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写一点对于自己多年前看过的书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既然昨天,答应给小伙伴们暴露一些自己文青的生涩,就胡乱涂抹几笔,也恰好可以作为自己在“简书”这边的开始。
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写村上春树为什么从这本书写呢?
答案有两个,一般最出名的作品并不是最能够代表作者风格以及思想的作品。
举个其他领域的名人的例子,《教父》的导演,伟大的科波拉,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垃圾,他甚至没有完整的看过一次。
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写村上的这本书而不是那本著名的《挪威的森林》的主要原因。
翻开这本已经微微泛黄的书,如同翻开了自己青春时的叛逆。
关于村上春树,我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他在大红大紫的前三年,我已经读完了当时他几乎所有的作品。而这本《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我是通读两遍的。即便如此,我还是没有其他爱书人士所拥有的记忆能力,故事讲的是什么,我基本上复述不上来。
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很糟糕的事情,要知道你没法描述一本书,那么怎么介绍呢?如何说明这本书值得别人一读呢?
后来,我反倒觉得这个“能力”(姑且这么说)是弥足珍贵的,因为,每次翻开一本书,都可以用全新的角度是审视。
过去的那么多年里,我曾经前后5次重新审视过这本书,我的答案是一致的,这部作品是最能够代表村上风格的一本。
回想起来,当初我是挣扎了许久才正式开始看这本书的,至于原因,您看一眼目录就可以大致了解了。当时我最大的担心是我会精神分裂。
本书的写作是分开的,由两个部分,即“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两个部分交替进行。这种结构以我当时的知识结构(现在估计也是)是很难去理解和接受的,我在前面4个章节前进倒退几次,适应了之后,才开始了正式的阅读。
所谓书评,我就不描述文中的内容了,正如前文所述,这个不是我的强项,
我把几次翻看后心中的迷茫倾述出来吧。
这是一部满是符号的中立态度作品。
“我”是“我”吗?也许是,也许不是,在“世界尽头”里是吗?还是在“冷酷仙境”里是吗?
“红衣女子”代表爱情吗?还是内心的欲望?
“影子”是什么?是“我”的灵魂还是我的“依附”?
“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是如何的连接呢?
其实,我想之所以吸引我重复翻开这本书的原因,每次你都可以从这些符号里找到新的投射。而这些投射也可以作为你在某段人生的终结或者开始。也正是自己人生一段时间内的“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总之,看透了这本书,村上其他的作品基本上可以做到一目十行了,轻松阅读了。
在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其实还是很迷茫的,曾经一度觉得这样的迷茫是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状态,也不知道是村上的书看多了,还是自己开悟了,觉得有时候,迷茫的状态也未免不是一种好的心态。我们不是有句话叫“难得糊涂”吗?有些事情,弄的太清楚,反倒对自己是一种折磨。因为也许“世界尽头”和“冷酷仙境”原本就是一回事情。
注:感谢林少华老师的翻译,我不懂也不想去学习日文,所以,我真的很迷茫自己是在读“村上”还是在读“林少华”。不过,话说从头,也算是林老师开启了我的村上之旅。
再注:用村上(林老师)的方式来评价他们的作品,我觉得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决定,因为文字的力量居然可以大到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或者说,其实也就是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