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是唐代文学家,生于公元833年,本名横,字昭谏,自号江东生。年少时便展现了过人的文学才华,但在科举考试中屡次落第,历经28年十举进士不第后,改名隐。他曾入湖南幕府,后又在淮南、浙西等地任职。黄巢起义后,他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投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
罗隐的诗词俱佳,在诗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主要著作有散文名著《谗书》,诗集《甲乙集》及哲学名著《太平两同书》等,诗文多以讥刺为主。他的讽刺散文成就颇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经典。鲁迅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评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
《蜂》
唐·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诗的大意是:不管是在平原之地还是高山之峰,哪里有鲜花开放哪里就会被蜜蜂占其所有。
你采百花酿出了醇香的蜂蜜,到底是为谁这样付出辛苦,又想让谁来品尝你蜜的甘甜之味呢?
罗隐是唐朝史上悲情人物之一。这首《蜂》既包含了他对当朝政治的失望,也有自我情绪的宣泄,当然更有为民鸣不平的呐喊,是一首意味深远却彰显其高洁之志的诗作。之所以有此作,从二十几岁便开始赴京城参加进士科举,但当时科举制度昏暗,致使还是因为当时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罗隐其实非常有才华,而且他考了七次都没有中一官半职。咸通八年,他又一次参加科举,并根据当时政治乱局写下《谗书》,本以为可以出人头地,却没想到这引起当时统治阶级的憎恶,所以再次落第。他的朋友向他赠诗时就说:“谗书虽胜一名休。”这就是罗隐的悲剧,空有才情但难以被重用。后来,罗隐又考了几次,同样无疾而终,被人们送了个“十下不第”的名号。在这样的打击下,罗隐亲自看到了当朝的制度的不公平,更看见田间百姓辛苦耕作,官员却多不劳而获的现实,所以写下《蜂》这首诗,用来对此情、此景进行嘲讽。
这首诗写得非常有新意,虽然为咏物之作却并不着于物,而是借物以寄深情,隐内涵于其中。通过“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反诘,将强烈的家国、身世之慨进行表达,更于自然现象当中表现对当朝制度问题的思考。因此,清朝文者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说:“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由此一诗,也足以看出罗隐之才情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