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会流于浮华。文采与质朴搭配适中,才能成为君子。”
·感受:文采和质朴要兼备。
2.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感受:乐于学习的人更能做到终身学习。
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智者的性格就像水一样不停地活泼灵动,反应敏捷,思想跃进,性情好动。有仁德的人像山一样稳健安静,安于义理,仁慈宽容,不易冲动,性情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智慧的人生活快乐,有仁德的人健康长寿。
4.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而且用礼来加以约束,这样也就不会离经叛道了。”
5.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①中庸:孔子学说的一种最高道德标准。中,折中,调和,无过之也无不及。庸,平常,普通。②鲜(xiǎn):少。
译文: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等的了!但人们已经长久缺乏这种道德了。”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范筹之一。但在《论语》中,却仅此一处提及。从孔子称“中庸”为至德,则可见他对这一思想的重视。
《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过犹不及”,主张做人处事追求适量、守度、得当,不偏不倚为宜,越位和缺位都不合适。它既深奥又通俗,是治国之道又是修身之法。治理国家,既要追求发展速度,又要兼顾社会安宁。它既不是简单地折中,也不是庸俗的中间路线。
《中庸》在宋代被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和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主要的注本有程颢的《中庸义》、程颐的《中庸解义》、朱熹的《中庸章句》、李塨的《中庸传注》、戴震的《中庸补注》、康有为的《中庸注》、马其昶的《中庸谊诂》和胡怀琛的《中庸浅说》等。
6.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李泽厚)子贡说:“如果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从而能够普遍救济群众,怎么样?可以说是仁吗?”孔子说:“这哪里只是仁,应该是圣了。连尧、舜都难做到。所谓仁,是说自己想站起来,就帮助别人站起来;自己想开拓发展,就帮助别人开拓发展。从近处做起,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