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我是听了不少书的,大概也是有一百多本的,仔细回想,却发现这些书并没有在我的脑子里面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甚至没有印象,但我敢肯定的是,听书的当时我都是认真听的。
现在这个信息便捷的时代,听书算是一种快速了解世界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很快地提高认知,但是好记性诚不如烂笔头,这也是那些智慧的声音没有在我脑子里面划下点痕迹,最根本的原因。
今天无意间听到鲍鹏山先生的这本《好的教育》这本书,解说则是由鲍鹏山先生和樊登老师语录解读,点开听书的当时,我还是打算如过往听书一般,认真听一遍了事。
只是注定今天不同往日,当我接触到书中的那些对我来说新奇又极为有道理的思维时,我忍不住想记下来。那么最好的方式,应该就是写下来吧,这一两年来看的书我大部分都会写下些文字,而恰巧是这些文字,让我读过的书,在我脑袋里面长了些许根须,日久,它们大概也能让我脑袋里面这片贫瘠之地,慢慢茂盛吧!
樊登老师说这本书与其叫《好的教育》,实质是论述分析《孔子的教育》。虽然我也跟着课文学了背了些《论语》故事,但那时自己尚幼,哪里能理解里面教育的深意?听了这本书的解读之后,也让我有了细读《论语》的想法。
鲍鹏山先生,解读过多本名著,但我实在是孤陋寡闻,在今天之前并没有听说过他。很幸运,在一个平凡的今天,能到了接触到这位大师的灵魂,让我对教育思维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鲍鹏山先生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人的教育,人自身的教育,人的主体性的教育,而不是某些功能性的教育。(人的功能性的教育即考试能力、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教育,而人的教育是指教育能让人本身变得更完美、更强大,使人的情感变得更丰富,理智变得更健全。)
鲍鹏山先生不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因为一些功能性的教育(考试),我了解到教育界的大咖们早些年就提到过这一观点。而鲍鹏山先生对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解说,他从分析孔子的言行,结合现代的实例,深入浅出,解说了他认为好的教育。
(一)“兴、观、群、怨”
孔子是通过教授《诗经》,让一个人发生变化的,他给了我们四个字“兴、观、群、怨”,即有情怀;有观察力、判断力;有责任感、有担当精神,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如何解释呢?
“兴”的意思是唤醒,就是我们要让一个人通过教育被唤醒,要让他的内心充满生命力,产生渴望做事的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志向和抱负,培养他的家国情怀,这是第一项功能。(不是《诗经》的第一项功能,而是教育的第一项功能)
“观”就是看,你要能够博览群书,你要能够理解艺术,理解人类文化史上的成果,要提升阅读量,提升理解能力。
“群”,就是你要有社会责任感、群体意识,你要有对社区、国家负责的精神,这是“群”的内涵。你不仅是为自己解决问题,更要为大家解决问题。
“怨”的意思不是过去大家通常认为的,心情不愉快的时候发发牢骚、念一首诗等等。“怨”就是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你会对现实有一些不同意见,并且通过教育,你能够把这些不同意见恰当地表达出来。
《诗经》只是一个工具,孔子想让学生们通过《诗经》来获得某一种人生的、个体的、生命的素质。他就用了“兴、观、群、怨”四个字来解释。
(二)书的脉络
这本书的主要脉络是鲍鹏山先生回答了五个问题。
1、教育是什么?教育的两大使命是什么?
第一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把人类历史上的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教育从人类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就具有的本质性的、最原始的使命。
第二个使命,就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技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
文化的教育就是心灵的教育,而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是手的教育。手的教育能让你更有动手能力,而文化的教育能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温暖、慈悲。
2、教师能做什么?
①在今天这个时代,知识传播的渠道这么丰富多彩,如果一个老师只是在教学生知识的话,这个老师必然会被淘汰。老师所起到的更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价值的判断上引领学生。
②老师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正当的兴趣——将来能够影响他生命发展的兴趣。
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反思:就是一张卷子的目标不应该是100分,而应该是80分。
对此,鲍鹏山先生有两种解释:一、我们要求学生认100个字,要求考到100分,那就意味着他必须每一个字都不能有一点点错。这是一种形式,叫100分的试卷。还有一种形式叫80分的试卷,比如我们给学生200个字,要求他们记住80%,也就是160个字,而后一种更容易些。二、当我们把60分确定为及格线的时候,相当于给了学生40分的犯错空间,这样他的思维就活跃了,胆子就更大了,敢于提出独立见解了。
3、第三个问题是,什么才是素质?
鲍鹏山先生认为,要知道什么是素养,得先了解什么不是素养,而他说到:知识不是素质,技能不是素质。
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不是他的知识宽度,而是他的判断力和精神高度。而培养这些东西是要靠那些元典来进行的。
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素质就是“你将来能不能扛事”。
4、第四个问题,何为经典?
书里说到,孩子小的时候不一定非得学唐诗,不一定要从诗词开始,甚至不要从诗词开始,应该先从最经典的、本质的东西开始学。
这里鲍鹏山先生说到两个概念,有的书叫经典,有的书称为元典。经典的数量有很多,不同时期都可以出现经典,但是元典只能在特定的时期出现,在今天这个时代不可能出现元典。“元”有源头、原来的意思,某种文化的源头,或者某一种开山式的著作就叫元典。
元典界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我们的价值观。所以,如果你从源头入手,再看别的书就很容易理解。
5、什么是好教材?
好教材的界定,在经典的解释中可以分析得出。
说书的最后,鲍鹏山先生还对教育做出的美好的构想:最理想的教育,就是人类的教育在最初状态下呈现出来的样子(书中说到:教育曾经有过高尚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
而“高尚的内容”指的不是我们讨论一些高雅的问题,而是我们能不能脱离一些特别实用的、功利的、工具化的教育,我们能不能更多地进行一些培养人自身思维能力的教育,这才是崇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