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
回应行为前需了解其根源
第2章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遇到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来看待首先思考问题,行为的成因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
换句话说,这是存心而为的不当行为吗?
具体到我家娃,回顾过去,还不会走路坐在婴儿车里不能接受原地停留,需要一直持续移动才可以,现在想来应该是感官的一些异常,可能是追求视觉刺激(追求视觉持续到现在也还存在于不同的形式中),也可能是本体觉的刺激?
大一点的时候,(大约两岁前后的半年之间),对于公园的水系有强烈的执念,不管是小溪还是水潭,湖,甚至大海,一律毫不犹豫的冲,那时候归因于认知不够,不懂危险,现在看来也是追求视觉的刺激(水波的动荡感)。
还有从大约两岁前开始的固定路线行为。同样归因于刻板,刻板只是表象并非因…传统的皮毛知识让我不分因果…
自上而下的行为充满了意向性和计划性
到了四岁前后,他依然衍生出了一条"固定路线"即出了地铁要过天桥走到家的对面方向,这时候的行为就是自上而下了,如果不注意观察,会继续归因为"刻板",这时候的行为是去马路对面的水果店看一看有没有糖葫芦,(因为在冬天买到过几次糖葫芦),他心里开始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即意向和计划。
自下而上的行为:压力反应
从九月入园同时搬家投靠姥姥开始,孩子在幼儿园会大声学饮水机的出水声以及汽车后备箱打开的声音,我会发现这与环境的变化和入园的压力有直接关系。
我曾试图用区别强化法,和罚时出局法干预他的这一行为,短期奏效但是几天下来不知是自己技术不够过硬还是别的原因效果不明显。
书中作者提到"一旦对行为的根源做出错误的假设,我们所采用的应对方式终将以无效告终。"
这时候孩子的行为是这些具有反射性的自动的反应,被称为自下而上的行为,它处于意识并不涉及意识层面的思考。
上周(24年三月)一周感冒没去幼儿园,娃最近学后备箱的频率明显减少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幼儿园对他的压力太大了,在家可以自由玩耍,他的自我刺激减少了很多,今天入园归队,和老师沟通看看行为是否有变化。
作者讲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阶段一:调节和关注
*平静和警觉
*调节心理状态
*能够融入人际关系和物理环境
*安全的神经感知
阶段二参与和联系
*与他人交往
*微笑,注意看笑
*从沟通中获得享受和愉悦
*基于孩子的个体差异而表现出的其他联系方式
阶段三有目的的情感互动
*节奏和方向
*来回互动
*读懂对方的肢体语言和手势
*发出和接受语言或非语言信号
阶段四解决社会性问题
*孩子使用非语言交流的能力
*由多个一来一回的互动积累而成
*询问展示告诉
*应用手势,单词或组合
阶段五符号,单词和想法
*孩子不在限用肢体语言交流
*可以使用文字,符号,技术,艺术等方式来表达思想
*现在可以将感觉身体状态或思想与符号文字图片和其他对象联系起来
*出现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
阶段六在不同思维之间架起桥梁
*逻辑思维
*可以梳理和理解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区别
*可以梳理和理解自己的观点,意见与他人的观点意见之间的区别
*可以形成意见并参与辩论
检验孩子处于哪个阶段的方法,首先孩子能够平静下来并集中注意力吗?第二是孩子是否愿意与他人交往,第3孩子是否能够采用任意方式进行一来一回的互动?第4孩子一来一回的交流,是想诉说还是询问什么?第5孩子是否用文字符号技巧或游戏来交流想法,第六,孩子是否运用逻辑思维并理解他人,可有不同的意见和想法?
孩子的三种沟通通路:
绿色通路 社会参与
红色通路 战斗或逃跑
蓝色通路 封闭
我家好大儿属于经常处于红色通路状态,他的防御系统很敏感,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让他直接进入战备状态,在彻底放弃掉按在小桌子前搞任务之后,他的防御明显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