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510小时,第2441日
阅读《孔子大历史》
越是这样,孔子越是“升值”,他编辑的“六经”,都是记录周朝典章制度、文化风俗的,在半通不通的汉朝人眼里,这是更古老、更权威的东西,虽然在现实中未必能完全推行,那也是因为时代堕落了,人心散了,不是老的制度和文化不好。这是后世孔子“圣人”形象更重要的来源。
这些遗物被汉朝廷征调到东都洛阳,保存在最戒备森严的地方:武库(中央兵器库)。和它们存放在一起的,还有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王莽的头骨等珍贵历史文物。不幸的是,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武库被一把大火烧毁,孔子遗物和二百万士兵的装备一起化为灰烬。
商王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献祭,祭祀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如同营养师的菜单。在甲骨文记载中,商王会一次宰杀、奉献三千名人牲,以及一千头牛。能够保存到现在的甲骨文只是九牛一毛,这肯定不是商人规模最大的祭祀。
民族的隔阂必须打破。商人的族内婚被严厉禁止,所有贵族都不得在本族内结婚,而应当与其他部族、方国的上层联姻。为了巩固新的周王朝,周公还把周人、羌人分封到新占领的东方,让他们在各地建立新诸侯国。商人也都被拆散分配到这些新邦国中,他们将和各地的原住民族通婚混血,互相同化,形成新的世袭统治阶级。
孔子是春秋时候的人,要懂孔子,先得懂春秋。但后世的中国人真不容易懂春秋。不全是因为春秋国家多,事情乱,那时是世袭政治、贵族社会,和后世的中国很不一样(之前的商朝和西周历史记载太少,更不好讨论)。从战国之后,人们就把春秋那套政治文化都忘掉了。司马迁写《史记》,春秋礼俗就搞错了不少。清代乾嘉学派搞朴学,老老实实做考据,纠正了前人包括司马迁的一些错误。进入近现代之后,我们又多了一个新途径,就是借助其他古代人类文明的历史,去了解封建制的、贵族社会的春秋政治
除了春秋,中国古代还有个的贵族世袭、寡头政治比较突出的时期,就是魏晋南北朝,当时靠“九品中正制”把家族门第固定了下来,构成了一种世袭政治身份,所谓士族或者门阀。但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比较长,割据的小政权很多,身份世袭政治的表现程度并不一样,君主集权制也时而复兴;一般来说,东晋时期的政治身份世袭色彩很重,政治寡头家族甚至能架空皇权,其次是北魏孝文帝改革,重新强调家族门第差异,但还没到皇权被架空的程度。田余庆先生的《东晋门阀政治》,专门描写东晋政治寡头们的争斗史,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相比之下,关于春秋历史还没有这种开创性、全局性的著作。
孔子和刘裕两人一文一武,都生活在寡头制晚期,孔子想靠和衷共济精神和复古理想制约春秋寡头们,但从未成功;刘裕靠着战场杀伐事实上终结了东晋寡头政治,但他本人和他的统治班底都是军人,无法提出一套政治文化层面的建设方案,所以之后的南朝几乎一直处在政治动荡中。从春秋和东晋的历史看,贵族寡头政治一旦形成,都无法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或是在变法中被革命,或是日渐削弱被吞并,或是被刘裕这种军人势力取代,总之都会走向衰亡。有人喜欢歌颂中国古代的“贵族共同体”,以为那本来是个更好的历史趋势,其实是因为不懂中国古代史,靠浅尝辄止的泛读加随意联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