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圣诞节,早上打开朋友圈,到处是过节的信息,
我就琢磨着咱们银类给自己发明这么多节日,究竟有啥用呢?
我想起最早把圣诞当回事儿是在初中的时候。
那时候流行送贺卡,(还流行在圣诞当天找24个不同姓的人一人要一毛钱,然后买个苹果吃掉)圣诞来临前,所有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去批发市场买贺卡,然后认真地写好送给每个同学的祝福语。
关系好的同学买贵一点儿的,买那种带音乐的,带立体图的。关系一般的就买些最普通的,他们也只会买最普通的送你。祝福语通常是是“圣诞快乐,越来越美丽,好好学习”啥的。
然后圣诞当天的早自习就几乎成了同学们发贺卡的时候。把自己精心挑选的贺卡送给别人,然后期待着别人送给自己的。(当然我通常觉得自己品味好一点)
这是我们初中生的圣诞社交礼仪。
好多年过去,我收藏的贺卡盒子已经不知道跑哪去儿了。
但这些交换贺卡的小记忆,提醒了节日其实还真有点儿用。
她的意义在于,给了我们一个约定俗成的理由联络关系。
在中国,春节吃饺子,中秋赏月,清明祭祖。。。
在国外,感恩节吃火鸡,圣诞节送礼物,万圣节要糖吃。。。
吃的不同,做的事情不同,但都是和家人一起、和朋友一起或者和陌生人一起。都是在联络关系。
因为我们生来有关系的需要,没有人希望自己是独身一人。
节日迎合了这种需要。
但好多人也非常讨厌节日,甚至恐惧节日。
也是因为节日是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理由,来联络关系。
我们并不总是喜欢身边的羁绊。
节日之外,我们有各种理由推脱关系,活在自己舒适的圈子里。
但扫兴的节日却像一个教导主任,喋喋不休地告诉我们“大过年的,不回家有点儿过分了!”
于是节日变成了一种社会绑架,谁会自愿庆祝自己被绑架呢?
我们也特别讨厌节日提醒了自己某段关系的缺失。
单身的人讨厌情人们的节日,无家可归的人讨厌团圆的节日。
这种感觉就像自己邋里邋遢走在路上,却撞见挽着美女嬉笑的前男友一样尴尬。让我如此扎心的节日,怎么会喜欢庆祝呢?
但遗憾的是,节日永远存在,就像生活中让我们不开心的事情永远也不会改变一样。
面对无法回避又让自己闹心的事情,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对待它们的态度。
既然节日逼迫我们和不喜欢的那些关系见面,那不如索性见一见吧,也许你会找到改善关系的方式?或者内心强大到别人再怎么讨厌也影响不了你?
既然节日让我们瞪大眼睛看清自己内心对关系的渴望,不如开始行动终结孤单吧?多奇葩都能找着对象,更何况是你。
最后,祝你节日快乐。
祝你越来越喜欢过节,直到有一天,越来越不需要过节。
完。
一名爱画画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