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完了这本将近四百页的《简读日本史》。
作者张宏杰在后记里说,这是由一个历史爱好者写给其他历史爱好者的普及之作。
他写作的最大动力,一直是解答自己内心的困惑,为了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拼图。
写作,能帮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的自己。
读史使人明智,能写历史的人更是了不起。
01
作为中国的近邻,不论我们喜欢还是仇视,日本都是一个需要我们仔细了解的国家。
而了解得越深入,我们才能知道这个国家骨子里到底藏着什么。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本尼迪克特深有感触地说:“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与之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的脾气是最琢磨不透的。”
而李光耀说得更为直接:“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很特别,有必要记住这一点。”
02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姓氏,甚至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
然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却有很多非常怪异的姓氏,比如我曾经看动漫时见过的“我孙子”“猪手”“犬养”“鬼头”“猪股”“牛粪屋”“我妻”等。
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绝不会使用的姓氏,真的太奇怪了。
那为什么日本人会有这样的姓氏呢?
原因在于,日本的老百姓起姓的时候太匆忙了,简直可以用“慌不择姓”来形容。
在明治维新之前,普通老百姓是没有姓的,只有贵族和武士才有资格拥有自己的姓氏。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颁布法令,允许老百姓拥有姓氏。
本以为老百姓会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却不想他们并不买账,毕竟千百年没有姓氏也这么过来了,他们并不觉得有了姓氏会有什么特别的好处,所以对此很不积极。
但这时候,政府急了!
——因为没有姓氏,不方便征兵、征税、建立户籍。
没办法,日本政府只得强制规定所有国民都必须有姓。
听话的日本老百姓这才慌了,他们不知道姓氏是什么东西,也不知道怎么给自己取姓氏。
那怎么办呢?
他们大部分人都就地取材。
一些人是住在什么地方,就姓什么。住在大桥边的就姓“大桥”,家门口有棵松树的就叫“松下”。
还有一些人,就以自己的职业为姓,比如养犬的,就叫“犬养”。
而更多的人,连这样简单的姓也不会起,只好求那些有文化的人,比如村官或者和尚来给自己起姓。
这么一番操作下来,日本人的姓氏数量居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1983年,有人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得出的日本姓氏结果有139163个。一亿多日本人,平均下来,大概一千人一个姓。
而当代中国人使用的汉姓约为3000个左右,其中常用的不过500个左右。
朝鲜也使用中国式姓氏,常用姓氏为230个。越南的姓氏也是200多个,几乎全部来自百家姓。
03
日本人的近代化之路,在人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日本的明治维新就知道了。
在明治维新前,美国黑船来航,用武力敲开了日本的国门,那时,绝大部分日本民众,包括日本贵族,都对西方列强抱有强烈的敌视心理。
作为一次日本全国性的改革,对比下中国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哪一次不是困难重重,但明治维新的推进却异常顺利。
短短一二十年时间,日本就从类似于中国先秦封建制度跨越两千年一下子就跳到了19世纪的近代集权体制,民众的生活方式也变得西化起来,这样的历史飞跃,简直堪称“奇迹”。
这也不禁让人想问,面对西方的威胁,日本为什么能这么快转身?
拿中国做对比,“鸦片战争”一直是我们的民族之耻,中国社会也长期存在着“受害者意识”和“仇外情绪”。
但迫使日本开国的武力威胁“黑船来航”事件,却被日本人当成带领日本走入现代文明的“恩惠”。
他们没有一分为二的看待这次事件,反而一边倒的感谢美国人打开日本国门,让日本人见识到外部的新世界。
骨子里自尊又敏感的日本人,在他们的国民性中有一种独特的“强者崇拜”,张宏杰称之为“拎得清”:你比我强,把我打败了,我一不妒忌二不仇恨,而是老老实实向你学习。
这看起来容易,但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都难以做到。
就像生活中,很多人看到别人比自己厉害,第一反应不是心悦诚服跟人学习,而是觉得“凭什么你要压我一头”,由此产生对抗的心理,甚至极有可能演变为仇恨情绪。
但日本人的做法就更为聪明,身段也更为柔软。
他们不需要被打得头破血流,满地找牙才被迫认输,而是一交手,确定打不过对方,他们就马上心悦诚服,转过头来死心塌地的向对方学习。
前一秒你还是我的仇敌,后一秒你已经成为我的老师,这种反应当真是世间少有。
04
最后来聊聊我们一直推崇的日本人的“匠人精神”。
什么是匠人精神呢?
对这个词最有名的解释莫过于“寿司之神”小野二郎说的:
我一直重复同样的事情以求精进,不断努力以求达到巅峰,但没人知道巅峰在哪里。即使工作了数十年,我依然不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极致,但我每天仍感到欣喜。我爱自己的工作,并倾尽一生。
作者张宏杰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匠人精神”:
匠人精神就是将眼前的工作完美地完成,达到某种极致,以完成“对于生命存在的肯定”。
匠人精神的基础,是日本人身上的认真精神。
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的匠人精神来源于“精农主义”。
日本人的过度勤劳是出了名的,他们解释“米”字,说可以拆成
“八十八”,是因为大米从播种到收获就需要八十八道生产工序。
这样的精耕细作,最终的结果就是极致认真的“精农主义”。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严苛的等级制度和固化社会。
在江户时代,由于德川家康想要稳定的社会,按照士农工商,规定了严格的身份等级及固化制度。
比如铁匠的儿子只能做铁匠,渔夫的儿子只能继续打渔,世世代代,无半点变更。
事物总有两面性。
这样的制度,一方面压抑了很多人的才干。
但另一方面,既然社会已经固化,也带来一个意外的好处:那就是武士以外的阶层断绝了政治野心,能静下心来,专心致力于在自己的身份范围内发展。
张宏杰说,“等级制度社会在日本人身上培养起一种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螺蛳壳里做道场”。
很多日本人,穷尽一生都只为做好一件事。
但我们也不能只盯着“匠人精神”好的方面,凡事都有两面,“匠人精神”发展到极致,也产生了负面作用。
强烈的匠人精神,反倒损害了日本制造业,让企业忽略了标准化和通用化,缺乏低成本量产能力。
05
不论是作为邻国的日本,还是”仇敌“的日本,或者是”朋友“的日本,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日本和中国有那么多的不同。
以前,受到简单观点的影响,我误以为日本的底层文化与中国同根同源,有很多相似性,那么我们中国人想要了解日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但看得多了才发现,我们确实很不一样。
脏话不同。汉语里有花样百出的国骂,但日语里几乎没有脏话,唯二的两句脏话还是来源于汉语:”馬鹿(巴嘎)“来自“指鹿为马”,“野郎(压路)”就是“村夫,没教养的人”。
家族制度不同。中国人的血缘意识强,孩子一定要自己生,但日本却生性收养无血缘关系的样子,甚至就算有亲儿子,也可能把家业交给养子继承。
对待“死”的态度不同。中国人是“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日本人觉得“死是最高艺术”,死亡意味着清洁、超脱、干净......
为什么你我都要了解日本?
就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