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排除干扰,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和孩子沟通埋时,我们可以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孩子提示,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掌握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积极和家长合作。除此以外,家长和老师还应该注意,表扬孩子时不要贬损,批评孩子时不要伤害。
精髓:如何帮孩子提升内在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
相信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孩子不听话,重复多次的要求总是抛到脑后;孩子不喜欢学习,或者只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孩子缺乏自信,因为各种学习问题被贴上负面标签,于是就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孩子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提升内在的学习动力呢?我们的理解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有很多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以为只要把他们的时间塞得满满的,孩子就没办法玩游戏看电视,就能专注于学习。其实,这样做,孩子反而得不到适当的放松,反而会牢骚满腹,不仅容易引发家庭矛盾,课堂效率也不高。而老师们有时也会使用各种惩罚方式去约束和规范孩子的行为,比如罚抄课文,但这样做呢,又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反感。
其实,要帮助孩子提升学习动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激励孩子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让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而不是被家长和老师推着不情不愿地往前走。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排除干扰,让孩子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孩子并不懂得接受教育的重要性,也不会把学校教育和他们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我们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掌握了这些技巧,孩子就会积极与家长合作,学习上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部分
第一个重点内容: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
不管在学校还是家里,孩子的学习常常会受到一些看似不重要因素的干扰。比如同学抢了自己的笔、和同桌发生口角、受到了不公平对待……这时他们的情绪就会像小恶魔一样跳出来,让孩子失去理智。不要以为他们天生就能处理好自己所有的情绪和冲突,如果我们忽视这些情绪,孩子内心的委屈得不到解决,就会变得烦躁不安,无法进入正常的学习状态。即使孩子的行为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先从接纳他们的情绪开始,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专注于学习本身。
具体怎么做呢?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试着去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不是随意进行批评或给出忠告。下面我们就从对学习感到无聊,和想要偷懒这两种最常见的情绪,来看看怎样才是合理的处理方式。
比方说,当孩子读到一本自己不喜欢的书时,他可能会抱怨:“这故事真无聊!”听到这样的话,我们都通常会急着纠正:“不,这故事很有趣,你应该静下心去阅读。”但当我们这样说时,孩子首先会感觉到你不理解他,之后无论你怎么强调这本书有趣,他都会听不进去。试想一下,如果你回应说:“你不喜欢这本书,对吗?”孩子就会感觉被认同,同时打开话匣子继续聊:“嗯,我更喜欢我们上次读的故事,关于小马和小狗那个。”“哦,原来你比较喜欢跟动物有关的故事呀。”“对啊,看完这本后,我要再看一本小狗的书。”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理解并被接纳,孩子感觉到鼓励,会继续努力做好手中的事情。
面对枯燥的学习,孩子不可能永远积极向上。那么对于一个偷懒的孩子,又该怎么接纳他的情绪呢?不管是面对不喜欢的学科,还是孩子想要懈怠的时候,都不要急着给他贴上懒惰的标签,有时候,试度为他们营造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可能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说他不喜欢数学,也不想上数学课时,家长或老师可能特别着急,于是马上给他灌输一大堆数学对升学特别重要等等大道理。其实,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试着去理解他们不喜欢数学的心情,并且主动帮他们幻想:“要是这世界上没有数学这门学科就好了,对吧?”孩子会感觉非常惊喜,他们很清楚这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这种幻想能让他们在短暂的逃避中得到发泄,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同时他会觉得家长特别理解他的烦恼,如果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也愿意找家长倾诉。
你可能会问,接纳孩子的恶劣情绪会不会很危险?他们会不会觉得被接纳就是允许他们发泄坏情绪?关于这点,我们需要在情绪和行为之间划定一条明显的界限,孩子有权表达不满和愤怒,但没权利伤害别人,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情感上。当孩子发泄恶劣情绪时,我们应该在接纳他情绪的同时告诉他:你可以用语言表达你的感受,但不能用语言伤害别人,更不能动用武力。
第二部分
处理好孩子负面情绪后,下一步,我们来了解吸引孩子合作的一些技巧。
合作一词的意思是,朝着同一个终点或目标共同努力。其实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孩子的目标或期望往往和我们不一样。虽然他们可能怀抱着科学家或医生的伟大理想,但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中时,他们往往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小目标分散注意力,从而表现得极不配合。很多老师可能都深有感触,尽管他们花费了很多精力去备课,但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并不是在讲课,而是在维持秩序。然后老师的命令越多,孩子们的反抗也越多,于是,宝贵的上课时间常常就浪费在处理这种反抗上。
那么,怎样才能吸引孩子合作呢?我们可以描述、表达、提示,但不要指责。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描述问题和表达感受的方法,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仍然没有意识到,或者不愿改正,可给孩子一定的提示。在吸引孩子合作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指责孩子,更不能给孩子贴上任何负面的标签。
简单地描述问题,能让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问题本身,孩子也会更愿意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比如:有个学生忘记在考卷上写名字了,老师可以直接说“我这里有一张没有写名字的考卷”,而不要用讽刺的语气说“哪位天才同学又忘记写考卷名字了?”前一种表达会让孩子明白自己犯了没写名字的错误,而后一种表达只会让孩子觉得“我记性很差,所以又惹老师生气了”,他甚至可能因为害怕被惩罚而不敢承认试卷是自己的。
不过,对于比较粗线条的孩子而言,有时只是描述问题并不足以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时就需要表达感受了。由于感受是私人的,也是别人无法衡量的,所以当我们在表达自己感受时,哪怕存在小小的夸张,也不用担心会伤害到他人。举例来说,你是班主任,有个代课老师来告孩子们的状,说孩子们在课堂上很不尊重他,表现非常不配合。那么在对学生表达时,你可能通常气愤地说:“刚才代课老师告诉我,说你们对他的态度很糟糕,难道不觉得羞愧吗?”但这样表达实际上不能解决问题,而是在指责孩子,孩子被指责后本能地感觉受到了伤害,并找出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如果换一种表达“我听说,你们在代课老师的课堂上纪律不太好。我不希望听到有人说,我们班的学生为难代课老师,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这种表述中,完全没有指责孩子,只是描述实际情况,并且表达了自己难过和失望的感受,这会让孩子感到自责并进行反省,因为他们非常清楚这个结果是自己造成的,也会愿意改正自己的错误。
那么是不是描述事实和表达感受后,孩子就一定会配合了呢?不一定。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可能会因为玩兴正浓而忘记自己需要遵守的纪律,并非他们不懂道理,而是他们自控力不够强,对于事情的轻重缓急也缺乏判断,这时我们就需要给孩子一定的提示了。
提示方式分为两种。一是用简单词或手势进行提示。这个技巧非常适合于反复提醒多次的情况,特别是丢三落四的孩子。比如:当孩子N次忘记带重要的东西时,家长往往会失去耐心,开始大声抱怨:“跟你说了多少次要带笔记本,你就是从来记不住!”其实这时你只需要说三个字“笔记本”。孩子就能迅速从你的话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同时意识到自己的粗心,他们不喜欢听严厉的训斥或冗长的教导,一个简单的词或手势就能帮助他们执行操作,并且思考下次应该怎么做。
另一种是陈述性提示。当孩子犯错时,平静地陈述道理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比方说,有个孩子喜欢在桌上乱涂乱画,你可以提醒他:“桌子不是用来写字的,字要写在纸上”,而不要说“你在干什么?谁让你在桌上乱涂乱画的?”对于把钢笔随意扔地上的孩子,你可以说“钢笔如果掉地上,笔尖会坏的。”而不能说“你怎么又把钢笔摔地上了,钢笔很贵的你知道吗?”再比如你闻到有个孩子的T恤散发汗臭味,可以善意地提醒他“衣服每天都要洗一次,这样才能保持干净哦。”会比直接说:“你怎么臭烘烘的,没有跟你说衣服得换了吗?”要有效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不难理解,侮辱性的提示只是在宣泄愤怒并不能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相反,孩子会被这样的语言激怒,从而变得极不合作,但当我们用陈述性的提示代替侮辱时,孩子会更愿意做出改变。
除了以上两种,用便条传递信息也是一种特别有用的方式。孩子都讨厌说教,如果能将老生常谈式的说教换成一张简明扼要的便条,孩子会有一种完成任务的使命感,这种感觉会吸引他们重视便条上的内容,并且乐于去实施。孩子一旦养成阅读便条的好习惯,也会模仿大人自己制作学习服务器备忘录、计划清单等繁琐而又重要的小任务,让自己的学习变得更高效也更有条理。
如果都不起任凭,还有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技巧——用游戏的方式去化解矛盾。孩子们都非常热衷于在刻板的生活中加入幽默的调味料,一个小笑话、一次角色扮演或一个假想中的游戏,会大大提升他们参与的兴趣,让他们变得乐于配合。
假设有一天你下班回到家,看到家里一片狼籍:孩子们正在厨房里吃点心,桌子上到处是书、香蕉皮和点心渣。这时,你可能觉得自己头要炸了,很想发火。但一定要控制住,并且可以尝试用游戏的方式幽默地化解这个小小的不愉快。你可以扮演一位娇滴滴的公主:“天呐,厨房这么乱,我要晕过去了,快来扶我一把。”或者可以用黑帮老大凶狠的语气:“好了,你们这帮家伙,最好在晚饭开始前给我收拾干净,否则我要你们好看。”当然你也可以试试机器人的口吻:“所有——玩具——书——鞋子——香蕉皮——需要——在晚饭前——消失,否则——地球——即将——毁灭。”
游戏的技巧也可以很灵活地运用到孩子们的学习上,当他们表示不愿意写作业时,你可以扮演一个委屈的作业本:“小主人不喜欢我啦!我好难过,呜……”。也可以假装是警察:“我们正在抓捕一位没有完成作业的罪犯,他的罪名是对家庭作业使用冷暴力,无视它们的感受。如果你看到这样的罪犯,请提供他的信息给我,我的电话是123456789……”。孩子们听到这样的语言,会感觉非常新奇有趣,在欢乐的气氛中愉快地完成他们的任务。
听到这,你可能觉得有些招你自己已经用上了。其实这些技巧,是为了让大家领会它们背后的意图,那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肯定孩子的优点,接纳孩子的不足,帮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不平凡的亮点。
第三部分
说完了吸引孩子合作的技巧,再说说最后一个重点内容: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
通常我们会觉得,表扬孩子不需要技巧,只要是赞美的话孩子都爱听,至于批评,孩子肯定不喜欢,所以越少越好。其实不是这样的,行之有效的表扬和回避锋芒的批评对孩子来说都很重要。具体要怎么做好呢?
表扬的时候,尽量不要使用“太棒了”“你好聪明”“你真能干”这样空泛笼统的评价,而要多用描述性语言,去肯定他们的行为、努力和过程。其实孩子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他们了解自己的长处和薄弱环节,所以并不喜欢空泛的赞美。当他们希望得到评论时,其实是希望有人能认可自己的努力,而不是用完全敷衍的语气说“你真棒”。
关于孩子犯的错误,他们希望能在心态平和的状态下得到我们的帮助,以便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所以批评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错误上,而要先从孩子的优点或成绩开始描述,然后再指出还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一点非常微妙,也非常重要,它表明你对孩子的整体态度是欣赏的,但你也希望能帮助他做得更好,他只要稍微再改进一下就能更完美。
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描述好的方面时,不妨带着赞许的神情。而在指出不好的方面时,应该尽量不带感情色彩地去描述事实。
比如:有个孩子写了首诗,当他拿给妈妈看时,妈妈回答:“棒极了!你真是个伟大的诗人。不过,要是没有那些错别字就好了。”很明显,这样的回答会让孩子感到过于夸张,同时他认为妈妈并没有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而妈妈指出错误的方式,也让他感觉到这首诗因为几个错别字被自己搞砸了,所以他很难接受。这时,你可以说:“你写出了火车奔驰的节奏,对田野的描述也特别浪漫,很有画面感。读着你的诗,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坐在火车车厢里,在田野上奔驰呢。不过‘车尾’的‘尾’字和‘奔驰’的‘驰’字还有点小错误,把它们改正过来就更完美了。”听到这样的反馈,妈妈的感受会截然不同,他知道妈妈用心地读了他的诗,并且读懂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还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孩子感觉到被认同和被欣赏,就能法拉利发他们继续写作的动力。
其实这很容易理解,想想我们每天发的朋友圈,你是希望收到一个个点赞还是希望收到走心的评论呢?相信大部分朋友都更喜欢看到有内容的评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点赞只是已阅的标志,是程式化的赞美,甚至可以说是懒于思考的产物。而用心阅读后认真回复的评论里,才蕴含着朋友们对你真正的欣赏或认可,哪怕是批评,只要言之有物,也是能促使自己提高的积极回应。
总结
首先,我们说到了如何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结论是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是无法消除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的感受等方法去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从而帮助孩子排除学习以外的干扰因素。我们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但需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和界限。
其次,我们说到了吸引孩子合作的一些技术。我们知道要让孩子合作,可以用这几种技术:描述问题、表达感受、给出提示以及采用游戏的方式化解矛盾。
最后,我们说到了表扬和批评孩子的方法。我们知道夸张的表扬和挑剔的批评同样没有效果,客观地赞许孩子的努力、描述没有做好的地方,给出建设性的意见,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