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日记一百零一【699】2024-2-27
原文
早饭后清理文件。见客一次。出门拜客,藩臬唔谈颇久,方存之来一谈。午刻,黄静轩来,久谈。改信稿一件。中饭后阅本日文件。
将赴天津,恐有不测,拟写数条以示二子。未、申间,写二三百字。剃头一次。小睡颇久。酉刻与叶亭一谈。夜又写四五百字,有似于遗令者。二更四点睡。
同治九年(1870)六月初三日
赴津前位二子写遗嘱
同治九年二月,曾氏右目失明,四月又得眩晕之病,晨起昏晕欲绝,于是在四月二十一日向朝廷请假一个月,以便养病。五月二十二日,因病未有起色,又续请病假一个月。就在曾氏养病保定之时,天津发生了一场老百姓与洋人之间的大冲突。这便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天津教案。
因久旱无雨,庄稼不收,天津一带久已民心浮动,加之法国教堂所办的育婴堂病死小孩很多,盛传法人教堂以迷魂药勾引小孩入教堂,然后将小孩剖腹取心,以作药丸。津郡人心恐慌,对法国人仇恨至极。五月二十三日,民众聚集教堂,强烈抗议。法国领事丰大业要求三口通商大臣崇厚派兵镇压。丰大业公然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并击伤刘之随员。民众情绪更为激动,遂将丰大业殴毙,又乘势焚毁法国教堂、育婴堂,领事馆即数所英、美教堂,打死洋人二十名。此事震惊中外,英、美、法等七国联合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并集结军舰以示威。朝廷下诏曾氏,命他前赴天津,处理此事。
近代史上的教案,令各级政府头痛的大事,尤其是地方官员,简直视教案为畏途,因为无论怎样处置,结果都是不好。若得罪洋人,洋人凭借坚船利炮会向朝廷施压,朝廷则将这种压力转向地方官员,官员前途堪忧。若得罪百姓,则民心不服,怨恨四起,地方不得安宁,官员的仕途也将坎坷。教案发生在哪一个地方,则是该地主管官员的大不幸。圆滑官员的选择是尽可能回避,不沾边。曾氏虽为直督,但他已在朝廷业已批准的病假之中,他完全可以名正言顺地选择回避,但曾氏却选择了担当。赴天津前夜,考虑到以沉疴之躯肩负如此重担,很可能是有去无回。曾氏给两个儿子预先交代了后事,主要有这么几条。
一为死后,灵柩经运河由江南搬回湖南安葬。东西尽可少带,沿途一概不收礼,只求兵勇护送。
二为所遗留的文字,只给子孙观赏,不可发刻送人,因为可以存世者太少。
三为修身之要,在于不忮不求。附所作不忮不求诗两首。
四为谨守勤俭孝友家风。
五为善待诸叔及诸位堂兄弟。
这封遗嘱近两千字,曾氏用了两天的时间把它写完。将赴天津,有许多军国大事要处理要交割,况且身体状况不好,曾氏却在这样的时候,花费如此心血来给儿子写嘱托,可见他对此事的重视。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对儿子成才成器的期盼心,贯注着曾氏生命的始终。它所彰显的,固然是一个父亲的爱心,更重要的是一个儒学信奉者对人类社会理念与信仰的坚守。
原文
早饭后散行千步。清理文件,改信稿三件,约共改四百字。立见之客一次,坐见者一次。诊脉一次。阅《通鉴》卅六卷廿叶。
接奉廷寄,马穀山被刺客戕害,余调两江总督,李少荃调直隶总督。幕府来一谈。毛、丁二帅来久谈,午末去。
中饭后散行数千步。阅《通鉴》三十六卷五叶、三十七卷十九叶。添纪鸿儿信一叶,写纪泽儿信三叶。出门拜毛煦初,久谈。傍夕归,小睡。夜将天津教案料理一番,见客一次。二更四点睡。
同治九年(1870)八月初四日
因马案重回江宁
就在曾氏处于风口浪尖、内外遭罪的时候,南方的江宁府又出了大事。因为这桩事,曾氏得以天津教案中解脱出来,重返江督旧任。这桩大事,就是两江总督马新贻(马穀山,穀为“谷”繁体字)的被刺杀,即有名的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马案。同治七年(1868)七月下旬,朝廷在任命曾氏为直隶总督的同时,任命马新贻为两江总督。马为山东菏泽人,道光二十七年与李鸿章、郭嵩焘等一同考中进士。李、郭接下来点翰林,马却因朝考未过关而外放知县。马于学问文章上或许不算很优秀,但在处世办事上绝对是个长才。他以七品官起家,凭借着团练在乱世中官运亨通。马并未立有大功,居然在四十六岁那年便做到了闽浙总督,在官位上与曾、李等人平起平坐。
同治九年(1870)七月二十六日,马新贻在江督衙门附近的校射场监督武弁课考,散考后在由校场回署途中,被一个名叫张文祥的刺客杀死。这桩刺杀案引起很大的轰动,之所以如此轰动,除开被刺杀者马新贻地位极高外,还有许多的离奇。
其离奇之处主要有这么几点:一、被刺的地方乃刀枪晃晃戒备森严的演兵场‘二、刺客与马素不相识;三、事情做完后,刺客并不逃走,束手就擒;四、刺客坚称没有受人指使,但又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五、刺客身份复杂,既当过太平军,又做过流浪汉,既开国小押店,又与海盗以及身边的人有交往;六、刺客既声称为报私仇,又称回民马新贻与回族叛乱者勾通,此举乃为朝廷除害。这桩大案真个是扑朔迷离,疑点重重。先前的魁玉、张之万没有审出个水落石出,后来曾氏与朝廷专门指派的刑部尚书郑敦瑾一道,也没有将此案弄个一清二楚。
据当时亲眼观看杀张文祥现场的人回忆,张当时判的是凌迟处死的极刑,既不是一刀毙命,而是一刀一刀地宰割,让罪犯在极度的痛苦中死去。张在行刑时毫无惧色,至死也没有叫过一声。场中数万名围观者都齐声叫好,称赞他是一位铁打的硬汉子。张死后,这件案子随即被演绎成不同4故事,以多种艺术形式流传于街道巷尾、茶楼酒肆,为人们津津乐道。其中流传最广的故事,说的是张文祥仗义为朋友报仇。
咸丰五年,马以革职知县的身份在庐州办团练,一次被捻军俘虏。这支捻军的头目便是张文祥。张有两个结拜兄弟曹二虎、石锦标。三人商量,以释放马为资本,改投朝廷。马欣然赞同,带着这三人及其一伙子兄弟归顺朝廷,组建山字营。马依靠会打仗的山字营屡立战功,为步步高升,知道官拜安徽布政使。后来,马看中曹二虎的美妻,为长期霸占,借故杀了曹二虎。张为此愤然不平,遂离开马,隐居山中,勤习武功,借此报仇。后来果然在江宁演兵场上演出这场震惊海内的刺杀案。
这个故事虽然情节生动,主题鲜明,但不能使人完全相信。世间有为父母报仇、为妻子儿女报仇二情愿身受极刑的人,但为一个结拜兄弟而付出如此代价,似乎总令人难以理解。世上有不少永远无法破解的疑案,马案只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人类应该以宽容之心对待这些疑案。它让人类的生活更充满着传奇性,也让人性与社会性更具复杂性,更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