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会儿,搞个联欢会,免不了要出个节目。你出一个,他出一个,我也出一个,就成了一台戏。
后来,朋友、同学、老乡、同事聚在一起,往往是先吃个饭,然后K个歌。不过,这差不多是十年前的事儿了,一方面,大家比较忌讳,甚至连饭局都不多见;另一方面,年龄上去后,对这些兴趣也下降了。
年轻的时候,喜欢玩诗朗诵,玩得最多的或许是舒婷的《致橡树》。后来,不兴这个了,我也觉得过了附庸风雅的年龄,就改为唱歌了。
大家聚在一起,图的是一个乐子,唱得好不好是一回事,唱不唱则是另外一回事。
很多人知道我的老家是在江汉平原,我推辞说不会唱,人家就起哄要我唱《洪湖水浪打浪》》。经不住人家这么一起哄,就只能赶鸭子上架了,为此还专门在家里好好练习,以至于这首歌成为我在各种聚会后应付场面的保留节目。
给《洪湖水浪打浪》贴的标签往往是“红歌”“革命歌曲”,其实主要是民歌,而且是集体创作的民歌,词作者主要是梅少山、朱本和、潘今阶、张敬安、欧阳谦叔等人,其中后面两个人担任作曲。演唱者中知名的不少,如彭教授等人,但她们基本上是普通话版本,比较而言,原唱王玉珍早期版本在唱的过程中有个别字不是普通话,比如“出”,就不是普通话里面的“chu”,而是湖北土话“qu”,这有点类似李谷一唱湖南民歌《浏阳河》时唱到“河”时,唱的是湖南土话“huo”,而非普通话里的“he”。不过,我得澄清一下,在我们江汉平原一带,读“出”的时候,倒不是“qu”,而是“cu”,真正念“qu”的是在武汉市以及武汉以东的湖北其他地区。
《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歌剧《洪湖赤卫队》以及1961年同名电影的主题曲,创作于1958年。因为电影《洪湖赤卫队》获得了1962年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洪湖水浪打浪》也获得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从而使这首歌得到了广泛传播,更由于近六十年来在不同历史时期持续不断的受到有关部门的推荐,使它广为传唱,经久不衰,影响了几代人。
歌词运用了通韵的押韵形式,分前八句和后六句两片。上片重写洪湖之景,下片重抒感恩之情。歌曲富于民歌特色,是湖北民歌的象征。
众所周知,在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主要有闽粤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并形成了三大苏区,最后以此为基础,分别诞生了红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而且成为革命的火种,在后来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以洪湖为中心,在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与另外两大苏区利用崇山峻岭的地缘条件开展革命斗争不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主要是利用河港湖汊。为了缅怀那段峥嵘岁月,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及之后,就诞生了不少电影、歌曲等文艺作品,其中《洪湖赤卫队》及其主题曲《洪湖水浪打浪》就是描写和讴歌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
《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获得了不少殊荣:
——1962年,获得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
——1989年,获得40周年“唤起我美好回忆的那些歌”优秀作品奖。
——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1999年5月29日,时任最高领导人视察湖北省工作时,观看了该剧的片段,演出结束后,他上台祝贺并亲自指挥湖北省歌剧舞剧院合唱《洪湖水浪打浪》,场面十分感人。次年底,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文艺演出上,这位领导同志还提议全场齐唱《洪湖水浪打浪》,歌声气势磅礴,催人振奋。
——201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专家遴选出100首优秀歌曲,该曲入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洪湖水浪打浪》(选段)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四处野鸭和菱藕啊
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洪湖水呀长呀嘛长又长啊
太阳一出闪呀么闪金光啊
共产党的恩情比那东海深
渔民的光景一年更比一年强
在各种聚会场所逢场作戏的另外一首歌是《虞美人》。
《虞美人》歌曲版本比较多,演唱者也不少,我这里说的是海峡那边小邓演唱的《虞美人》。至于内地曹某等人演唱的,在我看来,已经不能精准表达词作者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所反映的意境与绝美。
由谭健常根据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谱曲创作的《虞美人》这首歌,词美,曲风也大气,或激越,或曲折,或回旋,再由擅长表现哀怨、凄美,嗓音甜美、柔和的小邓演唱,可谓珠联璧合,绝佳地呈现出李后主词中追怀过往、愁绪绵绵、心有不甘的复杂心境。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选段)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在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后的961年即位,至975年被灭国,并于北宋979年结束五代十国之前一年,亦即978年死亡,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传就是作于978年,因此,可以说就是正值不惑之年的他的绝命之词。从这个意义上看,“亡国”与“身故”的双重毁灭,就是一连串的悲剧。
在聚会场所唱这首歌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的几年间。之所以喜欢唱这首歌,当然与歌曲本身在某个特定时段的流行程度相关,还有就是七八句组成的歌词简单、忽高忽低的轮回曲折、节奏舒缓有利于吐字清晰等因素。
后来,慢慢的,就不怎么在公开场合唱这首歌了,主要在于与“虞美人”相关的人、物、事似乎更容易让人产生不够吉利的联想。
——《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在艺术上可圈可点,语言透亮、凝练,借景抒情,文字优美、清新,但是,它本身在思想境界上不是表达慷慨激昂、积极进取,更多的是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是一曲生命的哀歌。
——虞美人。说到虞美人,就容易与“霸王别姬”联系起来。根据太史公的记载,项羽在楚汉相争过程中的最终命运是自刎于乌江,纵然个人能力不俗,纵然功劳盖世,却还是以悲剧收场。相传陪侍在项羽左右的虞姬容颜倾城,才艺并重,舞姿美艳,故有“虞美人”之称。说起来,项羽之于后来的李后主、《垓下歌》之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颇有几分相似,都是透过言简意赅的词或歌表达个人在曾经雄霸一方然后走向失意并遭遇重大挫折后的那种无可奈何的苍凉感。有趣的是,项羽自刎的乌江恰恰与后来李后主经营的南唐是在同一个区域。
——“虞美人”。“虞美人”不仅是词牌名,还是一种花的名称。作为词牌名的“虞美人”是中性的,而作为花的“虞美人”虽然是比较美艳的花卉,却是含有有害黄酮的花,且在种子中含量最多,一旦误食就会造成抑制中枢神经的损伤。
进入新世纪,一首《康定情歌》逐渐成为我在各种聚会中逢场作戏的主打歌曲。《康定情歌》也叫《跑马溜溜的山上》,后者似乎更为人所熟知。
这首歌的创作有年头了,至少七十多年,倘若追根溯源的话,甚至可以长达百年。它是最早诞生于西康地区的民歌演化而来的,经过数十年乃至近百年的不断传唱,可谓经久不衰,在中国音乐史上是极为难得的。这首歌更是在2011年和2014年两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更是使它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还有非常鲜活的生命力。
喜欢唱《康定情歌》无关爱情,主要是觉得这首歌比较轻快,感情比较真挚、委婉,而且歌词也不复杂,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韵味。此外,这首歌一般采用二重唱的方式,在聚会场所采用这种方式还可以通过互动使现场氛围趋于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