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些地方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记者在一些地方调查发现,部分中小学生课间10分钟被约束,除喝水和上厕所外,不能走出教室活动,甚至不能随意离开座位。
楼道里本应该是同学那自由奔跑的身影和时时传来的欢声笑语,一切都变得静悄悄了。老师们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这种做法虽能理解但并不能赞同,虽可减少意外发生的几率,但却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那么学校如何发挥积极作用,如何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一系列问题,不止是一方需要努力,还需学校、老师、家长三方共同形成合力,才能更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从学生渐渐成为家长,那么教育问题一直是我们持续关注的话题。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一个国家的教育强则代表综合国力强。而一、二线城市并不能完整反映中国的全貌,千差万别的“县乡”才是最具有“中国味”的,更代表真实中国教育。
有调研显示,中国近2000个县容纳了全国50%以上的中小学生,他们的教育现状被认为是最真实的中国底色,中国教育发展得如何,关键看县域教育办得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
《县乡的孩子们》由杨华、雷望红等老师所著,通过对县乡学校、家庭、教育管理部门及基层社会的全方位调查,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学校的运转、教师的想法、家长的诉求、学生的心态等教育状况,探寻县域教育的现状、问题、前途。
书中重点探讨了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县中衰落,分班管理,学生沉迷游戏,校园欺凌,青少年抑郁,家校关系,陪读妈妈,“双减”政策及其寄宿制、“教育新城”等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是家长关心关注的焦点,书中同时对这些焦点问题做了深刻的剖析,分享了一些解决上述问题的案例和经验,除了值得教师阅读学习外,对于家长来说,也是值得一读的。
从书中大量的调研情况来看,普通农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力度取决于他们是否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对教育的重视大多出于功能导向,即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这种导向的程度差异促使家庭教育观念产生差异,从而出现教育投入和教育行为方面的差异。
对比之下,城市家庭的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却是竭尽全力,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旨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故,要想着力解决教育的最基本问题,最应该关注的还是县乡的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只有真正进入教育一线,全面了解教育领域的问题为何,复杂性何在,我们才能更好把握我国教育领域的完整图景和发展方向,探索出适于中国国情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当然,这离不开我们每个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