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时代,齐国虽然很强大也很富,但是参与感是不强的,尤其是看秦国相关的影视剧时,齐国就没有多少出场的机会,当然一方面因为秦国采用的是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跟齐国很少发生冲突,另一方面齐国又在东海之滨,齐国人注重商业经济不乐意拼命打仗。所以当秦国横扫六国时,齐国基本也就没有怎么抵抗就被统一了,齐国也是最后一个被灭亡的国家。
齐国灭亡后,齐国的百姓也怨恨齐国的王为什么不早点联合五国抵抗秦国,否则有可能不会灭国。我不知道齐国那个时候到底是安享太平日子好呢还是奋起打仗好,一方面因为齐国没有参与,40几年间其他国家打的民不聊生惨烈的很,齐国却基本过着天下太平的日子。另一方面齐国之前也不是完全不作为,但是被苏秦那么一搞打得齐国也一下子国力衰弱了,那个时候国王年幼太后执政,齐国选择求稳自然也是一种选择。但从某种上来说,百姓是要感谢齐国的王的,怎么说这几十年在内部还是过了很好的日子,被灭亡也没有怎么抵抗,秦国对于百姓也不至于太过残忍对待,生在齐国的百姓算是那个时代有福的了。
齐国原本姓姜,但是后来救了陈国的一公子陈完,此人德行不错得到重用,然后陈姓后来改姓田姓,田氏子孙在民间口碑也很好,经过286年的经营,加上权谋就将齐国变成自己的国家了,这就是著名的“田氏代齐”。田氏自然是有能耐的,当时田氏也进行了不同的变革,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且还开设了稷下学宫,这可是战国时代最高等级的学府了,里面有孟子和荀子,李斯和韩非也求学于稷下学宫荀子门下。
齐国有两场战争很有名,在魏国时也有提到过,一场是围魏求赵,一场是围魏求韩,尤其是围魏求韩这一场让魏国这个霸主从此由盛转衰,而齐国就成了东方的霸主,齐国人还很懂经济,是当时所有国家里,商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齐国差不多现在山东的位置,山东后来出现晋商也是特别会做生意,如今的山东也是北方里面经济最好的省份。从公元前350-284年,齐国这几年是东方的霸主,日子过得特别舒畅,但就是舒畅,做了一件很有隐患的事,就是趁乱洗劫了燕国的事。
燕国相比齐国自然是弱小了不少,尤其是燕国那段时间出现了政治内乱,齐国不帮忙就算了还坏心思的进行了算计,燕国人民一开始还以为齐国是好心都拍手欢迎,但居然齐国进入燕国后进行了抢劫的杀戮,这如何能让燕国人民能忍,做这样的事也太缺德,燕国人如何能忍,因此才有了燕昭王立志要报仇,然后遇上一个苏秦这样的大才,隐忍16年终于用宋国这个大饵让齐国心动,从而实现了复仇的计划。所以齐国因为重视经济所以是贪的,贪婪自然就会被利用从而付出血的代价。虽然后面齐国又收复了国家,但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
也因为这次战乱,齐国的太子就隐姓埋名躲在民间,认识了那户人家的女儿,这女子后来就被封为王后,这太子即齐襄王活得寿命不长,去世的时候孩子齐王建还未成年,故此由这位君王后执政多年,这君王后信奉不争这政策,我也不知道她是真学好道德经了,还是就是过好自己这一生就好了,反正她死的时候齐国还很好很安定,他儿子到灭国时也已经60岁了,也算是60年的人生很太平很不错了,总之这母子二人的一生不算惨,齐国的百姓也过了好几十年的好日子!就是历史上被骂的挺惨的!
引用一段网上别人总结齐国之败的总结词:
齐国之败,源于统治者沉迷于各项优势资源,安于现状、自鸣得意;面对愈演愈烈的战国搏杀,齐国在外交上投机倒把、政治上故步自封、军事上无视危机,对内对外无不落后于时代。而当齐闵王误判实力与形势,做出错误的决策后,被“资源陷阱”掩盖的真实实力,难以应对战略跃进带来的生存压力,齐国瞬间崩盘。
我觉得有点要求太高了哈,反正战国就是最终只能一家统一。齐国这后面的几十年算不算一种躺平的姿态,我觉得还是挺象的,可能就是那时齐国的执政者觉得加入斗争也最后免不了被统一,还不如好好享受活着的日子,免于战争之苦,毕竟离得那么远,秦国未必想要齐国的!象如今的年轻人也不加入社会的斗争,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好的方式过完自己这一生就好了!至于社会如何看也并不在乎了~~
让历史的归于历史吧,反正人这一生就活这么几十年,古人60岁已经算是很长寿了,齐国最后一任王也算是老天很厚待了,至于其他的让历史去说吧,最终天意就是给到了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