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第八章、第九章,了解了什么叫PLOM游戏,这个游戏与“父母自我状态”有着必然且密切的联系。
PLOM游戏
PLOM代表了四个英文单词,即“可怜弱小的我呀”。这个游戏你每局都赢了,也可以说是输了,这取决于你自己的看法。
阐述开来:你可能对自己不诚实,这些事情最后都让你显得很蠢,让对方占了上风,让你感觉又回到小时候那个可怜弱小的自己。
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你用某种方式和对方“共谋”了这件倒霉事儿。
共谋
意思是达成一种秘密协议。
你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了对方,来给自己制造不快,这就是在玩心理游戏,而且在游戏里输的人才算是赢家。
这个概念其实对我来说也是第一次听到,看到,了解到,文中苍鹭先生在引导不愿接受“共谋”事实的蛤蟆去面对内心的阻抗,意在打破蛤蟆的心理平衡,更加深入蛤蟆的自我。这个过程很痛苦,但会走向深层的蜕变。
接下来,苍鹭先生将这种PLOM游戏做到的“共谋”与父母自我状态联系起来。
父母自我状态
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得正如自己的父母。“父母状态”包含了自出生起,我们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有价值观和道德观,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评判标准,让我们借此判断是非对错。
这些价值观来自父母,所以父母是最能左右我们行为的人。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童年的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之后的人生产生影响。
但是我们绝不是父母的翻版。虽然父母对我们影响极大。但每个人自身的独特性确保了我们不是父亲和母亲的复制品,而是独立的个体。
那么,处于“父母状态”的人身上,有哪些行为表现?
首先是:挑剔型父母状态
爱批评人
愤怒
严厉
分析了这么多,最后回到蛤蟆先生这里,蛤蟆先生有“父母自我状态”吗?
每个人都有“父母自我状态”
蛤蟆的“父母自我状态”有吗?是什么?
回答:蛤蟆也有“父母自我状态”
那么,蛤蟆是怎么运作自己的“父母自我状态”的?
苍鹭先生用一个词来进行了分析:“父母状态”想象成“法官”。
一个法官一直在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惩罚他们。像文章中的獾就是这副样子。
那么蛤蟆是在审判谁?
苍鹭先生的提问,让蛤蟆顿时恼怒,但过了一会儿,蛤蟆意识到了,他在审判自己。
这种心理咨询简直棒极了,对于我来说,苍鹭先生真的很厉害,他通过一种方式便解答了蛤蟆一直不明白也不愿接受的疑惑。
蛤蟆先生判定了自己有罪,然后谴责自己。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所以,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会有严惩自己的时候,会严厉地惩罚,包括折磨自己。在极端案例里,甚至会施以极刑。但问题上,即便对自己轻判,这种谴责和惩罚也可能伴随一生,变成无期徒刑。
我们能做什么?
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
学会爱自己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修心路
end…….
下篇继续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