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知识?
1.考试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识,茶余饭后能高谈阔论,这也不叫有知识。这些场合下知识虽然有用,但是这些知识都不太牵扯到具体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戏。
2.什么是真正的知识呢?
2.1只有当局势不明,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办,而错误的判断又会导致一些不良的后果,你要是能因为有知识而敢于拿一个主意,这才算是真有知识。
2.2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实际决策的时候,他才是你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是能运用,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因为个人成长的目的已经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判断”与“选择”
二、如何建立知识体系?
1.寻找触动点。
在你阅读或者看新闻、看案例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梳理框架,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寻找触动点。
我会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标记,在空白处写下大量能联想到的思考。书读完之后会放上几天,然后问自己这本书最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只要他真正触动我,并能让我发生真正的改变,我认为这本书就值了,至于其他的忘记就忘记。我一点也不觉得可惜。
想想看你看过的那些书,做过的那些笔记和思维导图,有多少你还记得?大部分都模糊了?如果再问自己这些知识中哪些是平时能真正运用的呢?答案或许更少,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
2.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
我们潜意识的感性能力完全可以作为学习的筛选器——通过情绪触动,识别与自身需求结合最紧密的内容。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让自己处在舒适区的边缘,高效学习,快速提升。
我建议每个想成长的人都需要进行每日反思,因为它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
“感知笔记”不是记流水账,而是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不管是好的启发还是坏的体验,都写下来复盘,写的越细越好。每一个触动点都能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
3.建立连接。
因为不是所有的触动都是有效的,还存在一种伪触动。如果不及时强化,新的触动点很可能停留一段时间之后又“飞走了”
所以必须想办法与它发生关系,产生连接。这种连接越多越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这会促使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对新知识作出反应。
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一个知识、一个道理、一件事情说清楚,让外行人也能听懂,那么这些知识道理就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2)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知识,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有些话或者音频听完当时很受触动,但需要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如果你在读书、写作、交谈的时候想到一个观点,哪怕记不清具体内容,只有一条微弱的线索,你也要极端重视这些内容,因为这些能在需要的时候被提取的知识,是与你真正产生触动的知识,所以要想办法主动关联和强化。
(3)在生活中能够经常练习或使用这些知识,因为实践是产生强关联的终极方法。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发生真正的改变。当你运用那些知识践行那些道理时,相关细节就会源源不断地显现在你的视野里。
最终你会明白所谓的学习成长,诸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本质上是一回事:在舒适区边缘,一点点向外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