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段子,问:“为什么刚进大学的新生都急于脱单?”
答:“因为他们天真地以为自己没有女朋友仅仅是因为高中禁止早恋。”
而现在,早恋低龄化现象日趋严重,连小学生都开始“虐狗”了。近日,一篇名为“六年级男生写早恋作文”的文章走红于网络。原来是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题为《我的暑假计划》。结果,有一位六年级男生,写了一篇理直气壮的早恋作文。
作为一个单身的90后空巢老人,我“感觉身体被掏空”。当人们纷纷在对这篇小学生“早恋作文”释放溢美之词时,我倒觉得有必要给它泼一盆冷水。这些写法老道、思维老成的小学生作文,带给围观群众的,到底是对早恋问题的思考,还是凑热闹不嫌事大的笑料?
也许很多人会对我说,不就图个乐子嘛,何必较真。那么请问如果早恋发生在你的孩子身上,发生在你孩子的班上,你还会为这篇作文击节叫好或调侃两句吗?你还会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吗?
而随便一搜网络,这样的小学生“爆款情书”比比皆是,很多“90后爷爷奶奶”受到一万点暴击,大家笑归笑,我觉得有三个问题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1.如何看待这些“早恋情书”风靡网络?
西南科技大学的宋潇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在论坛、朋友圈里,存在这样的舆论陷阱,明明是一些成人自己难以表达的观点,却要通过转嫁至一些“无辜群体”身上,借他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晦言,这是可悲,也是很可怕的。
小学生早恋作文爆红的背后,也是这样的舆论陷阱,人们只看到小学生作文的有趣,却不去思考是不是他们所写,或者他们为什么要写这些。只顾消费不顾真实,只看表面不看内在,有人反而还乐此不疲,感叹自己当初“多么单纯、天真”,并借此批判这些小学生“作业太少想得太多”。一个本不该放大的内容,被当成了大家乐于消费的"精神零食”。而真正需要我们深度思考的内容,需要人民当家做主提意见的时候,却鲜有人发生,人们在这种"泛娱乐化”下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所有如果当这个问题发生在身边时,也许我们最常见的反应就是手足无措。
2.如何看待早恋?
早恋是一个在中国受到特别关注的教育问题,而且低龄化越发严重。这是一个大家都避不开的话题。但我们的教育实践与学术研究过多地强调了其负面影响,缺乏全面看待的意识。
而相反,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很多年轻学生情窦初开处理得非常唯美。而很多早恋事件发生时,看客带有调侃意味的支持也是变相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可取!
国内认为早恋具有诸多负面特征,忽略了早恋对情感技能的锻炼作用,也带来了个体情感交往技能不足的某些社会问题。国内对于早恋的定义强调了学生尚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大量的研究也强调早恋不具有结果性、持久性,相反具有盲目性、偏激性等特征,但是这些研究忽略了早恋对学生情感交往能力的锻炼与培养作用。早恋要疏导,一味严防死守、或推波助澜都只会导致“决堤”。
事实上已有研究表明,不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而一味打压学生早恋的做法,无益且适得其反。我举个例子:北京的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为防止学生谈恋爱,继去年上海市八中在高中一年级学生中开始实行男女分班的教学模式后,在即倪年秋季开学后,北京的工业大学附属中学也把新人学的高一年级的男女学生分别分为五个纯男生班和五个纯女生班,各占一个楼层进行教学,以为这样就可以防止中学生早恋行为的发生。
其实,教师和学校为了防止中学生的早恋,就千方百计阻止他们的交往,这只能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学生的早恋行为从学校转移到校外,早恋的方式更隐蔽而已。
3.早恋低龄化,我们能做点啥?
这一点上,有很多学者,家长,同学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我仅就个人想法,提两个建议:
①.进行恰当的性心理教育,消除对性的神秘感。
实话实说,中国的性教育还是相当落后的。由于性问题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感的形成,因此,中小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恋爱观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的生理与心理同步成长,并在生理发育成熟的同时,达到思想和道德的成熟。
②多一些集体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课余生活。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是克服他们精神空虚感、孤独感的关键。而参加集体活动,发展正常异性交往,有利于男女学生之间思想、情感交流,便于他们互相了解,互相关心和帮助,建立正常的友谊关系,提高他们为人处世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并趋向成熟。
比如这样的男友混合小组,不仅能增进友谊,增加了解,还能男女优势互补。
总而言之,早恋是一种朦胧的、单纯的、相互的爱慕和欣赏而已,它本身油然而生非常纯洁。小学生霸气早恋作文是很正常的一种情感表达,其实在这篇作文爆红背后,很多人忽略了老师的神回复,非常中肯和巧妙:
“早恋这种事,就像小豆豆在冬天里发了芽,是会被冻死的。”“恋爱这种事尽管很‘美妙’,但真正的‘美妙’,只有在你成长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时才会出现。”“你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为这个老师点赞,希望多些这样的老师,给情窦初开的孩子都一些疏导,而不是斥责或调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