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天——第21天
【第14天 】
一、常老师学习内容记录及思考
(一)故事1:探究性学习的话题
1.故事背景:新课程改革开启的时候,教研员请常老师进行讲座
2.常老师的观点:接受式学习的是主要的方式,探究式学习是补充和丰富,可以结合实际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
4.教研员不赞同常老师观点,他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究式学习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每节课都要探究,而且会成为评价课堂的重要指标。
5自己的观点与教研员观点的冲击带给常老师的思考:什么时候需要学生去探究?探究式学习的原点是什么?他在美国人文学家房龙的书的时候有了,结果是:
(1)学生是否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主要看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储备如何?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充分的直接经验,那就不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只要创设情景唤起学生对于已有经验的记忆,然后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即可;如果所学知识学生没有充分的经验,就需要使用探究式学习的方式获得亲身的体验。
(2)写成文章《什么时候需要学生去探究?》《探究的原点在什么地方?》别很多杂志进行转载。
(二)需要了解的课程观念
1.新的教育改革出现时有3个问题需要注意:教育改革起步时出现大量的成果,这样是很不利的。
2.设计和实施课程前必须对这个课程有一定的理解
课程概念:(1)从设计者出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对于不同个性的学生提供的多元课程)
(2)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和选修课程
(3)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阶梯型课程)、综合学习课程
(三)为什么要强调综合学习课程?
(1)比较好的学习的结构是:知识性的学习和实践性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的。
(2)现实是以知识性学习为主,但是只有将知识与现实相联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3)为了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通过综合性学习减轻学生知识性学习的负担。
学习后思考:
从常老师的学习中我对于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改革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自己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研组长以及一名初中生的妈妈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首先,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我认为我们现在幼儿园教学中综合性学习还是做得不错的,因为幼儿园的学习基本上都是以主题性学习为主,孩子们的探究机会以及动手实践机会比较多;但是问题是:综合性学习对老师的要求会比较高,如果老师的理念跟不上很容易变成学科学习的拼凑。
其次,我从一位家长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我很赞同常老师的看法,现在知识性学习的比重实在太大,很多孩子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学习的,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这就导致在以后漫长的人生中会失去学习的乐趣,很不利于人终生的发展,如何能够加大探究性学习的比重,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有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然就会大很多。
二、阅读书本后的思考
在书中提到“海洋中的生物”的学习案例,这个案例的过程是这样:4月开始,教师要求生长在海边的学生每月最少去次海边————组织学生去海边散步,边散步边收集各种自己感兴趣的海边生物————教师带领学生参观水族馆,并请专业人士为学生开专题讲座————按照学生的兴趣分成若干小组————与学生一起准备“海洋生物展览会”————10月成功准备“海洋生物展览会”。
从这个过程来看,综合性学习和现在倡导的项目式学习很相似,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都是最终会有一个学习的成果,我很期待知道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15天】
未来的教育属于孩子自己
一、常老师学习内容记录及思考
1. 综合学习是结合现有课程中的内容来开展还是专门设置综合学习课程来开展?在实施过程中不要拘泥于形式,不要为了综合而综合。例子:“水的综合学习”,每个学科老师讲水的知识(语文老师讲水的诗词、数学老师讲如何测量水),看上去像综合学习,其实还是学科学习。
2. 综合学习的3个特点:
(1)基于实践的学习。制造自身学习、探究的,观察变化和成长?
(2)课程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有预设,但是在不断的预设中产生虚新的内容,如第三章第6节中关于水的学习,就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生成性。
(3)教师一定要亲身参与到学生的实践学习当中。
综合学习与学科学习的主要区别:学科课程学习中教师对知识很熟悉,只要教师讲给学生听,学生认真学习就可以了;综合学习的过程与内容教师也不是很清楚,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中,在过程中不断互相启发互相提出问题,促进互相思考,通过这个过程不断让学习过程向后推延。
二、阅读书本后的记录与思考
(一)阅读记录
2.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3.综合学习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例子:向残疾人学习、老人福利主题学习
(二)阅读思考
对于中国现在的教育现状引发的普遍问题就是:孩子们不知道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不知道学了这些内容是为了什么?造成了唯分数论的情况,也导致了现在很多孩子出现了空心病,以及缺少学习的内驱力的问题。
如果学校和家庭中能够尝试进行综合性的学习,那孩子的这些问题是不是有了解决的可能性?那现在社会上很多孩子出现的焦虑、抑郁是不是也能减少?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孩子找到学习的意义和乐趣。
因此,我认为未来的教育属于综合学习,属于孩子自己。
(三)问题
那如何才能在以知识性学习学习为主的大环境中,为综合性学习留出生长的土壤和环境?
【第16天】
一、常老师说记录与思考
(一)点赞梁粉霞老师打卡作业开始说,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进行自然教育。
梁老师学校里的花圃里有:丁香、月季、锦葵等植物,以及蚯蚓等脊椎动物,还有经常来访的小鸟,通过身边的自然资源了解生态系统的运作。
这是很好的想法,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自然教育资源,会带来以下好处:
1. 因为这是学校经常能够看到的自然景象,但是学生却熟视无睹,如果能够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就能够增加对身边自然资源的敏感性。
2. [能够提高学生的联想,将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如:樱花是中国的原产,但是在日本却很知名,说明两国文化的差异;丁香花有两首歌,表达的思想不同,如诗歌《雨巷》;有的花有耳朵的功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二)常老师走路上下班的习惯
在上班的路上观察各种植物,写了30多万字的植物观察记录。
(三)佐藤学理论的生命力
1.佐藤学的理论与现在进行项目化学习很相似,说明佐藤学理论的先进性。
2.运作的困难
(1)老师自己学习经历的原因,从小都是进行学科学习;美国是进行全科学习,所以老师进行综合学习教学是比较困难的。
(2)综合学习的5个特点
①基于实践的学习。②教师深度参与的学习。③课程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生成。
④从现实出发开展的学习。⑤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if !supportLists](4)[endif]综合学习的2个重大意义
促进公民教育:解决以后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学科学习很难提供解决的方法。
学习“学习的方法”:在具体中学习方法解决,符合佐藤学提出的合作的、活动的、反思的原则,就是一种登山性的课程来实现。
二、第三章十一、十二小节梳理及思考
(一)什么不是“自主性、主体性”学习?
1. 只是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做调查的学习活动不是“自主性、主体性”学习
2. 教师只是在活动前写“计划”,活动后写“总结”,而教师自己对重要活动题材的发展却缺乏预见,没有准备丰富的办法或对策,对很多学生失去方向、陷入困惑的事实无动于衷,这不是“自主性、主体性”学习
3. 个学生自己制定计划、自己独立学习的方式不是学校应组织的学习方式。
4. [出现学习中的混乱是教师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自主性、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
1.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学生组织到七个人无法进行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
2. 要搞综合学习,对主题及内容的发展具有预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但更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设计好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作为自己的责任。
(三)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附思维导图)
【第17天】
综合学习解决了现在学生学习最大的问题:不知道为什么学习!
第三章13、14、15小节讲述的是3个学习的案例,说明是如何在合作中学习并通过对话深化学习的,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了主动的学习让人印象深刻,如:第13节中不会除法的亚里同学通过教师启发式的学习,自己非常努力的做着九九表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引导,如教师原田先生决决定把其他单元的“带分数”问题也结合起来。
【第18天】
一、常老师说记录与思考
(一)佐藤学综合学习的回顾:
1.佐藤学综合学习是以主题、探究、表现为标志的的登山型课程。
2.综合学习的5大特点:
(1)没有只有唯一答案的学习
(2)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
(3)从现实出发开展的学习
(4)是基于实践的学习
(5)是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3.综合学习的2大意义
(1)促进公民教育的学习
(2)要学会“学习方法”
4.几点要注意
(1)避免出现虚假的主体性。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独自一人无法完成的学习的场所。(这个定义很重要)
(2)通过登山型学习来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3)要将这种方法融会贯通运用到学科学习设计中,让学生习惯这样的方法,这对于学生习惯综合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二)第三章13、14、15小节的重点梳理
1. 思考是: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2. [综合学习的学习方式融入到学科学习中。不能全是预设,要有空开放。
案例分享:小学生课堂上做面团(说明对于这样的孩子如何进行引导);教师提前给孩子进行提前分工,是否符合佐藤学要求的合作、活动的、反思的?
二、第三章13、14、15小节
(一)内容摘抄
1. 综合学习是进行3个对话:与主题对话、与地区人们或教室里同伴对话、与自己对话
2. 学习共同体学校——是指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加学习、共同发展。
3. 课程建设并不是制定教学计划,而是在校内交流和共享那些在教室里每天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校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
(二)疑问
文中提到“课程建设并不是制定教学计划,而是在校内交流和共享那些在教室里每天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课程建设就是所有教师都能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校经验的创造性的、合作的活动过程。”我的疑问是:这样的与同事合作亲手共建的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管理教研的负责人要求是很高的,如何进行有效的协调一致,群内的老师是否有合适的经验介绍一下?
【第19天】
一、从综合学习到创造学习的发展
1. 第一层面:通过综合学习方式的实施,让学生和老师学会3种对话方式的学习:与自己的对话、与主题的对话、与教室里的同伴或地区的人们的对话,将这种对话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2. 第二层面:将这种学习延伸到平常的学科学习和校本课程建设当中,从综合学习到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从点到面的学习。校本课程就是由一个个主题所形成的探究活动的总和。
二、校本课程的建设有2个路径
1.以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将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融入进去,这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化包括对课标和内容重新研读,包括对学习方式的构造。
2. 以综合课程的形态在学校里面设置综合课程,以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相互关联的主题来组成的,学生通过一一系列的综合活动获得一种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人际交流各方面的提升。
这两种形态只是一种外在的形态,关键的是将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进行贯彻。融入到我们的观念当中、实施到行动当中,才能够在具体的
三、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几点注意事项
1. 通过进行校本课程的建设实现师生之间精神上的一致。师生、师师、家园之间对话要尽量少用抽象的语言,而是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进行交流。一致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基础。案例:扎染。学生在不自觉中感受到美感受到了熏陶。
2. 为学生提供成功的体验。案例:陶艺体验。(学生没有听介绍,而是专注于制作自己的作品,最终成功了)
【第20天】
一、常老师语音记录:前面学习内容回顾
1.第一章: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一间润泽的教室。
人和人之间构建起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每个人都善于倾听教室里的声音,了解这些声音之后那些没有表达的弦外之意,教师以应对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学生之间进行着充满温情和智慧的抛接球游戏,学生以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量体裁衣和交响乐是2种最常见的课堂表现形态。
2. 第二章:重点讨论了教研活动的开展对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价值和意义。
(1)首先打开三重门,分别是教师的们,学科之间的壁垒还有学校的大门,让同学科的教师让不同学科的教师还有家长可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其次是减少各种会议,精简相关的机构,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研究上,一般情况下教师将80%的时间用在教研活动上是比较合适的,这个时间包括备课、上课、改作业等与教学之间相关的时间;
(3)第三就是要坚持不懈的组织教研活动。
借助公开课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公开课的主角,都能围绕如何构建润泽的教室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教研活动最好每1-2周进行一次,并在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向公众开放。让大家看到教师在改变课堂改变学校上所做出的努力,由此而赢得更广泛的支持。
3. 第三章:重点讨论的是课程建设问题。
核心是给学生构建以主题、探究、表现为特征的登山型课程;这样的课程建设有2条基本的路径:
(1)对现有的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处置,将学习内容进行建构与重组,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融入其中;
(2)设置专门的综合学习课程,精心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个学习主题,构建起具有内在联系的体现思维不断进阶的一个个思维模块。
登山型课程的5个特点:
(1)没有只有唯一答案的学习(2)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
(3)从现实出发开展的学习(4)是基于实践的学习
(5)是课程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
登山型课程的2个意义;
登山行课程是面向未来和现实必须要夯实的基础
4.]第四章:重点是有了上面的实践基础,学校如何将这些力量整合起来,让学校在未来的发展基础中具有未来学校的潜质,真正成为了好学校。佐藤学的建议是:建设有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区为力量共同组成的“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如何构建呢?
(1)建立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这样关系的建立,首先是在教室里产生的,必须尊重每位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自立,尊重学生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个体成长的轨迹,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在与每个学生的互动中去影响个体成长轨迹。
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包括3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包括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生和家长,形成一个群落;
第二个层面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包括教师之间、教师与校长之间、教师与家长如何形成一种互相学习相互成长的关系。如:利用2年时间建构教研组和备课组之间的良好关系。
第三个层面包括以家庭为主体的,包括家庭父母之间如何协调一致、家长与学校之间、家长与社区之间达成默契。
(2)如何培育的关系
A.发自内心的对学校的认同感;
B.开放的胸怀,多元的参与方式。3种学参与方式:2课时的参与;有能力的家长来上课,有新鲜的东西;家长作为教师的助手;
C.着力呵护传统的文化。挖掘更好促进学生成长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