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铁上看完了东野圭吾的新作《沉睡的人鱼之家》,讲一位母亲坚持照顾脑死的女儿两年的故事,情节顺顺当当,推进缓慢,说它是一本治愈小说,也可以,但在我看来,却是一部温柔的人性拷问。
故事的开头,这位母亲,熏子几乎就要同意医生做鉴定手术,签器官移植的协议书。但就在一瞬间她注意到了女儿的手抽动了一下,因而坚信女儿还活着,要好好照顾她。
也许是个母亲都无法释怀自己女儿将死的事实,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当然会竭尽全力去相信。很正常,这是出于一个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无限的爱。在熏子的悉心照料下,女儿虽然仍然不曾醒来,但却是像睡着了一样,与常人无异,确实让她感到骄傲,很有成就感。在别人看来这也是人之常情,除了理解熏子,也钦佩不已。
而事情难免会走向意想不到的方向,执着过了头,就变成了死结、执念。熏子越来越多的把一些机械设备运用到女儿身上,在别人看来其程度不亚于在死人身上做实验,这让几乎所有的亲人都感到厌恶和恶心,就连医生也对这位执着的母亲有些成见,明明可以用遗体器官捐献帮助到其他孩子,却不愿意做出任何妥协。
熏子发现,原来只有自己一个人相信女儿还活着,而别人眼里的自己不过是在照顾一具尸体。连她自己都不知道还要不要让女儿活下去,要不要让女儿的器官去帮助更多的小朋友。
英雄老而不死是为贼,病人病而不死也成鬼。人们,一边称颂着伟大母亲的传说,一边又谴责这位母亲爱得疯狂。人性与母性对抗,伟大的母亲承受着伟大的悲惨,仔细一想却也是人之常态。
《沉睡的人鱼之家》是温柔的,东野圭吾给了一个所有人都很满意的结局。女儿瑞穗安详离世,临走时给母亲熏子托梦感谢,对熏子来说是一个苦苦追寻的答案,一份极大的慰藉。瑞穗的器官也被用于其他孩子的治疗,可巧的是,正好给了那个见过瑞穗,并且称赞瑞穗漂亮的小男孩。善良成了一种轮回,轮回的源头正是熏子力排众议的责任感与爱。
而它同样也是讽刺的,讽刺真正面临选择时,人们容易不相信真和善;讽刺这世间仍有这么多充斥理由的恶意,却只有这么少不问缘由的善良。如何定义死亡?如何定义值得?如何定义守护和执念?理性与情感交织的时候,你还能否坚定的选择下去?
前几天看《圆桌派》,里面也有一句话让人豁然开朗,“淫者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孝者论心不论事,论事千古无孝子。”我也经常是一个会懊恼的人,总是害怕给不了家人最好的陪伴,或者做不了最好的选择。它和《沉睡的人鱼之家》一样,都提醒我,天性与人性之间,选择让你问心无愧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