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读《围城》,有一个奇怪,方鸿渐口才那么好,偏偏当不好大学老师。
最近重读发现,这个反差,其实是解读方鸿渐命运的一把钥匙。
复旦陈果老师,教大学哲学,成了网红;方鸿渐在三闾大学,教哲学和伦理学,学生们上书要轰走他,最后被解聘灰溜溜走人。
论口才,方鸿渐应该算《围城》第一,泡妞,怼人,谈人生,都是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虽说博士文凭是买的,也算知识广博,哲学伦理学这类课程,本该是他的菜。
本可以成为民国版的陈果,却成了一枚苦果。
怨谁呢?
我认为根本原因就是:方鸿渐缺乏最起码的人生规划意识。
一
缺乏人生规划的人,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也看不到。
方鸿渐就是这样,他和人谈及三闾大学,几乎都是抱怨、讽刺:穷山恶水,校长官僚,同事倾轧,女老师又丑又土,学生难缠,等等。
我翻遍全书,没看到方鸿渐说过三闾大学半个好字。
三闾大学真那么不堪吗?当年初读时,我同情方鸿渐,如今重读,我发现是被方鸿渐带节奏了,三闾大学,其实没那么不堪。
山河破碎,前景渺茫,校长、院长一帮高级知识分子,没有投靠日伪,放弃大城市,来到穷乡僻壤创办大学,他们身上除了龌龊虚伪,就没有一点值得肯定?
方鸿渐在银行任职时,月薪100元,即便在消费水平最高的上海,也算是收入阔绰;三闾大学给方鸿渐280元月薪,涨了近三倍。
三闾大学给的薪水,真的算很有诚意了。
至于学生,如果方鸿渐讲课让学生像听相声一样享受,他们还会难缠吗?看看他是怎么讲课的:
……自以为预备的资料很充分,到上课才自己讲得收缩不住地快,笔记上已经差不多了,下课铃还有好一会才打。一片无话可说的空白时间,像白茫茫一片水,直向开足马达的汽车迎上来,望着发急而又无处躲避。心慌意乱中找出话来支扯,说不上几句就完了,偷眼看手表,才拖了半分钟。
尴尬不?
再看看方鸿渐瞧不起的李梅亭,人家是怎么讲课的:
……往往他讲得十分费力,有几个人坐着一字不写,他眼睛威胁地注视着,他们才懒洋洋把笔在纸上画字。鸿渐瞧了生气,想自己总不至于比李梅亭差,但是隔壁李梅亭的“先秦小说史”班上,学生笑声不绝,自己的班上偏这样无精打采。
偏偏是第一反角李梅亭,讲课有陈果老师的境界。
方鸿渐的口才和机灵劲,只能用于聊天吹牛逼,怼人、怼天、怼空气;一到讲课,它们立刻不辞而别,就像和他有一夜情的鲍小姐。
为什么会这样?方鸿渐好像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口才基础和知识储备,距好的讲课,还隔了一层纸;你得反复打磨,才能够捅破这层纸。
方鸿渐没有反复打磨,因为他内心并不喜欢讲课。
为什么他聊天吹牛逼,就妙语连珠呢?因为爽啊,热爱这个。
唯有热爱,享受,才会进入灵思如泉的美妙境界。考研咨询,单调不?但张雪峰讲出了单口相声的效果。
方鸿渐有口才,有知识,没钱,没背景,没家世,没有一技之长,处世能力在平均线之下,除了当网红老师,还有更好职业目标吗?
方鸿渐不知道,他口中一无是处的三闾大学,其实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机会。
二
1、
方鸿渐的内心,一直是个孩子,从未有过成长。
最可怕的是,他一直不知道自己这个毛病,也没人提醒。
大学时,按家长意志订了婚,中途想退婚尝尝自由恋爱,老爸威胁取消生活费,立刻就举手投降。大学毕业时,未婚妻暴病身亡,方鸿渐出于礼貌发函悼念,文辞极为哀痛诚恳,老丈人感动之下,决定把备好的嫁妆费用,送给方鸿渐作为留学之用。
方鸿渐拿着一笔飞来巨款,留学去了,四年中换了三个大学三个地方,伦敦、巴黎、柏林;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第四年春天,看银行里只剩四百多磅,就买了一张美国野鸡大学克莱登的博士文凭,海龟回国了。
留学该学什么,未来凭什么立足?方鸿渐从没想过。
回国该干什么,也是心中无数,前准岳父看他没去向,邀他在自己创办的点金银行帮忙做做文书工作,月薪100元,高薪哟,方鸿渐立刻欣然接受,然后就一门心思想着追唐晓芙了。
能进银行,还有前岳丈提携,为啥不学习银行核心业务,仅仅满足于文书之类边缘工作?
至此,命运对方鸿渐还算是很青睐的,小日子过得有多滋润,小说里有个细节:回国时,同船的留学生,包括官宦人家的千金苏文纨,坐的都是三等舱,唯独方鸿渐是二等舱。
此时的方鸿渐,头顶海龟博士名号,回家乡小镇有地方小报上门采访报道;和官宦小姐苏文纨、唐晓芙情场三角,又通过苏文纨,能和一帮社会名流社交应酬,高谈阔论,俨然一只脚已跨入上流社会矣。
我看过一个谈清华北大学生的帖子,有一句话印象很深:对不少小地方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而言,大学时光,就是他们一生的高光时刻;之后,人生慢慢灰暗,用一生的时间,独自回味清北高光时刻。
刚回国的方鸿渐,就处在他短暂的高光时刻,很快命运就要和他做清算了。
回顾方鸿渐的一生,读大学,留学,找工作,都是随波逐流,被别人推着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
他就像一个孩子,人畜无害,与世无争,没有目标,没有规划,只要处境还过得去,就沉浸在牧歌般的幻想世界里,以为这就是现实。
只有一件事,方鸿渐目标明确主动积极去做过:追求唐晓芙。
2、
赵辛楣,从小屁孩起就目标明确:一是要娶苏文纨,二是长大要做官,因为有人给他算过命,说他是南方贵宦之相,前程不可估量。
苏文纨从小也算过命,说她是官太太之命,有25年帮夫运。赵辛楣坚信,帮夫就是帮自己。
遗憾的是,赵辛楣从小人高马大,外表铁憨憨一个,小伙伴们玩游戏时常被捉弄,给苏文纨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苏文纨心中,赵辛楣就是白马王子的反面。
因为要做官,赵辛楣学了政治学专业;因为社会崇美,所以去美国留学镀金。
回国后进了政府机关,政府内撤,自己就进了上海的《华美新闻社》做编辑,因为新闻跟政治是最近的。
赵辛楣学政治,是真学,学以致用,面对想象中的情敌方鸿渐,他就像希特勒面对小国大使,把气势威压的招数运用到近乎极致。
为了拆散方鸿渐和苏文纨,就送方鸿渐三闾大学的教授职位,同时又还了三闾大学校长寻求人才的托请。巧妙整合资源,达到自己目的。虽然动机自私,但并不害人,毕竟是一个充满利益诱惑的坑。
这就是赵辛楣做人做事的风格:开动脑筋,积极巧妙应对难题,但不会主动去害人。
即便是打击情敌,也考虑实现双赢、三赢,用利益交换去化解对手。这样的人混官场,会不会左右逢源?
当误会消除后,又和方鸿渐成了莫逆之交,这倒是挺有趣的。
面对失恋的反应,最能看出方、赵的不同性格特点:方鸿渐失恋后,近乎情绪崩溃,天崩地裂,也因为自己的情绪原因而迅速和前岳丈一家绝交,失去了点金银行的工作。
赵辛楣失恋,大大方方去出席苏文纨的婚礼,看到苏文纨所嫁之人远不如自己,更是放出豪言:苏文纨这样的眼光,就不配嫁我!
拿得起,放得下,赵辛楣就是这样。
三
方鸿渐一行人去三闾大学的途中一段,钱钟书夫人杨绛颇为赞许,认为写出了几个人的性格特质,和世态人情。
还充分揭示了方鸿渐的一个特点:没用,脆弱。
途中众人盘缠将尽,为了取出三闾大学的汇款,需要政府机构做担保,大家准备去教育界交涉,方鸿渐说我也要去,赵辛楣嫌他十几天不梳头剃胡子,脸像刺猬,头发乱得像母鸡在里面孵蛋,不许他去。
同样是旅途劳顿,李梅亭、顾尔谦四五十岁的人,尚且积极出门办交涉,方鸿渐27岁的小伙子,就因为萎靡不振,好朋友都不许他出门了。
教育界交涉无果,返回路上,顾尔谦这个市侩看见“妇女协会”的牌子,灵机一动,说妇女协会也许会心软有同情心,让孙小姐走一趟没准能成。于是孙柔嘉走一趟,果然成了。
有意思的是,李梅亭、顾尔谦这两个自私的市侩,在旅途中都有闪光表现。买不到下一程车票,众人百筹莫展,李梅亭看到旅店的暗娼,上去和她搭讪,方赵二人在旁鄙夷看笑话,李梅亭忽然问暗娼:“公共汽车的票,难买得很,你熟人多,有没有办法想一个?”,暗娼说认识一位侯营长,可以想办法。
暗娼走后,李梅亭回身看着方赵二人,一言不发,面带得意。二人都钦佩他异想天开,真有本领。
还有一次,雨中步行到了一处旅店,大家倒头就睡,一觉醒来商议说,昨天走得累了,湿衣服还没干,休息一天,明早上路。反倒是年纪最大50岁的顾尔谦,兴致像水里浮的软木塞,倾盆大雨都打它不下,提议午后游览雪窦山。
两个年纪大的市侩,旅途劳顿,却精神不减,苦中作乐,乐此不疲。
据说,幸运女神讨厌萎靡丧气,所以,善于苦中作乐的人,狗屎运总会比旁人多一些。
旅途同行,是小事,也不小,即便方鸿渐追求唐晓芙得手,旅途下来,唐晓芙多半也要和方鸿渐说声拜拜。
如果是和领导同行,领导铁定会在心里下结论:方鸿渐不可重用。
旅途的末尾,方赵二人私下议论李顾二人的种种自私行径,方鸿渐自信地问赵,通过这段旅行,觉得我讨不讨厌?
赵辛楣不客气说: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
方鸿渐想不到赵会这样不客气,气得只好苦笑,赵也知趣收了口。
看到了没?回顾旅途,方鸿渐非但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缺陷,反而沾沾自喜于自己不像李顾二人自私。
一个人的深处毛病,往往他的最好哥们才看得最清楚,但哥们也得顾忌说话的分寸不是?
所以,方鸿渐其实是错失了一次自我认识的良机?
其实不然,即便赵辛楣放开了说,方也未必听得进去,反而会给两人关系带来一些芥蒂。
四
三闾大学意外桃色事件之后,赵辛楣连夜出走,方鸿渐受到牵连,半年后没有得到三闾大学的续聘,被事实上辞退。
方赵二人再见面,境况已是云泥之别,赵辛楣在重庆政府中如鱼得水,而方鸿渐再次以失业之身,跟随新婚老婆孙柔嘉去上海谋生。
赵辛楣再次帮了方鸿渐的大忙,而方鸿渐的短见无谋,再一次暴露无遗。
赵辛楣凭借与上海《华美新闻社》总编辑的过硬私交,推荐方鸿渐去求职。
要知道,那时没有电视互联网,更没有手机自媒体,报社,是绝对的主流媒体,况且时值战乱,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渴求,可想而知。
这时能进入一家新闻社,难道不是人生的一个大好机会?
打个比方,那时的一家新闻社,应该相当于今天的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吧?
方鸿渐是如何选择岗位的呢?他不选记者编辑核心岗位,偏偏选了资料室这样最边缘、最轻松的岗位。
拜托,你正是三十左右的青壮年啊,又是中文系出身,当记者编辑,难道不是你的当然之选吗?
即便没有经验,以赵辛楣的关系,你去求求总编辑给一次机会,总编辑会不给?
可以推测,此时的方鸿渐,已经斗志全无,心气低到了尘土里,能安稳拿一份糊口的钱,就是他的最大目标了。
但是,不抓住机会培养自己的核心技能,所谓安稳,从何而来?
面对机会,放弃挑战,选择轻松,随之而来的,就是自己后半生的不轻松。
果然不久,因为内部之争和站队,方鸿渐再次失业了,没有核心技能,赵辛楣也帮不上忙了,下一份薪水在何方?
《围城》的最后章节,方鸿渐的全部心思,就是和老婆,和老婆姑妈,和老婆姑妈的佣人和宠物狗,无休无止地撕逼。
撕逼,有个卵用?
你一地鸡毛,不就是因为你没有生存的核心技能?
方鸿渐在撕逼中纠结痛苦,他完全意识不到:就在不久之前,赵辛楣给了他一次绝好的人生翻盘机会。
缺乏人生规划意识的方鸿渐,机会送到他面前,他也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