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说,他的文章不是在书斋里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他写的,都是他的故事,他的经验、体会与感受,更没有抄袭。偶尔引用别人的话,是因为那话说的对,引起了他的共鸣,或是用来佐证他的观点,增强说服力而已。
读与写是洗洁剂,经常洗去自己头脑中的污垢;读与写也是充电器,不断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新的理念和动力。读与写是教育教学不断进步的双翼。读与写的过程,是不断肯定自己、激励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反省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在这样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实践有了智慧,有了理性,使自己的路走得越来越正了,越来越直了。
全书包括前言,《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后记,语文教学的观点。分为四辑,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
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不断的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的基石。),培养习惯,繁琐的分析和讲解没有必要,要把3500和2500保住,把读和写抓住,一句话;要把语文的根本留住。
语文教学是干什么的?说白了,就是教学生学语言、用语言的。
教小孩子学语文,要手把手的教,实打实的教。手把手地教,说的是耐心和细心,实打实地教说的则是一种责任、一种坚韧、一种夯的精神。
守住小学语文教学的“常”。“常”是什么?“常”是不变的东西,是规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哪些是不变的?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是不变的,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是不会变的。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是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教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教作文也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我们的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已经摸得很透了,“熟读,精思,博览,多做”是古人对语文教学规律的高度概括。每天十五分钟的写字课,以硬笔为主,照着字帖描、仿、临。“字无百日功”,一个学期下来,就见成效。一年后,大见成效。练字也改变人,造就人。写字就是育人,学写字,就是学做人。
学语文是个慢功,是个长期训练、积累的过程。阅读可就是读书可,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节节读,课课练,锅屋岂有熏不黑的道理?每天坚持读课外书,半小时,要出声读。请和书籍交朋友。语言这东西,读多了,听多了,就会印在脑子里。但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真正过目不忘、过耳不漏的是几乎没有的,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记得住。于是,人们就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做笔记。
课堂上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老师是干什么的?不就是教学生说话、读书、作文的吗?
于永正教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他崇尚微笑教学,认为这是教学最佳境界。笑不是硬从嘴角和皱纹李挤出来,不是硬装出来的,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以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别的,是老师的美的懿行、知识和能力的结晶。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和艰辛。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李,在理解后的朗读李。在字词句段篇里,在听说读写里。
课标是教学的圭臬,是依据,要常看,常看常新。
什么都能和作文教学联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