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今天这篇文章之前,如果还没看过前两篇文章《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朋友,要先去看下这两篇,也是非常好的文章,会有一个连贯性。……
今天这篇文章是人生三重境界的最后一篇,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当你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以后,有一大部分人就会和当初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格竹子一样,到了一个瓶颈,然后始终无法最终的突破,实现顿悟。……
你想想,世间的万物有无数的山和水,怎么可能格得过来呢?然后你自己的问题就会像一个水桶一样,里边的水越积越满,这些水既是你无法看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你自己的执念。水越多,你活得就越累。……
因此,在你负重前行的这个修行之路上,你会觉得很辛苦,但是你错了,你苦是因为你的落脚点不对。还是那句话,一切反求诸己向内求。……
其实这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把修行这件事儿给搞拧巴了,你格的不应该是竹子,格的不应该是山水,而应该是你自己的心。其实真正的修行怎么会苦呢?那是充满了“法喜”的事情,应该是很轻松,很欢喜的事儿。……
连胡适都说过,每一寸进步就有每一寸的欢喜。你看这个过程应该就是快乐的,不应该是痛苦的。那为什么你不行呢?……
因为你又一次本末倒置了。修行是在做减法,是不断地把水桶里的水倒出来的过程,是不断看破、看开、放下的过程,而不是执着于破一切相。……
表面上你是在做减法,其实你是在做加法,因为自己急切地想掌握一切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做那个高人,于是你就又开始向外抓取了,舍近求远了,所以结果往往又事与愿违。……
所以,假如要是你带着你所有的困惑,提着你心里装着那满满的一桶水,去找到一个禅宗的大师求帮助,你一去就咔咔咔问了一堆的问题,你放心,禅宗大师肯定不会一个一个地回答你。……
这个时候,我觉得这个大师很可能什么话也不说,然后去提来一桶水,当着你的面,把这个木桶提起来,然后呢,拿着一个榔头,直接冲着这个木桶底儿是一顿凿,待会儿咔嚓一下,这个底儿给凿烂了,水哗……地流了一地。……
然后这时候大师起身就走,啥也不给你解释,让你自己悟吧,你可能就会当下立刻开悟了。那些水原来就是那个所谓的“我”所产生的那些个“念头”。……
而这些念头又牢牢地困住了我,不可自拔。那个我就相当于木桶的这个底子,一直在拖着这些水。当你一旦可以意识到这一点,跳出来看见这一切,那么此时其实你水桶的底子就已经相当于不再有了,再多的水也只是一个从你的这个桶里流经的过程。……
对,禅师这是在告诉你,对于那些个念头,所谓的山水,所谓的相不要去对抗它,也不要去试图消灭和破除他们,因为那根本不可能,除非你挂了啊,你就没有念了。……
你要选择接纳它们,看见它们,识别它们,观察它们,仅此而已。多的啥也别做,只要做到了这里,并且仅仅只做到这里,那么念头,它就会很无奈地流经你,就不会产生那个桶的底儿去拖住这些水,……
你就在那默默地看着它们,就像水桶里流走的水一样,多好玩儿啊。这一刻你就已经做到了破除“我执”,实现“无我”。在这个当下,你摆脱了情绪,欲望,念头,感受的驱使,没有了那个要和念头,和相黏在一起的我,就相当于没有了那个铜底儿,再也没有东西拖着那些水了。……
此刻你就不再是你了,当你真正的证悟了“无我”以后。恭喜你,你终于开始要突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了,……
真正进入到了禅的境界,那就是……
超越了一切法,
万法皆舍,
万法平等,
万法皆空。
到了这个境界,你会突然地发现,以前曾经困扰你的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了。用老子的话说,你就是从“有的境界”真正进入到了“无的境界”。……
没错,老子讲的无,就是佛家里的空,这是一个概念,在这个境界里,又空又无。老子所说的道,它也就藏在这个无里头。……
试问,既然是无,你以以前那个有我,怎么可能悟的到呢?因此,要想得道,要想彻悟的是:无对无,不能是:有对有。也就是你必须得先把自己从有给弄没了,从有我给弄成无我,然后你才有可能得到彻悟,实现天人合一。……
那么当你来到了第三层,为何说你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呢?那是因为在这个时候,你早已没有了分别心,终于开始生起了慈悲心。何谓慈悲心呢?……
慈这个字的上面是一个兹字,兹就是此的意思,下面是个心字。就是此慈悲心呢?就是此心非心。啥意思呢?……
就是在这个时候,升起的那个心,已经并非你原来的那个心了,而是无所住而生的心,是那个没有染濯的心。在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真正的做到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其实禅宗所讲的修行,修的就是两个字儿“无念”。注意无念可不是没有念头,那是绝念,是死人儿啊。真正的无念应该是若见一切法,心不染濯,这才是真正的无念。……
用一个禅宗祖师所打的比方来解释,就是吃了一辈子的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穿了一辈子的衣裳,未曾着了一缕棉絮。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你肚子饿了,就去吃饭,这个念头本身没毛病,但是饭吃了也就吃了,你并不带走一粒米。所以此时你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你见的虽然也依然都是相,但是你再也不会被相所染着。……
你已经可以做到以本心如如不动,坐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拥抱一切,接受一切,再无善恶的分别,心再也不会被任何相所困,也再没有了去破除一切相的那个执念。……
虽然身在尘世中,但是你却已经跳出来了,站在了一个更高的维度去俯视这个世界,俯视芸芸众生了。你明白了,无论是宇宙万物所呈现出来的相,还是有背后的无,这都是道的一部分,只是道的阴和阳的两个方面而已。……
这就是为什么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与天地无关。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物来顺应,一切皆可接受,仅此而已。……
这也是夫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就是见山仍是山,见水仍是水。最后,我想再用阳明先生的心学,来做一个一以贯之的,对这人生三个境界的,最后的一个大总结:……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首先,当你处在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时候,其实看的主体只是你的那个意念而已。所谓的山和水,其实也都只是你的意念所产生出来的。善恶之动,既有善有恶意之动,……
当你在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时候,你已经开始意识到你所见的善恶并不是你的本心发出的,你即将觉醒,你努力地想要为善去恶,想要穷尽真相接近中庸,但还是没能捅破那层窗户纸,……
因为你的为善去恶,并不是从致良知,从自己的本心上下功夫,你还没有完全证悟到你的内在是本自具足的本心。……
最后,当你来到了第三层,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的时候,你此刻看山水的主体又不一样了,这时候你已经完全让无善无恶并且知善知恶的良知和本心接管了你自己,你已经可以完全摆脱意念的控制和驱使光明的本心去看这世界的万物,你基本上已经做到了知行合一。……
在这个时候,你可以轻松自如地俯视那个肉人的你,再根据任何的相所产生出什么样的认知,然后你就可以用认知颠覆认知,在三维世界里创造奇迹。……
最后,在我们讲完人的认知四部曲还有人生的三重境界以后,我想对修行这件事儿,是不是应该有一个简单点儿的,轻松点儿的,正确点儿的定义了。……
所谓修行,就是不断地破除世间一切的诸相与执着,时时刻刻都努力地向着本心和良知靠拢,随性自在的使自己内心平和而充满法喜,不断地去验证我们内在的本自具足的一个无比美妙的过程。用王阳明的话说,就还是那三个字“致良知”。
您的任何关注、点赞、收藏、转发,都是对我的支持和对爱的传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