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创作来源
妈妈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模仿小和尚一休的经典动作,虽然我对此毫无印象,但聪明的一休至今依然记得。这部日本动画片中有一个人物叫做足利义满将军。在现实中,这位将军为自己筑造了一栋别墅,因其舍利塔铺满金箔,故命名为金阁殿。他死后,豪宅成了寺庙,改名为金阁寺。
1950年7月2日凌晨3时许,小和尚林养贤在细雨中一把火烧了京都金阁寺的国宝金阁舍利殿,他本人也在金阁寺背后的左大文字山被抓获。当大家对其匪夷所思的行为表示疑惑时,他却说:“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这个小和尚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最后患疾病死于狱中也几近疯癫。
这便是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创作小说时,借助的历史背景,而在他的笔下,这个小和尚的心路历程变得清晰起来,他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了这个历史事件背后的心理空缺,我读下来不由得被震撼到。
我相信如果我们只是看这个历史事件的描述,一定无法理解这样子的行为,但看了三岛的《金阁寺》,便会发觉金阁被毁不是偶然,这大概就是长篇小说的魅力吧。正如2018年诺奖得主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在《玩偶与珍珠》中写道:
“长篇小说总是要反映某种改变,能够反映一个发展或者退化的过程,一个人是如何‘产生’和‘消除’他的心理变化,而别的艺术形式却只能反映这种状态的存在。”
《金阁寺》就是如此,它有着日本私小说的样子,以口吃小和尚沟口的第一人称展开叙述,情节较为简单,整本小说中主要反映的就是他对金阁寺态度与想法的变化以及他产生“烧毁金阁”心理和消除“自杀”心理的变化过程,金阁寺贯穿全文,无处不在。
02 我为什么喜欢这本小说
我一直在思索金阁寺的象征意义,可当我把任何东西带入其中时,我发现我都可以自圆其说,我便不再挣扎。我想这本小说好在可能我说上三天三夜也不一定可以把它说得很透彻,所以我特别喜欢。
好多人似乎不喜欢这本小说,说读起来拧巴、狰狞、矛盾、挣扎、变态,特别不舒服。可是我个人读起来却觉得舒适,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拧巴的人,我竟然有点幸灾乐祸。
虽然我不赞同沟口的很多行为,但小说是好小说。好多小说的主人公都不会很完美,但这并不是我们不喜欢某本小说的缘由。
我想起小学时候的事情。语文考试看图写作文,图片是两条金鱼,我写道,一开始小金鱼生活得很快乐,但是有一天因为小朋友们没有好好保护环境,这两条小金鱼死了。结果,班主任很生气,还给我的作文扣了两分。其实,我当时很不能理解,我的作文明明就比那些只写金鱼什么吐泡泡比赛,快乐生活的文章有意义多了,我至少揭示了要保护环境如此深刻的主旨,可是不光是老师,连家长也不能理解我。《金阁寺》面对世人的不理解,我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我。
如若仅仅是因为价值观的不同而否定这本小说,我是万万不能接受的。这个世界上文盲够多了,不看书的知识分子够多了,如果看书的知识分子不幸是功能性文盲的话,那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是清醒、明智的。
03 对“暴力美学”提法的疑惑
我看了好多网上对《金阁寺》的解读,除了抄来抄去这么几句话,我想问,到底是谁提及的暴力美学。
沟口明明是一个懦弱、温柔的人,即使是烧毁金阁寺,他也是有计划安排的,而不是一时冲动犯罪,没有冲动何来暴烈一说。他虽然极端,可不偏激,除了他年少时,激动地去拦住有为子是冲动行事外,你什么时候看到他情绪激动过。他始终是一个内心精神世界丰富于行动的人,他最后的行为个人看来一点也不暴力或者暴烈。除了心脏狂跳以外,他还慢吞吞搬行李搬了好几趟,哪里暴烈了……说实话,放火也放得挺温柔。
反正我读到的是这样,正如三岛借沟口反复提及,“我唯一的自豪,就是不被人理解”,我不妄图理解他,怕打碎他唯一的骄傲。
更何况这本书容纳着宗教、禅学、哲学,不是我区区一篇文章就能说透的。世界上真的有感同身受吗?没有到达过想要自杀的境地真的能理解别人为什么要寻死吗?
04 美如金阁
由于三岛的名气太大,我看书前不想被剧透,也大致知道了全文内容。
因为好奇,我找了金阁寺的照片来看,确实漂亮。它本身就金灿灿的,又有水中倒影,被青山坏绕,在蓝天的映衬下实在美绝,未读书前我已在期待三岛如何描画它的美丽。
三岛不愧为三岛啊,对金阁寺的描写令人着迷,景色描写与细节描写十分有画面感。
沟口的人生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美这个东西。沟口从小到大一直被洗脑,美如金阁,它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心中的金阁幻想,让沟口感觉不纯粹是金阁了,变成了一种执念,似乎早早就在预示有些东西过于美好,反而不会长久。在他的眼里,美是一种伸手可及、举目可望的东西。
可能有了太大的期待,沟口第一次见到金阁屋顶的凤凰,他觉得像一只乌鸦,“所谓的美难道竟是这样不美的东西吗?”,他疑惑,又坚信美是可视的。
回到叔父家,金阁寺在沟口心中更美了。
“不管怎样,金阁寺必然是美丽的。相比于金阁本身的美丽,一切期待都只基于自己想象力可以抵达的美的极限。”
“我无法说出它究竟美在何处,但梦想中孕育成的东西,一旦经过现实的修正,返回来更加刺激着梦想。”
何为极致的美?这就是一本怎么样才能理解这种绝对的美而煞费苦心的小说。可绝对的美真的存在吗?
柏拉图的美的理念是他哲学的核心,他认为美是肉眼无法看到的,这个世界上美的东西只不过分到了一点美的理念。这个观点和沟口认为的美可视完全背道而驰。
认识中的美,不是绝对的美。美不是人能够拥有的东西,美是一种永恒的追求,它是一种理念。妄图拥有美或者把美框定在一定的形式框架内,是不可能做到的。
金阁试图表现绝对的美,可如果美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框架,那为了维持这种美,也只能让它毁灭了,只有毁灭才能达到永恒。所以,在沟口对美的理解上,金阁被毁是必然结果。
他爱金阁已经变成一种执念,必须要占为己有,所有投怀送抱的女人也不过于此,女人的乳房也变成金阁。过于追求完美,极致向往美,很有可能陷入深渊。美可以让人成长,但是努力以后还是得不到,便会让人疯癫。
可能你无法理解这种渴望绝对的美,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绝对是仅能有一次的东西。普通人其实都渴望绝对,认为绝对才是快乐。恋爱小说渴望绝对的爱,故事都是从中切一段,可以看到绝对的结局。可现实不是童话故事。
日语学习中会学到“一期一会”这个词,因为绝对的一次性很难,所以要珍惜。但绝对之难以反复为前提才有意义。永远反复,所以渴望绝对。
尼采的“永恒回归”有人解释为一种激发美感的东西。将你的生活建设成一个审美整体,重复这样的生活就是值得的了。尼采把这种习惯反复,不追求绝对的人,称为“超人”,认为能做到的就是好人,是了不起的人。
所以,绝对的美绝对不存在,反复也是一种美。而对美的理解也可以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
05 理想的破灭
本能的欲望跟人教养里的一种向往的人性,一定是有矛盾和冲突的。
这个世界上除了圣人和大奸大恶之人,剩下的99%都是普通人。只是有些人隐藏的好,有些人隐藏的不好罢了。文中提到,“伪善不过是相对的恶罢了”,伪善比恶更可怕。我不宣扬恶,我宣扬真诚,面对他人,更是面对自己。
人的内部和外部本质上一样的,都是皮肤,可里面却让人看着害怕。如若看成一样,又要被认为是非人性。传统观念与真实内心相互交织,人如果没有蛮性的残余,就不是人。
“假如世界上的人用生活和行动品味罪恶,那么我将尽量深深沉潜于内心的罪恶之中。”
沟口原本想活成蔷薇般表里如一、想同金阁一起美丽且短暂的愿望破灭了,现今表里不一的世人连表象的美都开始不屑伪装,那何不一同坠落?
沟口的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下坠沉沦的过程。恶人顺势下沉,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放纵自己不被世俗观念束缚,任意妄为,所以活得轻松畅快与潇洒;好人逆势上行,不断压制内心邪恶的想法,不断提醒和控制自己,活得颇不自由,这是心中不磊落却要装磊落的人,所以活得艰辛无比。好人难做。
沟口想做一个坏人,在心里盘算着坏事。但沟口其实并不是一个恶人,相反他比大多数人都更纯洁真实。善与恶、美与丑在他心中宛如银河两岸遥遥相对。或许,万丈深渊,可能也是极致之美吧。
沟口的敏感脆弱带来了无助,无助带来了毁灭。金阁凌驾于现实之上,成为沟口走入现实的障碍。金阁寺不肯放过沟口,它屹立于沟口和人生之间,让他不能融入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沟口每次想要享乐之前,金阁都会出现,从而阻止他。金阁是沟口向往美的精神寄托,是他心中理想的样子,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才能靠近它,也体现出沟口向往的一种完美主义。可现实一定是满目疮痍的,完美只是一种幻想。
沟口内心拧巴、复杂、自卑、狰狞、真诚、丑陋,他也有欲望想要实现,当现实并不充满诗意,他就用丰富的精神世界来填充。当人们远离他的精神世界的时候,他发现只有他还沉浸在里面,那他是要毁灭世界,还是毁灭自己?真正使沟口彻底失去拥有金阁的机会的直接原因是老师的误解,冷眼旁观和不加理睬反而使沟口陷入自责反省,最后导致照片事件,他自己破罐子破摔,彻底和继承人无缘。沟口被金阁支配,而金阁永恒,自己的生命短暂,如果金阁被毁灭,那就离自己更近了。
往前一步的物哀得不到现实世界的尊重,沟口也不会尊重世界。
06 人性的卑劣
三岛内心本身就有一种劣等感,才导致晚期的他练了一身肌肉。他塑造的主人公也是如此。因为自身存在缺陷,反而比常人更向往美。因为自己丑陋,所以对金阁寺的美有一种偏执。
沟口寄居父亲故乡叔父家中走读东舞鹤中学时期,因为身板弱、口吃,又是寺庙人的后代,一直被同学取笑。沟口不能大声唱歌,也不高声喊叫,胆小压抑。“孤独越来越肥硕,简直就像一头猪。”他成为不了人上人,干脆直接躺下,破罐子破摔,丝毫不干实事,也不提升自己,只会终日想象,缺乏上进心。虽然他一直不被注意,默默无闻,但有很强的自尊心,心中抱有权利意识,有很强的控制欲。所以理想如此,现实如此,他只有以玷污美来靠近美,或者毁灭美而带来快感。
例如在美丽的短剑黑色剑鞘的背面刻了两三道挺难看的刀痕。让我想到小男生遇到喜欢的姑娘,才会想着一个劲去欺负她,是心智不成熟的体现。
又例如沟口被强迫踩妓女的小腹,他可以反抗,但是他认命,走向堕落,感受毁灭美的快乐。他还得到了两条香烟的奖赏,给老师换取了上大学的机会。
“月亮也仿佛被压挤得缩小了,挂在我们头顶上。”还有有为子事件,沟口原本以为有为子背叛逃兵,丑陋的她跟自己站在了一起,可没想到最后有为子和逃兵双双殒命,沟口在现场昏厥过去。后来他每次产生情欲,便能看到复活的有为子,例如在天授庵。
加缪在《局外人》里写道,每个正常人都或多或少希望他们所爱之人死去。原本我不能理解,但是放在沟口身上莫名地配适。一味只想着美,人就不知不觉会碰到这个世界上最黑暗的思想。人也许生来就是如此的。美的永恒的存在阻滞着沟口的人生,毒害着生命。他为了靠近金阁,在战前一直期待空袭。金阁被毁,才能离自己更近。在沟口眼里,金阁有一半是永恒的存在,但有化为灰烬的预感。他后来借钱努力逃离金阁寺,但被警察带回,一切尝试与挣扎都扑了空,才有了最后那一把火。
07 南泉斩猫
日本战败的那一天,老师讲了南泉斩猫的公案,这个公案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我随便讲一些有趣的。
夺猫暗喻战争,争夺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赵州的行为表示,如果有人愿意示弱、认输,战争就可以瓦解,斩猫表示可以断绝欲望,这是两种截然相反处理问题的方法。
沟口的朋友柏木主张忍耐。柏木认为改变世界只能改变自己的认识。做到忍耐生命,要么发狂,要么死去。赵州将自己的鞋子顶在头上表明美是在认识保护下好好睡眠的东西。既然无法改变世界与战局,不如改变自己的认识与观念。就像战后一代,必须重塑新的价值观,才能活下去。而沟口认为改变世界的是行为。他对美的意识就是这样穿透行动的。
08 家庭与朋友
按照父亲遗愿,沟口来到京都金阁寺做学徒。沟口的感情里也存在着口吃,感情总是赶不上需要。父亲死了,沟口却毫不难过。少年时代的我也如此,我现在还记得幼儿园时太太去世,我并没有非常难过。用大人的话说就是小孩子他懂什么。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人死了,思想会去哪里?三岛借沟口父亲的死说,精神因死亡而转化为物质,人死了,物质已经远离我们而去,其存在的方式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抵达的地方。可三岛死了,他写下的书,我们不管如何解读,似乎都与作者无关了。有些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父亲忌日,母亲来到寺中。少时撞见母亲出轨,一直无法饶恕母亲。一种真正的感情,通过各种理由使其正当化固然很好;但有时候又用自己头脑里编造的无数理由,将自己出乎意料的感情强加给自己。这种感情本来就不属于我。单单停留于感情阶段,这个世界上最恶的感情和最善的感情没有区别,其效果是相同的;杀机和慈悲之心表面上没有什么不同。沟口冷漠淡然,心中没有他人,包括母亲。觉得母亲进入自己心中,反而是可怕的。逃避也可能是过于注重感情,知道未来会如何,还不如从一开始就不要倾注感情。在母亲的驱使下,沟口有了继承金阁寺主持的野心,而这个野心也一直折磨着他。第一梦想是金阁被轰炸,第二野心就是拥有它。金阁的美拒绝所有的意义,呈现着空前的辉煌。
“你对未来没有任何不安和希望吗?”
“没有,一点儿也没有。即便有又能怎么样呢?”
沟口的另一个朋友鹤川,由于他的性格,他根本没注意沟口的口吃。沟口犹如底版,鹤川就像照片。鹤川与沟口不同,他不必担忧自己的未来,不必去考虑“恶”,不必讨好生活,相比之下,在沟口眼中,他有未来,他的未来纯洁无暇。和鹤川在一起,沟口的一切阴影变成光明,一切暗夜变成白昼。鹤川不喜欢沟口和柏木交往,有事回家,死于车祸。沟口和白昼般光明世界的一根丝线也断了。沟口流泪了,父亲去世都没哭泣。
沟口死前一直和柏木通信,如此善良光明之人竟是死于自杀。而柏木也是一个有心缺陷的人,但是他善于跟自己存在的条件和解。有人说爱他,女人的爱来自一种不寻常的自尊心。柏木的惺惺作态让沟口发现人生缺少自然,只是一场安排好的闹剧,他当着沟口的面表演人生,生存与毁灭只具有同一种意义。人生到处充满矛盾,柏木的诈术却是直面自己内心的忠诚,将卑劣转化为勇气。
09后记
夜半登山,京都灯火通明,俗世的灯火让我想到波西格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描述:
“当你的思想不再集中于行动的目标,每爬一步不是为了爬上山顶,你会发现,这里有一片锯齿状的叶子;这块岩石有点松动;从这儿不太容易看见山顶上的雪,即使越来越接近山顶。这些都是你应该注意的事。只为了未来的某个目标而生活是肤浅的,生命萃聚在山的四面,而不是在山顶,我们脚下才是万物生长之地。”
理想很美好,但是万一实现不了,也没关系。终点比起过程来说,没有那么重要。沟口完成了那一场盛大的表演之后想,我还是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