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内心活动,你是不是很熟悉?与别人相处时,总是担心自己表现太差,害怕说错话;常常会在关系中隐藏自己的坏情绪,做一些成人之美的事情,即便是内心里有一百个不情愿,也从不会表达;害怕和人竞争,仅仅是彼此的观点有一点分歧,第一念头想到永远都是退让,因为担心对方会因此生自己的气,厌烦自己;经常在关系中大包大揽,去承担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以此来追求我很好,我很在意对方的感觉。从而,这些内心戏过多的干扰下,经常是将自己的感受和时间用于他人支配,却很少去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于是,在这种长此以往的处世方式下,整个人也变得更加地畏首畏尾,害怕得罪人,越活越憋屈,甚至想彻底逃离关系,只想自己呆着。相反,那些敢于在关系中做自己,想拒绝就拒绝的人,他们的自我内耗也更少,身与心也会更加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破除这种认知,告别性格太软,不做讨好型人格?
一、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许多时候我们自身并没有任何缺点,但就是会不自觉地想要迎合外界,以此来获得自己的好人的感觉。但要知道,一千个观众的眼里就会有一千对哈默雷特的解读,因此,没有人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而且我们也无法左右每个人的想法。如果总是背负着别人的看法去生活,自己的人生也终将会越走越蔽塞,这就像是你的生命力卡住了一样,只能在别人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所以,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不做讨好型人格,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课题。
当然,这也不代表着被别人讨厌是我们应该去追求的一种状态。而是说,「被讨厌」是你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是想要保持自由与行使自由的权利。当你通过自己的体验与感觉,去与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链接时,也就会建立一种稳定且良好的自尊。这时你就不会再去害怕被讨厌,被质疑与否定,而是能在流言蜚语中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因为,你比谁都清楚,比起去讨好谁。还不如关注自身,自己才是最好,最有价值的。
二、不做那个累死的好人
很多讨好型人格总是去担心一些不属于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朋友的事情,家人的问题,担心自己一定不去管,他们的人生就会被因此毁掉。但是自己却忽略了一点,自己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也并没有三头六臂,去担责所有事情。既然认识到了问题,那是不如接受它的发生,因为只有问题发生了,对方才能成长。对于讨好者要明白去大包大揽别人的问题,并不是在真正的关心对方,实际上是在阻碍对方心智的发展。
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课题,每个人也只能专注在自己的课题上。你如果过度干预对方的人生,替对方承担责任,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对方,自己并不需要努力,自会有人帮自己来解决,那么他就不会在做事时全力以赴,也不会想办法去成长。因此,如果你真的是在关心对方,就不要做那个累死的好人,而是学会放手,允许问题的发生,让他们去在混乱中逆风成长。
当你觉醒到这一点后,心态上也会得以转变,同时,也只专注在自己的课题上。这样,你的人生也会过得更加顺畅与幸福。
三、修改你的人生脚本
“讨好者的行为”最早是源于一个人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于是随着长大,这样与人相处的方式也就不自觉地内化到了与其他人的关系中。首先,我们需要先意识到讨好者其实是在玩一种道德游戏。为什么这样说?在任何关系中都会有博弈,简单来说就是权利游戏,谁说的算,谁更有话语权,而权力大的人一定会比权利小的人更有话语权。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他其实是一种处在权利小的位置上,而人又都是自恋的,当他不能再关系中拥有话语权时,就会玩一种道德游戏。
我要做一个好人,我会在关系中做各种付出和牺牲,以此来换取对方的愧疚感,去积累大量的道德资本,让自己站在高位夺回话语权。例如,作为一个讨好型人格常常都会有这样的心境,“我都这样好了,你怎么还不感激我,我都这么牺牲了,你怎么还敢继续得寸进尺”。但事实上,不是所有人都会进入“讨好者”的道德游戏,大部分人会被你的付出将欲求养大,于是进行无底线地索取。所以,如果你也不自己觉得陷入了这样的“人生脚本”不自知,一直在扮演一个讨好型人格,寻求权利与道德上的高位,就一定要多出一份心灵上的觉醒。
主动地去调整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模式,慢慢地从想用讨好来牵制别人的思维里解脱出来,不要让自己一直处于低位,被他人无底线的索取。
诗人鲁米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
所以,凡事都不要委曲求全,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中心,不要用讨好谁的行为虚弱的掌控人生。
而是要做真实的自己,用自己优势与这个世界不断地碰撞,坦坦荡荡的掌控属于自己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