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抑郁叫做无法招架的罪疚感!
雅暄心理游戏咨询中心 思雅老师原创
小时候常听老人们讲:“这个孩子这么笨,是不是吓傻了?”,我一直有一个好奇,聪明不聪明怎么还跟害怕不害怕有关系呢?这个问题直到我接触心理咨询,从事儿童心理个案之后,才慢慢理解和消化,过度的恐惧确实会阻碍智力的发展,而且过度的恐惧来源于过度的指责。
一提到指责孩子,家长们脑中的画面是什么呢?
看看下面的理解,是否和您脑中的画面有相同这处呢?
指责:意为指出与问责,面对成长中的孩子,他们确实有很多地方是需要家长指出来的,比如,2岁的孩子见到地上的口香糖很想拿起来放到嘴巴里,家长确实是需要指出来,告诉孩子,这个很脏,不能吃,这样孩子才知道这个东西不能吃。也有一些地方是需要问责的,比如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同伴,并且老师劝阻后,仍再次殴打小朋友,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也确实需要问责,或许这时不是打回去,让孩子反思反醒后,用他感觉很疼的方式让孩子记住,比如把他最喜欢的玩具,赔给对方小朋友,并向对方道歉等。但当我们把指与责放到一起时,很容易产生过度指责的现象,所以教育中的指责,其实是先指,再责。如果指出可以起到效果,那责在多数的情况下是不需要的。无指便责,即为过度指责。
案例:小琪,5岁的女孩儿,长相甜美,外表乖巧,由于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很容易受欺负,性格太软弱前来咨询。一见到小琪时,确实让咨询师产生一种保护欲,除了眼神会跟随玩具转转外,身体几乎没有任何反应,直直地站在游戏室的入口处,在一次游戏中,小琪小心的拿到一个娃娃,却不小心碰碎了旁边的玻璃容器,似乎一下子就让小琪止步于游戏中,头也不敢抬,像是犯了多大的罪,等待着审判一样。因为小琪是奶奶送来的,在与奶奶的沟通中得知,小琪最害怕的就是妈妈,妈妈不在家还好些,只要妈妈在家,小琪连大气都不敢出,听得出来,奶奶虽然对妈妈的脾气并不认可,甚至指责妈妈对孩子经常责骂,一点小事都不依不饶的样子,对孩子造成很大影响,但也无力改变什么。
我想,小琪的妈妈也一定有她的道理,但是不得不承认,小琪确实已经在过度指责的环境中出现了过度恐惧,并在探索行为中出现了回避与退缩,不敢向前。
记得曾经听到过一个成人个案,44岁的男性来访者,已婚,因抑郁、焦虑而不能工作。而出现抑郁的事件是因为突发的车祸事件,虽然并未伤及什么人,但是却唤起了小时候的记忆,小时候他带着妹妹在街边玩耍,结果妹妹被车撞伤了腿,可是妈妈却指责这个不满8岁的孩子没有看好妹妹,看上去事情过去这么多年,但终究没有逃过去,冷酷的超我在经历了这次车祸后,严厉的审判着自己,如果这个严厉的“法官”的指责,已经超过了来访能够承载的范畴,那即为不可招架的罪疚感,这便是引发了抑郁的关键所在。
所以,童年时期,家长的过度指责会给孩子们形成一个冷酷无情的超我,而这个超我会时时因为一些相类似的事件而审判自己,以产生自责与罪疚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