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如影随形,不会因为一场聚会或者一次爱恋而减少,它像是个稳居于内心深处的主人,时常打开心门,迎来送往,热闹繁华之后又只剩下“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孤独地存在着,所谓孤独,即独自一个人或孤单。又有将“孤独”两字分开解释的说法,孤:王者,独:独一无二。能够凌驾在孤独之上的人便是“自我”范畴内的那个独一无二的王者,而王者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更不需要被认同或者同情。这样的王者往往可以运筹帷幄、稳中求胜,亦或看淡世态,无所在意。
孤独应是一种情感状态,它不同于寂寞,不浮躁,不喧嚣,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饱满,是一种内心深处的圆融。也许就像是庄子所描绘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对话的只是天和地或者自己。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当脱离母体时便顷刻失去了恒温的安全感,任何人与人之都成了相对的关系。安静的孩子比吵闹的孩子更加能够适应孤独,获取知识它就是一个需要独处的时间,杜绝游戏、视频,学会孤独地和文字、题型相处。“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此处的静便是孤独的最好的的诠释。智慧有遗传,有授受,但很多的是和自己孤独相处之时的获取。
恋爱时,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爱”,总以为对方的美或帅吸引到了自己而生发的想要去追求,去得到,去征服的就是爱。往往这样的爱,在短暂的拥有之后便不复存在。直到成年后,才明白真正的爱是“付出”,因为只有付出的那一方才在心里饱满而又孤独的爱过。在这世上更有一种孤独被称为“情欲孤独”,不因对方的外表、身份、经济等而心动。可能只是贪恋一句温暖的言语或者一个善意的举动,而生发的爱意。可想而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孤独,它可以忽略回应,忽略精神部分的沟通,忽略身体部分的接触,只要对方安好便能达到精神境界的满足。
支撑孤独的“精神思维”到底是来自于哪里?这个问题就如同是“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一样的难以解答。大脑或者心脏?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印度,或者我们国家的古时候一致认为思想来自于“心”。古埃及人认为人类的大脑不是产生思考的器官,只有心脏才是思维的来源。因此在制作木乃伊之前会将脑髓掏空喂食鸟类,却将心脏珍贵地保存起来,以可以让将要转世的灵魂去依附。更有古人的“心者,神之所也”,皆要告知的是精神产生于心。那么“发乎于情,止乎于礼”的情欲孤独也将被归类于心。“向心而为”的另一层意思是“后果自担”,向心而为的往往假若有再次,会依然如此……
孤独者也总会被视为另类,古时候的常以青白眼示人的阮籍“独驾一车,任其南北,至山穷水尽,恸哭而返”。哭一场便又能和孤独的自己妥协,继续孤独,去积极寻找生命的另一个出口,然而这往往就是孤独者最为行之有效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