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喜欢给任何事物下定义,那种类似于标签式的词,简单几个字就概括了所有。若一个词不足以概括,大多数人会用“就这样”带过。
“就这样”很万能,给别人、给自己、给任何事物,都挑不出一点毛病,还能饱含各种感情。
对事,“就这样”能左右逢源。这事成不了,就这样吧,透着一种无奈,还夹带着“我尽力了”的感慨;这事能成,就这样了,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夹杂着千帆过尽的辛苦,和总算可以喘口气的轻松。
“就这样”形容人也是最妥帖的。你/我/他/她就这样,或者就这样了,是褒是贬随前后语境变化而变化。话语中的感情,有时是早有预料的自信,有时则透着事后诸葛的懊恼,感情、情绪多到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不管是说谁,或是谁说,“就这样”除了能表达复杂多样的感情、情绪外,还代表被定义的人从前如此,今后也将如此。被定义者,有的嗤之以鼻,有的如认命般乖乖地跳进命运的漩涡中。
曾经在政府机关工作过一年,接触的人、工作环境,让我有进入平行空间的错觉。那时的工作环境、同事给我浓浓的质朴感。没有电梯的办公楼,楼道的水泥砖、待修的木质窗户,透着上个世纪的味道;工资、福利待遇、婚姻、家庭状况等职场、社交的禁忌内容,在这里都是公开的话题,因为领导、同事对我们新人的关心,大都是从这几个方面开始的。
在这里,给我超乎寻常的稳定状态。晋升的人、干活儿的人、养老的人,只要稍花点心思,都能给自己找到准确的定位,然后就这样走下去。不管你是出口成章、文采斐然的才女,还是90年代出类拔萃的硕士研究生,都要清零过去,重新开始,有的会一直做一件工作;有的会根据上级的安排,再次清零重来。
他们给我最大的感动是,不乏别有梦想的人,但对现在的工作同样热情投入。有时我会说他们:“你们这辈子就这样了。”话里有惋惜和羡慕;他们也会回我:“除了这样,还能怎么样?”透着得意和无奈。
这里面有一个89年的小男孩儿,生日差几天就是一个标准的90后。常年的机关工作,让一脸稚气的他,透着成熟稳重。
他的经历,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上学是学霸,全区都有排名的那种,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去银行拿高薪,然后考事业编进了机关;毕业后就和初恋结婚,顺其自然当爸爸;婚后他和老婆各自的家又都赶上拆迁,这对本来经济就不差的他们来说,简直是锦上添花……房子、车子、工作、老婆、孩子,他自己概括:用了几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大半辈子的人生任务。
很少有那么年轻的人能让我一眼看到退休,觉得一个人这辈子就这样了,他做到了。他觉得人生很长,既然有了别人没有的资本,不如去做更多的事。于是,他一边说这辈子就这样了,一边给自己定新的计划。为了有更好的仕途,考公务员、读研升级学历;给自己的人生另一种可能,比如计划开一家烤串店……他在不断的给自己找清零的理由,防止这辈子真的就这样了。
有的人一生注定会比别人精彩很多,要完成好几个“就这样”。
比如达芬奇,在他一生的67年里,有《蒙娜丽莎》这样的传世名作,还是个学识渊博的天文学家、发明家,任职过军事工程师和建筑师,称得上是个艺理双馨的天才。
也有人一条道走到黑,用同一个职业在不同领域各有建树,比如我喜欢的女演员天海佑希。虽然她一直是个演员,但角色和表演类型的跨度很大。1995年前,她是宝冢歌剧团里最优秀的歌舞剧演员之一,创造了新人出道成为公演主役时间最短、最年轻月组主演男役这样的记录;1995年后转行到舞台剧和影视界,沉浮10年,在38岁时才凭借《女王的教师》迎来事业的第二春,变身当代“女王”。
一辈子很长,有的人可以只做一件事,比如电影《太极1》里的杨露禅,故宫修文物的师傅们,还有被称为职人的中外手艺人们……他们用一个成功的“就这样”,反击了无奈、别无选择的“就这样”;还有的人一生必须要做好几件事,比如达芬奇、天海佑希……他们用很多个“就这样”,反击了单一的“就这样”。
对不迷信“就这样”的人来说,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都可能是另一个“就这样”的起点。
记得十几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女主角希望自己30岁前能完成结婚和事业两件大事,但在29岁这一年双双失意。在电影最后,她告诉自己,不管如何,30岁后,又会一切重新开始,一定要加油。
其实不管是30岁,还是40岁,在以后的日子里,今天都是余生的第一天。这是比出生更美好的新生,不需要婴幼儿时期的蹒跚认知,直达完全自我负责的年纪。
在这样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未来的机会。褚时健可以从85岁开始种橙子,我们也可以在30、40岁时理智地抛开“就这样”,制定新的人生计划,不然后面的几十年会很无聊。
曾经很羡慕比我年纪小的人,认为他们还年轻,经得起沉浮。但现在看来,我和他们一样,同样经得起那些沉浮,因为余生还长,不应该被随便定义。
(本文为九月原创,如非本人授权,禁止一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