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先是心血来潮补齐了做假发的工具,然后没做任何接下来的打算,因为按照以往我的习惯,到这一步就差不多结束了。顶多再加上测试一下,我的手是不是好的。我的意思是,我顶多浅尝辄止,不会继续深入的去研究,更别提专精做某一件事。
我仔细想了一下,我是讨厌思考的,这种思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思考,我不知道该怎描述这个动作。
有点像是有人在说,我们要做到全面营养,但其实没有人知道到底什么才是全面的。这个例子不恰当,反正我的意思就是思考和思考,可能不是一个东西。
总之,我好像突然明白过来,我讨厌思考,或者叫深究。我不确定我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正常的,总感觉会有脑科学家之类的专家,可以对我这种行为模式给出解释。
我突然发现这件事情,是从父亲的一句“埋怨”开始的,那天我与朋友约定好一起出门办事,当离约定的时间还有一个小时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个等待的时间有些漫长,或许我应该做些“更有意义的事情”。然后我理所当然的迟到了,理由很简单出因为我要做那件更有意义的事情,而我对做这件事情的时间预判错误。虽然我与朋友并没有因此耽误行程,但父亲说了一句,你总愿意把时间堆得满满的。
当时听他这样说,我心里有些生气,但也心知他说的没错。我不得不承认 我确实很愿意把事情都集中在一个节点去办,因为我觉得这样效率会更高。
事实有没有效率更高先不提,这个事实我却已经开始察觉到了。无论大事小事,我的安排逻辑一般是这样的,我要去x地办xxx事,正好那附近有xxx我随便可以把xx事一起办了。
如果真的是凑巧,可以顺便一起解决其实是没问题的,最起码听起来没问题。我的问题却是我好像在刻意制造这种凑巧和顺路。
在这种情况下,事情有没有办好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事,那个“凑巧”、“顺路”能不能满足我的内心需要。
工作上,做这个的时候,顺便把那个也做了吧。这种情况下,所处理的事情一般只能拿“及格”分。一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很像一分钱一分货的概念,虽然我不认同这个概念,但它放在一个人处理事情的精力配比上再合适不过了,一份投入一份收获。
于是我开始想,为什么我会习惯性的这样去做事情,想来想去,发现自己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我的大脑确实不喜欢深度思考,这时我真的很希望每一个大脑都不喜欢深度思考,这样我就看起来没那么懒,没那么蠢了。
承认它其实不难,问题在于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是逃避吗?好像有点。
我在逃避什么呢?逃避麻烦,因为需要深度思考。
怎么避免逃避麻烦呢?说服它,我发现有时候可能不一定需要的是深度思考,有时候可能直接上手做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结果了,只需要更多一点耐心。
所以,意思是不要做长远的打算吗?虽然不能这样理解,但最起码可以先把一个你想达到的目标朝着80分的目标去前进,而不是60分,或者不及格。
可是80分比60分难多了。我想到一个词叫做信念感,或许我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点子都是不错的,但一个线稿无论如何只能得到“看起来不错”的评价,它连半成品都算不上,可能只有具体的细化过了,才能形成完整的东西,甚至形成风格和壁垒。
扯远了,说回我喜欢顺路和堆积这件事情,我分析了它的缺点,但它应该也有优点吧,比如,做个什么东西顺路总结一下,也是经验吧,暂时我还想不到更有价值的意义。
希望有热心的小伙伴帮我分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