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人会感到不幸?
1.知识点
1.1关于本书
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一位是哲学家,主要研究阿德勒心理学,负责撰写本书的原案;一位是作家,把这本书以对话的手法来进行内容呈现。本书以阿德勒心理学为主,指引读者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幸福自由和自信。
1.2目的论和原因论
决定论:我们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事情决定,所以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因为过去没法改变。
目的论认为,目的决定了我们当下的行为(代表人物:阿德勒,他明确反对“心理创伤论”的,他认为,我们不是因为心理创伤痛苦的);
原因论认为,因为有过去的原因,所以你今天才会这样。
事实上,我们会从自己过去的经历当中,发现一些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对于过去的经历赋予的意义。怎么样解释过去的经历,是由我们自己选择的。
1.3性格VS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指人的思考和行为的倾向。我们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怎么看待每一件事情,这就是思维方式。
性格:比较难改变,但是也可以改变
2.摘要
像我们这样的人,这辈子需要练习的一个技能,就是怎么样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你自己下定决心不改变的。
人为什么想要改变,但是又害怕改变?因为不变对他们来说,才是更舒服的选择,不变会带来不满,但是面对变化则会产生不安。
想要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大多人选择了后者。
3.启示:
决定你现在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而是你的目的,心理创伤是否能让人感到痛苦,取决于解释它的方式。
性格或许改变不了,但是思维方式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所有的现在都是自己选择的,而改变最需要的,就是勇气和决心。
无论过去发生什么,对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二.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1.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自卑感的原因:阿德勒认为 不是因为过去的心理创伤产生的而是为了避免在跟他人的关系当中受伤,所以我们就以此作为讨厌自己的理由。但是这种自我保护,其实是没有用的,在人际关系当中不可能不受伤。
自卑感是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一个词语,价值必须建立在一个社会意义上,价值问题最终也是追溯到人际关系上(与他人对比),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际关系,这个宇宙当中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你就没有烦恼了。
2.自卑感与自卑情结
再优秀的人也会受到自卑感的困扰,阿德勒认为,人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他想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就有了普遍的欲求,这个欲求就被称为追求优越性,每个人都在追求优越性。
自卑感与自卑情结的区别:自卑感其实很正常,自卑感可以成为促进努力跟进步的契机;自卑情结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这类人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是想要真正努力,只想维持现状。
自卑情结的两种体现:优越情结和夸耀不幸
a.优越情结:它源于强烈的自卑感,但却没有勇气通过努力和成长去改变,因此只能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进行自我补偿,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一样,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当中(“如果我怎么样,我就会怎么样”)。
b.夸耀不幸:这类人经历过一些不幸,但他们会对此津津乐道甚至有种很引以为荣的感觉,夸耀自己成长当中的各种不幸,把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对方,来让别人去约束自己的言行。
3.不与他人比较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跟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于跟“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虽然不同,但却平等。
学会摆脱人际关系中的竞争,不把别人当成竞争对手,追求自己生存的优越性。
4.人际关系的三大课题
人生的两件必做的重要事情:
(1)自立,即养活自己
(2)与社会和谐共处
a.工作课题
b.交友课题
c.爱的课题
其实有时候我们讨厌别人,只是一种逃避的借口,逃避跟这个人去交往。
人生的谎言(阿德勒): 我们讨厌别人,只是一种逃避的借口,逃避跟这个人去交往,逃避需要你处理的人际问题,就很容易捏造了一些别人的缺点。
5.感悟:
1.把自己的自卑感营造成积极健康的,让自己改变自己的不足,与理性自己对比,不断进步。
2.不与他人做比较、不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树立自己的目标,以自己的目标为进步的导向。
三.让你的生活不被他人干涉
1.梗概:人要怎么样才能够得到自由?
2.知识点:
(1)寻求认可,剥夺了自由
因为大多人为了寻求他人的认可,所以被剥夺了自由。其实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活着的,别人也不是为了我们的期待而活着的,不要固执于追求别人的认可,才会通往人的自由之路。
(2)学会课题分离
学会去辨认课题,把自己的人生课题跟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就不会陷入痛苦中。
判断一个课题的标准:看结果由谁承担。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想要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了,于是痛苦就产生了。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的话,人际关系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
课题分离并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的,我们最终不是想要形成这种分离的感受,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它作为一个入口,来和周围的人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跟周围的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会做好课题分离,我该做的事情是我的课题,他喜不喜欢我是他的课题,我对他好那是我自己的事情,他回不回报我,也是他的课题。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要被这个事情所束缚。
(3)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对认可的追求让我们丧失了自由,因为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所以我们需要时常看别人的脸色,并且忠诚于他们。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3.感悟:
(1)之前自己也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导致自己不自由,今天才知道原来这是因为我太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
(2)学会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被他人所干涉,实现人际关系的自由。
四、如何正确看待我们的人际关系
1.知识点
(1)共同体感受
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感受
共同体感受的含义:在一个圈子里,大家能够相互扶持和帮助,相互之间能感同深受。
(2)如何获得共同体感受
做法:找到更大的共同体
具体做法:学会关心他人,考虑他人的感受,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作为共同体的一部分并积极参与其中,这样才会有归属感。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当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路的时候,不是一味缩小自己的朋友圈,而应该关注更大的共同体,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样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强韧。
(3)纵向关系和横向关系
横向关系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而纵向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的。
当跟周围的人建立起横向关系的时候,就不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低,就不会干涉别人,就能够做到课题分离。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之下,去建立一种横向关系,去鼓励(我们要对跟我们平等的人提供帮助)而不是评价,就能够在共同体当中获得共同体感受。
对别人给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的方法,这些都能够让自己感受到对别人有用,进而增加生活的勇气。
(4)存在标准和行为标准
存在标准:一个人只要存在就觉得他有用、有价值(例子:父母认为只要自己孩子健康的活着就够了)。
行为标准:一个人只有达到了我们的标准,才觉得他有用、有价值。(例子: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各方面都满分,学习好、长得好、听话等等,将来考上大学,赚大钱)
共同体感受就是一种对共同体有用的感觉,但这个“有用”并不是做了什么,要对存在本身表示感激。
2.感悟:
a.人际之间应该缔结更大的共同体关系,不以自己为中心,学会积极参与到集体中,体会他人的感受,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别人的关心。个人认为自己一直是这么做的,努力去体会他人的感受,不以自己为中心。
b.对存在本身表示感激。这个条件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讲都有点难,也包括我自己。我们总是会要求他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希望他们能达到我们的各种期望,不合理的希望对方是完美、优秀的人,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存在本身就是最大的给予,我们应该庆幸因为ta的存在让我们多了一份幸福。
五、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建构共同体感觉到三个步骤:
1.自我接纳
(1)自我接纳vs自我肯定
自己接纳:承认自己的不足,朝可以做到的方向努力(不自欺)
自我肯定:容易导致优越情结(容易自欺)
(2)达观(处于乐观和悲观之间),能分清楚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
(3)自我接纳=达观
2.他者信赖
信用vs信赖
信用:有附加条件的信任
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有利于构筑深厚的关系)
3.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自我牺牲
例如:工作,可让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归属感。
概念:通过劳动来实现对他人的贡献,在劳动中参与到共同体中,体会自己对别人有用的感觉,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4.人生和谐的态度
一个人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