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修篇讲的核心应是如何以凝聚民众为基础,进而富国强兵,以称霸天下的道理,其间屡次提到以农业为本有着重要作用。以下简单摘录各章节印象较深的部分,予以加深认知。
节一:“故末产不禁,则野不辟。”
讲的是不抑制工商业,田野就没法得到充分开垦,这与近年来全球化带来的工业化后果极为相似,全球各地灾荒严重,即是为政者没有平衡好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农业的一国之根本作用。
节二:“地辟而国贫者,舟舆饰、台榭广也。赏罚信而兵弱者,轻用众,使民劳也。舟车饰,台榭广,则赋敛厚矣;轻用众,使民劳,则民力竭矣。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下怨上,令不行,而求敌之勿谋己,不可得也。”
这一节全盘搬过来了,感觉确实很贴切,讲的是虽然国家看上去开垦的很好、奖罚也很分明,但依然贫穷、兵力薄弱,究其原因,上层奢靡,轻易兴师动众,致使百姓困苦,民力衰竭。
节三:“远人至而不去,则有以畜之也。”
远方的人民来投奔,不愿意离去,是因为君主有办法养活他们。很有意思很直接哈哈哈。
节四:“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
为君者应当合理调度资源,不可竭泽而渔。
节五:“其积多者其食多,其积寡者其食寡,无积者不食。或有积而不食者,则民离上;有积多而食寡者,则民不力;有积寡而食多者,则民多诈;有无积而徒食者,则民偷幸。”
这里比较直观,讲的是按劳分配的道理,付出应该与俸禄相匹配。因才能高低而决定所任官职高低,再因其所成绩效予以相应奖励。但是在现在,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谁来分配?
节六:“野与市争民,家与府争货,金与粟争贵,乡与朝争治。…故野不积草,府不积货,市不成肆,朝不合众,治之至也!”
这里提到了几个“争夺”:农业与工商业、私人与官府、货币与粮食、地方和朝廷,后面所说的土地不长草(农业发展良好)、官府不积货(民众积累占先)、市场不设铺(表示能自给自足)、朝廷不聚众做事(地方治理有效)成为了评价国家治理是否良好的几个方面。
节七:“故上不好本事,则末产不禁;末产不禁,则民缓于时事而轻地利。轻地利,而求田野之辟,仓廪之实,不可得也。”
不重视农业,就无法弱化工商业,从而百姓会延误农事,要想充实粮仓是不可能的。在《管子》中,其实没有像商鞅那样对商业的绝对禁止,而是讲“重视农业”。
节八:“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
买卖人在朝中掌权,就会使财货流到上层。这点在近几十年的历史中体会的淋漓尽致啊。
节九:“上恃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祟。…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屡次提到“传太医,你是想让朕死吗”。在现代,也有很多百姓讲自己不相信医院。这里也间接指出了尽信占卜的坏处。同时,这里也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出处,表明了培养扶植人才才对于大业的重要性。
节十:“凡牧民者,欲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修小礼、行小义、饰小廉、谨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
治国根本应从小节注意起。
节十一:“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人主不尊,则令不行矣…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上无以劝民,则令不行矣…授官不审,则民闲其治;民闲其治,则理不上通;理不上通,则下怨其上;下怨其上,则令不行矣…刑罚不审,则有辟就;有辟就,则杀不辜而赦有罪;杀不辜而赦有罪,则国不免于贼臣矣!”
这段话我认为是可以对为人处世有很大参考作用的,保证自己职位应有的尊严,无功不行赏,举贤才为官,就事实论罪不偏袒,起码能树立一定的威严和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