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货第十七④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之,到。孔夫子到了武城这个地方,武城是个城邑的名字,鲁国的。而这个时候的子游在武城做行政长官,武城宰。武城宰他的职责就是治理武城这个地方。孔夫子带着其他的学生来到了武城,第一件事情闻到了弦歌之声。弦指的是琴瑟。歌,指的是歌声、唱歌。那个时候的唱歌,唱的都是《诗经》编成了曲子,然后把它唱出来。我们从这短短的五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它背后的一种意境和状态。到了这个地方,可以看到琴瑟、歌唱《诗经》这样一个画面。可是这个画面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祥和,可以看到文化的魅力。
子游是用礼乐治理武城这个地方,所以到处可以听到弦歌之声背后是祥和,只有在一个祥和的地方,才是琴瑟合鸣人人可以歌唱的。
我们先来举几个例子,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比如说当我们走到一个森林,我们用一句话来形容,走到了森林深处可以闻到鸟鸣,就说明这个是一个安静的地方。如果它不是安静的,你是无法听到鸟鸣的。
再比如说,我们走到一个城市,来形容这个城市。说这个城市人们的脚步比较匆忙,就说明这是一个繁华节奏快的都市。比如说我们去到了一个家庭,我们说这个家庭父慈子孝,从这四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到整个家庭和谐,人与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
再比如说我们形容两个人,说两个人含情脉脉,就是这样四个字。可是我们就通过这四个字,可以看到背后深深的含义,为什么会含情脉脉呢?说明两个人的感情比较好,心里是有默契的,彼此的情份非常的浓,不需要去表达彼此就可以理解,故而有了含情脉脉。
那我们再来看闻弦歌之声,看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画面,就可以知道子游把武城这个地方治理的有多好。百姓人人可以弹琴鼓瑟,可以去歌唱《诗经》,呈现了一片祥和的景象,人人是安居乐业的,并且是守礼仪的、懂音乐的,这样一个场景。那看到了这样一个场景,我们不难想象孔夫子的心情,子游是孔夫子的学生,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夫子的欣慰,孔夫子的开心。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莞尔,用的特别好。微微一笑,很开心很欣慰的样子,然后讲了一句话,杀鸡何必用牛刀?开了一句玩笑,但是这句玩笑却很有深意,杀鸡何必用牛刀呢?
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在讲子游很厉害,在武城这个地方大材小用了,他的才华不应该是放在这个地方的,就好比这个地方是鸡,而子游却是牛刀,故而大材小用了。第二个含义,子游是在用礼乐实力武城,可是孔夫子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治理武城这个地方何必用礼乐呢?可以用制度,可以用爱民的政策,可以用一些管理方法就够了,其实用不到礼乐的。因为礼乐是道,是文化,是周礼。治理一个国家可以去用礼乐,他会把一个国家治理的很好。而治理一个县城不需要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呢?
我们来体会一下,用礼乐治理一个地方治理百姓,它的过程非常的慢,它并不是一下见效的。比如说我们管理一个企业,同样如此。你用规章制度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而你用企业文化去引导员工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是各有利弊,如果你用制度政策,见效快。但是并不是人人发自内心的,不是心甘情愿的,只是靠制度管理和要求。而用文化、用道、用礼乐去治理一个团队,刚开始可能是慢的,不见效,但时间长了以后,人人是发自内心的,是开心和喜悦的,所以这里讲杀鸡焉用牛刀?
我们看他两种区别,比如说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要求他马上写作业,你要求他去做什么事情,这个更快更简单,但是他内心并不是情愿的。如果你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去跟他讲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是一旦见效,他是发自内心的是一劳永逸的方法。
杀鸡焉用牛刀,我们说杀鸡何必用杀牛的刀呢?大材小用了,但是杀牛的刀可以杀鸡。那我们再来思考,用杀鸡的刀可不可以去杀牛呢?显然是杀不了的,杀不死,那我们的伏笔先放在这里,讲到最后我们再来思考它们两个之间的关系。子游听完了孔夫子讲的这句话,说杀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昔者,是以前。以前我听老师讲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老师以前跟我们讲过,君子学道是要学会怎么去爱人的,用道、用文化、用礼乐去爱人。如果小人学习了道是容易使唤的,好用。我们看这句话当中的君子和小人。君子是指的处上位的人,天子、诸侯、大夫。而这里的小人是指的处下位的民众。老师曾经对我们讲过一句话,处上位的人学习了道则爱人,你学习了道懂得明德亲民,懂得修身,懂得仁义礼智信,懂得修自己的德行,你自然用道去爱人,去帮助他人。而处下位的人学习了道则易使,容易被使唤,做一个好用的人。
很多人会讲到一句话,说为什么要学习儒家文化呢?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让你学习儒家文化吗?因为学习了儒家文化你会变得听话,所以这是国家让你学的,难道有什么坏处吗?我们先举个例子,处上位的人希望处下位的人易使,这个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在生活当中人人都会做一个上位,比如说父母。做父母是处上位的,那你的孩子是处下位的,你不希望孩子是易使的吗?如果你教孩子学习了儒家文化,孩子是听话的,他是好用的。你对他有什么要求他是听从的,这个就叫易使。我们是不是也希望处下位的人是易使的呢?
同样在一个企业当中,做企业的领导和老板难道你不希望他学习儒家文化吗?他学习了儒家文化懂得守礼,做事有分寸,懂得义,奉献和付出,我们是不是希望有这样的员工呢?上升到国家的角度是不是如此啊,如果每个民众百姓都是易使的,那国家就好治理,进而我们再去想易使。说你想让孩子易使,难道是对他不好吗?是希望孩子变成一个优秀的人,他更加上进,做一个有用之人。只有优秀的人才能易使,才能有用。
下愚不移,如果一个人很愚笨很固执,他就不易使,他无法做一个有用的人。所以处上位的君子学习了道,是学会爱人教化他人,帮助他人成长变得更优秀。而处下位的人学习了道,就是让自己变得易使,让自己变得好用,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们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处上位,同时每个人也都处下位。上位比如说我们的领导、我们的父母,比我们年长之人。下位,比如我们的员工、我们的孩子、比我们年幼之人。我们既要做上位也要做下位。
当我们学习了道,处上位要学会怎么爱护他人,帮助他人,更好地治理一个团队,经营好一个家庭。如果是处下位的人就要调整自己的定位,让自己变得易使,让自己变得好用,如此才可以贡献自己的价值。这是子游对孔夫子的回话,老师曾经教给我们,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所以子游认为自己做的很正确啊,我完全是按照老师教给我的道理去践行的,所以我让武城这个地方上上下下都要去学习道,学习文化,学习礼乐。百姓都学习了道所以就容易使唤,每个人就遵守法度,遵守礼仪,这不是很好吗?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夫子讲话了。二三子是指的其他的学生们,在《论语》当中但凡是用到二三子,我们就可以看到孔夫子是庄重的,是正式对学生们的讲话。子游说的对,我刚才讲的话是开玩笑的,这句话指的是割鸡焉用牛刀。孔夫子一开始很轻松,讲了一个玩笑,接下来结尾的部分又很庄重很正式。子游说的很对,我刚才的话只不过是玩笑,也就说明非常认同子游治理武城的方法,他用了礼乐,用了道,所以这个地方才呈现了整个祥和的景象。人人安居乐业,是因为都学习了道学习了文化,这个是文化的魅力。文化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让人的心性变好。文化也可以推动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文化同样也可以治理一个县城,治理一个国家,管理好一个团队,经营好一个家庭,包括我们自己的修身也需要用文化。
我们回到埋伏笔的地方,杀鸡可以用牛刀。但是杀鸡的刀却不能用来杀牛。我们看看他是什么道理呢?举个例子,用文化、用道可以去治理小的事情。但是如果你不用文化你连小的事情也未必可以治理好,更谈不到大的事情。这里有两个角色我们来分析,第一个分析,你是不是支配牛刀的那个人。第二个,你是不是牛刀。如果你是支配牛刀的那个人,杀牛的刀去杀牛,杀鸡的刀去杀鸡,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最好的。如果我们是一把牛刀,我们就要分配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
比如说子游,分配到武城这个地方,那我们就踏踏实实地治理这个地方,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智慧和处事的法则。我们在企业当中也好,在社会当中在家庭当中都一样的,给我们分配到了哪个位置,我们就踏踏实实地用自己的才能做好当下位置的事情。而不是觉得我是一把牛刀,放在这个地方大材小用了。显然子游是没有这样的想法的,故而他可以用老师那里学来的道治理武城这个地方。我们进而再来延伸,我们应该做子游这样的人,用我们学习的道,用我们学习的文化去经营好每一件小事情。
我们学习了道,我们可以用他治国;我们学习了道,可以用他经营一个企业;我们学习了道,可以用他经营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学习了道,学习了文化,学习了仁德可以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学习了道,可以用在任何一个工作岗位上;我们学习了道,可以用在做饭上。比如说我在家里做饭,我可以含道,可以有仁爱之心,想着如何把这顿饭做好,多为家人去付出。比如说我在路上开车,同样可以用这把牛刀,这里的牛刀指的就是道。我们可以用仁爱之心礼让他人,遵守交通规则。我们可以用牛刀、用道和文化,来修正自身,所以割鸡焉用牛刀,怎么不能用呢?
当我们学习了道,学习了文化,学习了儒家教给我们的这些道理和思维方式,他可以用在生活的任何一个地方,正所谓道无处不在。有些人刚开始学习儒家文化会走入这样一个误区,说我又不为政,我学习儒家文化有什么用呢?我又不考大学,我学习儒家文化干什么呢?我又不去经营一个企业,我又不需要与那么多人打交道,我为什么还要遵守仁、义、礼、智、信呢?
今天这节课,就会给我们非常正确的答案,去解除我们过去的这些疑惑,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道。都可以用这把牛刀去解决我们生活当中任何的一件事情。这种道、这种文化、这种修身可以用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用在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