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班主任应付我问题的话从“自净其意”悄然变成了“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法师啊,我和同学吵架怎么办?——你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师父我考试不及格怎么办?——你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
我估计如果我问:我想要自杀怎么办?他还是那句:你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啊。可我一旦问:如哪些理?怎么作意?做不到怎么办?他却跟没事人一样一问三不知。
只告诉我这样做好,却不告诉我如何这样做?——结果好好的一句法义就这样被糟蹋成了我耳中“正确的废话”。
的确,就那些问题而言: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本来就是答案。
但他老人家也太高估我的理解力了吧,我又不是六祖,根性厉的哪怕只听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开悟,我就只是个智障儿童,他应该多对我费心讲解一下啊。
不过在他拿这句“大话”熏染了我足足一年后,我对这句话还是有了一点兴趣和研究,所以就有了今天这篇文章。
不过今天我并不是要跟大家“科普”什么是如理作意。这种大命题,浅薄如我实在不敢深言。
但是一点点朴素的心得我还是有的:比如我是如何“做到”如理作意的。
众所周知:发动三业最初的心所和最有力的心所是“作意”,它以令心“警觉”为性,也是一个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正是通过作意,我们的目标才得以呈现在我们心中,而“目标”的作用就是告诉你:你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
由此可知作意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如理作意呢?
《法蕴足论》第一卷说‘云何名为如理作意?谓从善士,闻正法已,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奇哉世尊!能说如是深妙正法。…………彼由如是内自庆慰,欢喜踊跃,引摄其心,随摄等摄作意发意,审正观察深妙自义,如是名为如理作意。
我说过我不hai敢pa妄bei言ma,所以我只好引经据典了。相信智慧如你一定看得懂。(看不懂也没关系,反正重点不在这)
那么我是如何做到“如理作意”的呢?这就需要回到标题的那句话:“如理作意的前提是以理服己。”
这句话是我的经验之谈,要知道只要是修行人谁都想如理作意,但这件事可不是“想与不想”就“能与不能”的。
经过我的摸索和总结后,我发现想要达到如理作意的境界就不能忽视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前提:以理服己。
这个词是我在听一次公开课的时候主讲老师提出来的,他说: 以理服人几乎不可能,但以理服己则是一种选择,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
听完这句话后我总觉得心里有一句话往出蹦,到了晩香时静下来后终于看清楚了这句话:“续祥啊!你要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啊”。——班主任的这句话真是魔音绕耳。
不过在我随后仔细想了想这两句话的关联后立刻就大笑了起来:以理服己不正是如理作意的前提吗?
以理服己:你以为生命是什么,生命就会是什么。
古罗马的执政官兼职田野哲学家的波伊提乌说过一句话:“除非你觉得悲惨,否则没有什么是悲惨的;同理,除非你知足常乐,否则没有什么事情能让你快乐。
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他其实深刻的理解了“作意”的重要性,他的这句话也为我导引出了“以理服己”的方向。——在了知正法后努力的摄法入心并达到“胜解”。
什么是胜解?
胜解就是一种坚定的信解——发自内心认为一样东西好,再也不动摇,发自内心的觉得这种事情就该这样做,再也没有别的办法,这就叫胜解。
好比此刻如果有人问你:黄金和牛粪的价值谁高?你会毫不犹豫的脱口而出:黄金。问你怎么往生西方?你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肯定是阿弥陀佛而非弥勒佛。
这种“没有半点怀疑和犹豫”的状态就是胜解。(我严重怀疑我们班主任对于用“如理作意”应付别人问题这件事也已经有了“坚定”的“胜解”。)
就像一个牛人对它的解释:“你得觉得它是唯一的路,而不是还有别的路。不是有了它更好,而是没有它不行”。
对正法有了坚定的胜解会让我们的生活“踏实笃定”再无犹疑。
为什么明明在说“以理服己”我却突然写了一大堆的胜解?
因为:以理服己的结果就是达成胜解,而达成胜解的结果就是我们从此就可以毫不费力的“如理作意”。
在这里我还要插一句:对正法达成胜解的结果固然可喜,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需要费点力的。
对一个法义进行正确的认知很容易——这是一个“研究题”动动手指就可以找到正确答案。
但对一个法义达成“胜解”却要困难的多了——这是一个“练习题”,需要我们不停的通过“如理作意”去“以理服己”。
而无论“研究”还是“练习”,诀窍都很简单:在对的方法里反复做。
在学习法义这件事上: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在践行法义这件事上:没有刻意练习的痛苦则没有不假思索的清楚。
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对劲:你开头明明说:“如理作意的前提是以理服己”,现在怎么又说:“我们需要不停的通过“如理作意”去“以理服己”呢?
这正是我接下来要说的:如理作意和以理服己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双向回路”——如理作意可以增上以理服己,以理服己也可以增上如理作意。
但这绝不是说它们是一个概念——它们只是相似而已,而相似,就是“不同”!!!
哪里不同呢?
前者是一种“境界”,后者则是一种达成境界的“方法”。所以想要“如理作意”,你得先“以理服己”。
这种概念上的细微差别,虽然比重非常小,但是权重特别大,明白了这种差别之后你和这个概念的关系就要全是另外一副模样了。
而且作为方法,以理服己当然更具“可操作性”,自然也更值得大家知道。
这也正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告诉那些天天念叨“如理作意”的人:如理作意有一个前提:你必须相信这个“理”,如果你还没那么相信,那你需要做的就不是“如理作意”而且“以理服己”。
而我之所以说:我们需要不停的通过“如理作意”去“以理服己”其实是指:在你相信一个道理(以理服己)之后,践行这个道理(如理作意)会让你更加确信这个道理,也就是所谓“互为增上的良性循环”
惊喜来了
当你的这种良性循环运行一段时间后,你会有一个惊喜:你发现自己再也没有选择恐惧症了!
因为通过如理作意,你学会了“如理如法的做选择”。有理可据,有法可依,还哪里来的选择恐惧症呢?
我们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是一张白纸,但为什么有人活成了名画,有人却活成了废纸?就是因为选择啊!
有一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选择的重要性:此时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未知的路,踏上这一条,另一条路上的景色,便会从此沦为幻境,或者说,沦为你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的一个定义就是:“没有发生的成本”)
我们的人生路每一天都有无数个岔口,所以每一天都需要你去做选择。
而理、法、正是无数往圣先贤为我们编写的:选择说明书。
按照这个说明书做选择,我不敢保证你会有多厉害多有成就——那些在于你选择之后的行动和行动创造的价值。
但是我敢保证起码你过得不会太差——因为这个如理如法虽然不能保证你的“上限”,但绝对可以保障你的“下限”。
起码你不会违法乱纪,更不会胡作非为,而且不能保证上限也可以理解成: “不约束你的上限”。
换而言之,只要你在比基础上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选择,我还有话说。
是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寺院做义工?是和女朋友出去玩还是抓紧时间好好复习??
无论你做什么选择,我都要送你一个佛教中烂大街的概念:身业。
什么是身业?用人话来说就是: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的价值有多少,不是看你如何说,只是看你如何做。
现在的你,是你过去一切选择的总和。
怎么选择,这你要自己看着办,不过千万记住:选择总是有成本的,你如果天天出去玩,期末一定会挂科。
明白这一点,你就是一个有“成本意识”的人。
而有了成本意识后,你的“作意”“选择”一定都会更加的“如理如法”,因为不如理如法是要付出成本和代价的嘛。
你做了什么,你就是什么!这句烂大街的话可以用来形容身业。
而我前面小标题提到的那句话:你以为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什么。则可以用来形容意业。
意业在我们的三业最为重要。正所谓“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身业和口业就好比是摇来摇去的狗尾巴,而意业则是那条狗。
如果说:“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决定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你怎么“作意””,则会决定你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
看到这里,你会发现:我们终于绕lei回si来wo了le,没错,从“如理作意”到“以理服己”,再到“如理如法的做选择”,这些概念之间那种“若有若无,细如游丝”的关联,被我用一大堆废话填补成了一个清晰明确的“关系图”。
而学会“如理如法的做选择”既是如理作意的结果,也是你今后美好生活的开始。
所以,这篇文章的关键词除了“以理服己”,还有一个隐形关键词:“幸福人生”。
或者说只要你学会“以理服己”,你就会有一个如理如法的“幸福人生”。
虽然你的人生可能已经很幸福了,但我还是祝愿读完文章后你的从此更加幸福,毕竟幸福这件事和抓贪官一样“上不封顶”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