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祥老师公众号一篇文字,《求你一件事》。
故事讲一位下岗工,小区门口开了家用水电维修铺,有一老人称家中马桶漏水,连续三天请其上门修理,但是马桶并未在修理后又坏,而且老太每次都以不急不急喝杯茶再走。
修理工动恻隐之心并未加拒绝,并不是因为每回给了20块修理费,倒也就真喝了两回茶。
谈话间,得知老太一人独居,老伴儿一年前在定居漂亮国的儿子那儿不治身亡,儿子如今又回去忙了,她也不愿意跟着去,想守着老伴儿。
看到修理工人善面善,而且还与其子有几分相似,所以才变着法儿的想让他往家来喝杯茶再走,还说,以后每天都希望他来陪,不亏待,每天20元……
文中说,修理工愣住了,他没想到老太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重新审视了一下这位孤苦的老人……
故事到这儿,不禁苦笑。
可怜这样的老年人。
老伴儿去世,儿子远在他乡,家里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大概也就是抽水马桶的水声是她家里最大的动静儿了。
老龄化社会,这样一个人生活的老太老头儿,大概不少。唯有影子为伴。
比如我妈,上班上学的虽离她近,每天也能见,但是说话的功夫也不多,互相看得见,可能就是个心理安慰。
人家关系黏乎的亲子们,可能会不停地电话呀视频呀啥啥啥的,也多多少少解点儿寂寞。但还是冷清的时候多一些。
我妈在这儿时,我们也交流不多,离开两天了,也每天打一回电话,估计她在小虾米那儿闷,没人玩儿。
不像在这儿,室友说奶奶在这儿不寂寞,手机定时响,麻友们又热情又会聊。
但是,可怜故事里的老太,是另一方面的想法。
从故事里描述看,她有儿子在漂亮国,能给得出20元一次的陪茶费,家里陈设摆饰也不差,想必这经济上,她是比较宽裕的。
我甚至阴暗的想,这样的老太,年轻时或者像我这样的中年时,估计也是孤独的,没有朋友。
以儿子老公为傲为生活中心的人,一旦失去中心,大概也无所适从。
最奇怪的是,老伴儿去世了,这家里竟没有依陈俗竖起遗像,而是合照,许是,她也害怕吧。
这样的独居,唯一办法,走出去,而不是把人用钱往家拉。
当然,我也有老的一天,性格孤僻也可能会这样一个人独居。但是,应该不会想到要拿钱去换陪聊。
如果到那时,我们社区建设完善,有地方去;我们的邻里和睦,有地方聊;我们的心态放松,有心情耍,那我的老年生活,应该不会失重吧。
孤苦,不应该成为独居老人的标配。
老龄化社会问题多,那最多的,也是心理问题,心态问题。
我们都说要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物质不丰富可以精神丰富。
哪怕像我妈,去搓麻,她能找到释放自己的地方。
当然,我可能想太多了,也不是人人能像高知们那样读读书看看报写写东西就打发了日子,但是,拿钱打发寂寞,还用不亏待这话,真的不太友好,时间、陪伴且不说不能用钱衡量,那,你有钱 不会去住老人院嘛,人多不冷清。
所以,如果我是修理工,老太求我这件事,不答应。出于善良,我会向有关组织或者志愿者活动中心反馈,大家一起去关爱她,而不是拿那20块钱,这根本不是钱的事,是个价值观的问题。
如果老太身体健康不允许了,我会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