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管子》学习第13天
《权修第三》篇第1段
原文阅读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土地博大,野不可以无吏;百姓殷众,官不可以无长;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地博而国贫者,野不辟也;民众而兵弱者,民无取也。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赏罚不信,则民无取。野不辟,民无取,外不可以应敌,内不可以固守。故曰: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而求权之无轻,不可得也。
字词注释
[1]万乘(shèng):犹“万辆”。指兵车。战国时大国称“万乘”,以其地可以出兵车万辆。乘,古时四马拉的战车为一乘。
[2]兵不可以无主:军队不可以没有统帅。主,主帅。
[3]野不可以无吏:田野不可以没有治理地方的官吏。
[4]官不可以无长:官吏不可以没有统领的长官。
[5]朝:朝廷。指国家。政:政令。指政策法令。
[6]野不辟:土地得不到开垦。野,原野,田野。指城郊以外的广大农业地区。
[7]民无取:民众没有动力。取,读为“趣”。督促。
[8]末产:末业。指与奢侈品相关的工商业。古代以农业为根本,所以称工商业为末产。本末相对称,即指农业为本业,而工商业为末业,本末不可倒置。但在《管子》一书中,对工商业的禁止,远不像商鞅法家那样严厉,只是强调把农业放在首位而已。
译文参考
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军队不能没有统帅;领土广阔,田野不可以没有官吏;人口众多,官府不可以没有上级长官;掌握着百姓的命运,朝廷不能没有政令。地域广大而国家却很贫穷,是因为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开辟;百姓众多而兵力却很薄弱,是因为民众没有得到战争的激励。所以,不禁止经营奢侈品的工商业过分发达,土地就得不到广泛而充分的开辟;赏罚不严明可信,民众就得不到督促。土地没有开辟,民众缺乏激励,对外就不能抵御敌人,对内就不能固守国土。所以说:空有万辆兵车大国的虚名,却没有千辆兵车的实力,还想君主权力不被看轻或削弱,那是办不到的。
核心内容解读
权修,亦作“修权”,即如何强化君主权力。 本篇重点讲述中央集权的重要性,为君主专政的经典论述,全文阐述了修重权力、巩固政权、治国驭民的一系列措施。
本篇认为修重权力的两个主要基本点是重视农业生产以及统治百姓。第一段开宗明义,提出了“操民之命,朝不可以无政”。强调了重视农业生产,主张致力于发展农业、充分开垦土地;禁止工商业发展与农业“争民”“争货”“争贵”,确保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统治百姓方面,注重对于民力的使用,君主要爱民抚民、珍惜民力、取民有度、不夺民时;重视法度的作用,赏罚严明,崇尚法治但同时也要慎用法度。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历来不少人把本书视为倾向法家的作品。必须要承认,集权能使效率大大提升,在非常时期尤其显著,例如在战争中颁行战事法例便属此例。
纵观中国历史的政权,愈后代愈集权。汉代或以前的君主与臣子大多可坐而论道,陈寿在《三国志•魏书•任苏杜郑仓传》载名臣杜畿言:“古之三公,坐而论道,内职大臣,纳言补阙,无善不纪,无过不举。”
然而,到了唐宋时代,臣子一般只能站着讨论,而到了明清之世,往往以跪相对,此因随着社会事务日益复杂,执政机器就愈来愈专权。
汉初立左右二相,后普遍为一相制,到了唐代入政事堂者亦称为相,人员为数人至十多人不等,宋代更把相权分割,成立枢密院另掌军事,又有三司处理财政。明洪武十三年正月癸卯,诏书编之祖训,略云:“自古三论道,六卿分职,不闻设立丞相。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虽多贤相,然其中多少人,专权乱政。今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嗣君,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敢以此请者,置之重典。”(《明太祖实录》)明太祖为了集权,就索性把宰相制废除。
相权历来被视为皇权的制衡,其为官制度的代表,也是读书人的首领,皇权愈高,相权就愈低落,皇帝意志的阻力愈小。此足见中国古代历史的是越来越专权。
在当代社会,我们不难发现集权的弊处是效率虽高,但监察乏力,这就给行权者弄虚作假的机会,欺压少数的不义之事也因而丛生。
参考资料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
《中信国学大典·管子》,饶宗颐 主编;赵善轩 导读;赵善轩;李安竹;李山 译注,中信出版集团,201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