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澄录【30】
【原文】
问:“文中子①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蚤死。②”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
良久曰:“更觉‘良工心独苦’。
“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注释]
①文中子:王通(584~618),字仲淹,隋朝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大儒。曾任蜀王侍郎,后辞官,一心著书讲学。曾仿《春秋》、《论语》著《元经》、《中说》等,主张三教合一。
②庶几:差不多。具体而微: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昔者窃闻之:子夏、子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意为已经具备了圣人的基本条件,只是某些方面稍微逊色。蚤死:蚤,同“早”,蚤死,即“早逝”。
③良工心独苦:语出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意为优秀的功匠匠心独运,却因此而常受到庸人们的非议,与一般俗人又无法沟通,所以很苦闷。这句话是对文中子的赞扬。
④许鲁斋(1209~1281):名衡,字仲平,号鲁斋,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代大儒,力倡程朱理学,为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贡献很大。他曾说过:“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
[译文]
有人问:“文中子王通是怎样一个人?”
先生说:“王通差不多可说是‘几乎具备圣人资质,只有一点点不足’的人,可惜他去世太早。”
又问:“那怎么会有仿作经书的过失呢?”
先生说:“关于仿作经书的问题也不能全盘否定。”
再问是怎么回事?
先生沉思了良久,才说:“我现在更能体会到‘良工心独苦’这话的意思了。”
“许鲁斋认为儒者以谋生为主的说法也误人子弟。”
[解读 ]
这里又继续讨论了王通续经的问题,王阳明说文中子王通是“具体而微”(见注释②),意思是说有圣人之全体,但是欠缺圣人之广大。
孔子弟子个个都学做圣人,但是学力不同,所得各异。比如子夏、子游得圣人的文学,子张得圣人的威仪,都有圣人的一部分。冉牛、闵子、颜渊呢,则气质不偏,义理完备,已经得到圣人的全体了,但是有自己的局限性,尚未广大,不能像圣人那样大而化之,无可限量。
所以王阳明把王通列入和颜渊并列,已具圣人之体,只是小一号。这是很高评价了。
陆澄问:“那他为什么会做出仿作经典这样的错事呢?”
王阳明回答说:“仿作经典也并不全错。”
陆澄接着问,为什么呢?
陆澄这问题,前面徐爱已经问过,并有详细记录讲解,我们这里就不重复讲了。王阳明大概也是反复回答同学们非议王通的问题,也不想多说了。良久,沉默了半天,也没再具体回答陆澄,只感慨了一句:“我更觉得他用心良苦!”
后边“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这句话看来与上下文连接不是很紧密,这里可能是说许鲁斋认为王通仿作经书是标榜自己的虚浮之举,并以此告诫后世儒生应该在谋生处下功夫。王阳明说这种论调着实害人不浅。
许鲁斋,名字叫许衡,字仲平,号鲁斋,是元朝初年中国第一大儒,但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当时中国的首席天文学家,为国家主持历法修订工作,在全国各地修建27所观测台,进行实地观测。制订了《授时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积年法,并推算出了365.2425日为一年,这个结论,比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数字只差26秒,比欧洲著名的《格列高利历》还要早三百年。
孔子说“君子不器”,不做具体工作。许衡呢,他就是国之大器。大概因为他“器”,所以他提出了“治生论”:“为学者治生最为先务。苟生理不足,则于为学之道有所妨。彼旁求妄进,及作官嗜利者,殆亦窘于生理所致也。士子多以务农为生。商贾虽为逐末,亦有可为者。”
他的意思,学者不能光搞学问,而是首先要能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能自己养活自己。如果经济上不能独立,那对学问也有干扰。比如那些走歪门邪道,或做了官却要贪污受贿的,都是因为穷孩子出身,穷怕了他就要贪啊。一般的士子呢,家里都有有田地,务农为生。如果没有田地,经商也可以,总之你要能自己挣钱。
许衡的说法,因他自己的情况,有他自己的角度,他是当世第一大儒,又是大科学家,看旁人儒家修养不怎么样,一技之长更是啥也没有,也是有感而发。
但是,这一番话成了著名的“治生论”,到今天还有不少论文争论,其“著名”的原因,是和孔孟的说法相悖,孔子说君子不器,在《孟子》里,对学者要不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更有非常详细的讨论。孟子说,学者,或者说“管理者”,本身就是社会分工,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哪里需要人人都去搞劳动生产呢?不过这种对“知识分子不劳动”的批评,到咱们这个时代还有,也是一大弊病。
所以王阳明说:“许衡认为儒者应该以谋生为第一要务的说法,也是误人不浅!”