段落)。
第一段,正常的世界。
即主人公身处的日常生活环境,包括他的状态、烦恼、梦想等等。
为什么开端是正常的世界,而不是像我们煤老板那样要求快快快直接把人扔到异常世界受折磨呢,那多刺激多好看啊?
因为观众是人。
看到熟悉的生活中的主人公,正常人会产生同情心、同理心、同在心,容易和主人公融为一体进入规定情境,并期待他的未来,假如上来就是陌生的异常世界,容易产生看热闹的旁观感。
身在正常世界中,才能对随后的异常现象产生更深的心理反应。
假设,在酒店咖啡馆包厢聊天时,进来一条蛇,我们都会蹦起来。
假如,包厢里本来就有几条蛇在爬,门口再进来一条,我们还会蹦吗?
这也是节奏线条的需要,唱歌的都知道不能上来就是一嗓子。黄绮珊那么厉害的嗓子不也受到诟病吗?
《功夫熊猫》开端有喜剧效果、表现了阿宝的功夫大侠梦想、笨到起床都困难的自身条件、都不敢说出梦境的自卑、卖面条的日常现实环境、点击“自信”主题,为人物弧线设定了最低起点,拉开了张力之弓,构建观影心理态势——他怎么可能当上神龙大侠呢?一场戏有多重效率,兼容了多种逻辑——电影编剧区别于电视剧编剧的根本能力是逻辑的兼融力。
这才是电影的玩法。
电视剧是不允许你这样弄的,信息流太大,撒尿回来就接不上了。
《哪吒》的开端太乙和申公豹为灵魔珠打斗只是完成了前情背景介绍+喜剧,来到哪吒家,也是单一叙事。好不好先不论,说它是电视剧,不行吗?
你凭什么说,我就是电影创作呢?!
好莱坞剧情片要求在五分钟左右点题。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是人。
麋鹿的屁股为什么是白色的?科学家研究说,四散而逃的白屁股影响“观者”猎豹的方向感和选择力。
人和动物一样,需要方向感。
出门不能既往左拐又往右拐。
跑百米时,有人给你画个岔道,就算你坚定地往前跑了,心理也会别扭。
电影先抛出主题,就是不让你别扭,直接往电影规定的爽歪歪地跑就是了。快到终点了再揭晓方向,没道理。
但是好莱坞电影又不直接说主题。
《功夫熊猫》没有直接喊,我们要相信自己!而是用爸爸所谓年少轻狂时却不敢出去做豆腐的方式间接点题。
为什么?
直接喊口号,就把观众当成了智障;过于艺术,就把观众当成了聪明人。
好莱坞商业片服务的人就是介于智障和聪明人之间的最广大的人群——世界!
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教师讲课时,都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共同完成过程。
好莱坞点题时,就是稍稍加点掩饰,让观众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且产生小小的得意感,嘿嘿,隔壁王老二没看出来,俺比他聪明一点点。
好莱坞有屁艺术啊,就是挖空心思从人衣兜里抠钱的小心机而已。
但是它的办法好用,是吧?
为什么?
因为所谓“世界”就是智障与聪明人之间的正常人群。
第二段,欲望的召唤。
我们都知道写戏的规则——主人公要有主动性,是吧?
阿宝去看热闹,偶然地成为神龙大侠的人选,当大侠的欲望明确地被释放出来,并且成为核心依据而贯穿电影的始终。
哪吒想干什么?他有想法,但观感明确吗?核心依据的感觉吗?
第三段,选择的风险。
请注意此时根本没有提及敌人,阿宝首先是被队友浣熊师傅和神奇五侠一顿鄙视排斥。娇虎最后的一句话是,你是武林的耻辱,请离开武林!
控制节奏和层次,表现现实差距,且打点打在主题上,这是创作的用心。
脑中时时想着表现,心中刻刻怀着表达。
但这又不是什么高深能力,需要的只是逻辑兼融的思维方式,需要理性、条理、秩序的习惯,而不是感性的混沌式创作。
哪吒也被母爱触动,也有交友的想法,但谁能分析下节奏、条理等设计用心?
一提理性逻辑,国人就会感性地驳斥为冷冰冰,您看《功夫熊猫》这一段的观感,冷冰冰了吗?
第四段,导师的鼓励。
西方人理性直率,愿意听忠告,又有祷告的习惯(趴窗口和小屋子里牧师交流)。神龟就是典型的明确的导师。
中国人感性内敛,没有心情听人叨叨。所以中国电影是可以省略导师的鼓励这个环节的。太乙真人是导师还是帮手?概念模糊。
第四段通常是第一幕的结束。
好莱坞经典叙事三幕剧第一幕可以做这样的总结: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陷入困境,但有个于此相反的遥不可及的愿望,要实现它会很麻烦而危险,但某个人、某个事情促使、启发他决定前行。
好莱坞很多剧情片、几乎所有的动画都是这样的,而且都是很明确的。
《疯狂原始人》生活如此的扯蛋,她想改变,但有诸多困难危险连父亲都不同意,但她遇到了一个文明小伙子,开始了迁徙的过程。
《美食总动员》小老鼠生活在垃圾堆里,但有个当人类五星大厨师的梦想,靠,困难还用说吗?但厨神的一句话让他开始尝试。
《小鸡快跑》小鸡们被关押被监视,但小鸡却有个自由飞翔的梦想,这面临那么多的麻烦危险,但花母鸡被砍事情的发生让小鸡决定行动。
《功夫熊猫》阿宝是个笨拙自卑被要求安心卖面条的大熊猫,但却有个当神龙大侠的神话般的梦想,要实现梦想会遭遇地狱般折磨遭受教练队友的羞辱,但神龟忽悠了他,他决定继续。
人物的现实与梦想的关系是——相反,且遥不可及没有现实性,但人物的素质中最好潜藏一个走向成功的素质。
小老鼠怎么可能当人类的大厨呢?这不特么笑话吗?但小老鼠有超级嗅觉这个素质。
大熊猫阿宝是最笨最懒最自卑的,怎么可能当神龙大侠呢?但贪吃反而帮他练功了。
《哪吒》如果学习了好莱坞,第一幕应该是这样的:哪吒是个天生魔性调皮捣蛋惹人嫌弃的孩子,但他却有个相反的被爱戴的救世小英雄的梦想,面临家里和外面的阻力和困难,但在太乙真人鼓励下或者某个事情启发下,他还是走出了家门。
哪吒天生魔珠害人,怎么能成被人爱的英雄呢?但他尚有一丝人性基因遗传,亲情、友情、人情成为救命稻草,让他滑向拯救的彼岸……
所以,这是个非常自我挣扎,很煽情的电影。
但我们看到的是这样吗?
你可以认为它更好,但我说的是——它没有学到好莱坞。
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分别是,前者表现人物未来核心行动的必要性,探讨它的非现实性。后者才开始实质的行动,所以第二幕开头叫做第一道门。
第五段,第一道门。
熊猫阿宝开始了成为神龙大侠的实际行动——训练,但门槛太高了,队友们只求他快滚,但他想找到自尊,只能用做面条来讨好大家——他太弱了。同时,大龙越狱成功——大龙太强了!
《哪吒》第一道门在哪里呢?应该也有,也就是他为实现目的的一次实质行动,但因为目的、逻辑、节奏都模糊,而让人不能明确地摸到这个门。
虽然刚看完没几天,但这个电影已经在我大脑模糊了,也就没法继续找节拍了。
第六段,严峻的考验。
阿宝甚至成为了师傅培养真正的神龙大侠的绊脚石,但人家有告诉他,必须由他来抵挡恐怖的大龙,可师傅却根本不知道怎么训练他!阿宝彻底放弃自尊(层次节奏),直接吓跑了。是因为贪吃这个不靠谱的特长被发现,师傅才真心决定训练他,带他来到功夫的发源地——圣泪池。
此时娇虎说了一句话,苦练就为了这个时刻,然后,神奇五侠月光下奔驰,去迎战大龙。
我眼眶湿润了,这似乎是过场戏,为什么却让我这老腊肉还激动了呢?
电影通过龟大师等一直在建立一个理性逻辑链条,链接着人类的潜意识区域,这里藏着诸如——无问西东干就是了、铁肩担道义、纵千万人吾往矣等热血情绪,只要稍有行动刺破了前意识隔膜就可以涌出潜意识的感性反应。
人类的感性反应符合理性规律,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
好的电影,符合理性规律,自然能够感性,不需要喊口号无脑煽情,也不需要卖惨揪心,那些都是动物行为。
我看《哪吒》睡了一分多钟(好难得啊),恰好是在即将决战陈塘镇的关键时刻。
为什么?
因为逻辑链条没做到位。
第七段,最深的黑暗(灵魂黑夜)。
神龟师傅的功夫的发源地为什么叫圣泪池呢?
泪都流尽了,欢笑忧愁都过去了,人心就平静干净了,就不贪念过去奢求将来只在乎当下了,就不强求意外了,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就顺其自然地练功了,就能找到神龙秘籍的自我了,圣泪池就和神龙秘籍下面映照自我的静心水池吻合上了,阿宝肉包子练功法就成立了,所以,后来阿宝和大龙打的时候,就无忧又无怖轻松又自在了,所谓你强任你强清风拂山岗了。这就是神龟信的“道”。
这些细腻的逻辑人家神龟不和你明说,而是让你自己“悟道”,因为这才是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是好莱坞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而不单是用大熊猫、功夫等表象来做戏,尽管做的不一定精准到位,但这是创作的态度和思维方式。
正因为这一套逻辑是这个电影创作的内在文化核心,所以,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才是阿宝和浣熊师傅躺在神龙秘籍的水池边上继续求静心。
这个内在文化核心,与阿宝获得自信成为大侠的故事核心不是矛盾,而是两个维度的融合,是负阴抱阳冲气为和。
这种创作才叫“成人童话”!
人物低幼,创作也低幼的,能叫“成人”吗?
阿宝包子练功法结束时,打点在放弃吃包子,说明精神成长了,终于不只是个吃货了,但还是不靠谱,甚至自大起来,但这时大龙击败了五侠,阿宝只能寄希望于本戏的尚方宝剑——神龙秘籍,但谁知秘籍是空白的上面连特么一个字都没有!
所以,这一段叫“灵魂黑夜”更合适,所谓杀人诛心,被摧毁的不单是身体能力,是精神灵魂!
假如一个“鬼怪屋”类型的电影,此时应该是主人公逃出了恐怖环境回到了家中,但却发现鬼怪沁入了内心侵入了灵魂,逃到哪里都是鬼怪屋!
假如《哪吒》学习了好莱坞,那么这一段的情节应该是,哪吒经过了各种磨难后发现自己的心就是颗魔珠,再怎么努力都是白扯,这才是灵魂的黑夜!
魔珠的谜底应该在这个关键时刻揭晓,才更虐心更煽情,难道不是吗?
第八段:真正的磨难。
这一段应该是主人公在被打到最黑暗处的痛苦挣扎。
《功夫熊猫》这一段具体情节较弱,只是表现阿宝跟随村民们撤退的痛苦自责。
《哪吒》如果做好了,这一段会很强,做魔珠,自己活的痛快,但要杀死亲人、村民;不做魔珠自己和大家都得死,巨大的黑暗力量本能欲望与那些幸福美好的人间情感终极对决,这是天人交战时刻,是最煽情最感性的时刻!
可惜,电影的情绪没推上去,如鲠在喉。
难道这不是个“用爱来拯救一个天生叛逆的小男孩的故事吗?”,不应该用血与爱的极致对抗来催泪吗?如果核心逻辑不是这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符合这个逻辑的情节呢?如果核心逻辑是别的,这些情节又往哪放呢?
主题逻辑模糊,情绪逻辑与主题逻辑又没对上茬口,这是电影创作致命的问题。
第九段,尚方宝剑。
即符合电影主题的解决核心问题的那一招!
就是阿宝父亲做面条的秘籍——根本没有什么调料,就是靠面自己本身!
真特莫搞笑,但又非常符合逻辑。阿宝悟到了根本没什么秘籍,就是放空自己相信自己!
《哪吒》的尚方宝剑是什么呢?一定是情感啊!
有世人的爱戴、有友情、有亲情,但一定还有一个是他以前未曾领悟的情感,在这一刻获得了。
电影中有父亲代替他求死,形成了他的转折,但逻辑链条没有建立起来,铺垫、蓄积都没有完成,情绪和主题都没推上去。
人都有鼻子眼睛,但有的好看有的就不好看。电影创作需要技巧,技巧以人的观影心理逻辑规为我依据。
为什么尚方宝剑要符合主题呢?
是人就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二炮手》一个讲枪手成长的过程,最后决战时一刀捅死了大boss(和编剧无关),这种思维方式只属于中国人,连朝鲜人阿尔及利亚及埃塞俄比亚人都不会这样做。
其实靠谱的电影编剧写完剧本后对照好莱坞的节拍表,基本都吻合,原因很简单,大家都是人,有逻辑思维习惯的人就容易形成共识。
只是剧本都被非人类的思维给改得白屁股满山跑了。
第二幕和第三幕的分界在于转折时,第二幕整个内容就是主人公被打到最底端,然后在第三幕开始反转,决战、胜利!
为什么要打到最低端呢?
因为符合人的观影情绪。
巴萨0:1后取胜没什么,0:4时来个6:2才是最荡气回肠的!
第十段,高潮对决。
阿宝回来和大龙打的时候非常的放松,而不是血战,是符合神龟大师之道的,是符合主题的。
哪吒打的也精彩,但“我命由我不由天”这句话是不应该喊出口的,尽管和主题逻辑不冲突,但在观影心理逻辑上相当于在跑道上画了一条岔道。
好莱坞的情节都那么过瘾,高潮时一定首重情节的,是吗?
其实不是的。
举例《奇幻森林》,最后决战时,为什么不是大家一拥而上咬死老虎呢,多荡气回肠啊,为什么费劲巴力把老虎引到树上掉进火坑呢?、
因为这个电影是“以反特权的方式求大同世界”,火是特权的象征,所以,老虎必须死在主题火上。
好莱坞电影很多都有情节的问题,它首要的是核心逻辑,原则是“你可以说我不聪明,但不能说我是智障”。中国人只是被表面热闹迷住,没有注意人家的逻辑。人云亦云。
第十一段,英雄重生。
阿宝由一个笨拙自卑的吃货,变成了真正的神龙大侠,最后和浣熊师傅躺在水池边上开始了新一轮的静心修炼。完成了人物变化成长的圆弧。
哪吒没有这个人物环节。
第十二段,重归秩序。
和平谷安全了,村民们的生活恢复了平静。
这个环节是让观众完成观影的心理圆弧,你关心的那个正常世界安全了幸福了。
《哪吒》没有这个环节。
为什么要完成人物圆弧和世界的圆弧呢?
因为观众是人。
把一块缺角的大饼干和一个完整的小饼干同时放在婴儿面前,他会选择后者。
人类心理有对“完整性”的需要。
好莱坞电影就是在满足最广大世人的普遍心理需要,所以,它能赢得世界。
好莱坞电影创作的方式是符合人的观影心理规律的,所以,它一而再再而三地复制这个模式。
中国电影要想走向世界,也要迎合世界的需要,要研究世人的观影心理,做到了就能,否则,不能。
就是这个简单的道理。
中国制造铺满全世界了,为什么偏偏电影出不去?
因为工业产品只需要一个逻辑,其他的都是不断复制即可,而文化影视产品每一个都要重新制定一条新的逻辑。
中国人是感性思维,更喜欢使用情绪,而没有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听“犯我中华虽远必诛”就激动了,不去思考逻辑的合理性。大哥,国内发生的事情,您能这么喊吗?外国人一看,您这不有病吗?
为什么大熊猫阿宝至始至终都没喊过我要相信自己?
一听口号就激动,一听抗日就烧车,人家觉得这不是人应该干的事情!
没有逻辑的感性是神经病!
理性设计才能感性表达,这是中国电影应该牢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