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7年开始每个月都会复盘,复盘结果也会发到群里给朋友看,希望能得到一些建议或者是能有人共享我可以完善自己的复盘,也希望能给别人一些小参考。把读书当作复盘的重中之重,总结罗列的更加清晰,所以总有小伙伴问我,为什么每个月都能看这么多书?是怎么看的?
每次看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会嘿嘿一笑,其实特别不喜欢月末复盘的时候我当月读了5本以上的书,证明这个月我没有遇见好的,没有真切的去思考,在我的观念里读书从来都不是从数量上看收获,而是你真的从中学到了你所需要的。看一百本书的走马观花还不如一本书的真正思考,当拘泥于数量时便也就开始输了,带着功利性去阅读能获取的又会是什么?
还有人会问我从哪儿找书单,或者是有没有书单推荐?我从来不会找书单读书,所有公众号或者打着某某名人推荐人生必读的五十本书等标题的都不会看,更不会给别人推荐书单,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价值观,思维方式都是不同的,所处的阶段也不同,当然需求也就不同,也许你认为这本书你从中收获很大,但是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可能适合你的就是他的毒药。所以,我不了解你绝对不会给你推荐书。
但我也不是盲目的去读书,每个人都会出现书荒,我也会,但是我有自己的方式去选择,比如最近刚好在看冯唐的书,发现文风很喜欢,行文方式也正中下怀,那我就找来他所有书的,都去看看。同一作者在前后十年间出的书,不管是行文风格还是叙述方式,应该都会差不太多,除非在这期间作者受到过什么重大影响或者经历过特别重要的事情。又或者,在看季羡林的归国日记时,季老每天都会读书,而且在日记里把读的书列的清清楚楚,一般都会先百度一下,如果感兴趣那就读下去。如果你对这个作者感兴趣,那么他读的书应该也不会差,从一个人读什么书就能大概看出来他是什么人,而他是什么人就会写什么样的文章。
还会有人问我阅读书籍的方式,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啊,电子书的话是在手机上面阅读啊还是用阅读器啊。读书不仅不能拘泥于数量更不能拘泥于媒介,纸张也好画面也好,媒介和形态怎样都无所谓,只要喜欢书的人好好的读书就够了。哪种阅读方式都存在自身的好处,手里电子书更加便捷,能知识共享,阅读器感觉更舒服,更接近于纸质书,纸质书阅读体验更棒,但也都有自身的弊端,手机阅读容易分散精力,纸质书不易携带,阅读器触感不好。
结合每种阅读媒介的优缺点我会选择最适合我的,在通勤车上我会选择手机或者阅读器来读书,一般选择不需要思考能直接获取,或者是小说类的,而在周末,睡前我会选择阅读纸质书,来看一些偏理性的,历史型,哲学类的书籍,阅读纸质书时更容易让自己安静和沉淀下来。
人这一生,能自己去选择真正想做的实情真的不多,读书算是一个,所以更希望自己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自由选择,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书,于我而言这也是最低限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