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的缄默之规与焦虑性,让外行人很难了解这一行业,业内人也只进行某一业务单元的工作,关键信息总是被阻塞和屏蔽,难对最终结果给出合理的解释。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非是整个行业主观预谋造成的,没有人遇见到了灾难的降临,但金融产品本身的复杂性和无人涉事方担责仍让人觉得毛骨悚然。危机之后,相关机构更多的是与危机造成的影响相缠斗,而非关注问题成因,或使得下一次的危机并不能被避免。
作者以一个外行人的视角,对危机剖析了如下的原因:
一、行业文化短视性
精英化和多样化正改造着这个行业, 精英文化刺激着从业人员迅速成长,地区、行业、业务、级别,是圈定金融人士的标签。零职业保障、恐惧文化和指责文化的盛行,使得同行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人各为己。从业人员的短期效应主义使得内控无法生根,中后台理论上制止不当行为的权利,在投行先天基因中,更多时候是无效的。
投资银行从合伙性质到上市公司的转变,促使风险得以转嫁给上市公司股东,可能导致风控失效,毕竟承担风险的不再是制造风险的人了。混业经营和来自股东的压力,使得投资银行掩耳盗铃的“非道德范畴"行为,洗脱了社会属性,仅仅围绕利益开展业务,甚至导致激励倒错,从业人员对倒错的迅速适应也使得其自身难有自知自觉。
二、混业银行模式下的利益冲突
行业的大规模并购,使得一家银行可以同时从事所有业务,业务之间的“隔离墙”并不能有效被中台部门落实
三、系统与产品的复杂性
产品和IT系统的发展,使得贯穿整个行业的复杂性、不透明程度呈现爆发式增长,银行的内控更为脆弱。针对产品的误解、误用和滥用行为,使得投资风险被进一步放大,看似专门化的定制产品可能牺牲的是信息的透明度,公关华丽措辞下的数据洪流并不能让投资者明白其承载的风险,特别是客户往往信息不对称、专业性欠缺。
四、中介机构失去独立性
中介机构因垄断和利益关联而失去了独立性,导致了自由市场机制的失灵。
五、宽松或沉默的监管
监管机构的宽松政策又进一步弱化了系统的纠偏能力,使得投行在短期效应刺激下越走越险。同时,政治事务和国家公职也正由对金融行业的制衡性力量变为个人进入金融世界的跳板。政府和个人都从吹起“泡沫”的金融和货币体系中获益,GDP的增长为进一步扩大的负债和信贷扩张背书。
作者提出的解决构思:(1)划分更小的业务单元(2)杜绝混业经营(3)禁止构造过度复杂的金融产品(4)激励政策与银行“价值取向“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